OLP领导力法则:亚马逊持续增长20年的人才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组织形态】
扁平&简单的层级结构

亚马逊的开放式组织氛围

这是在千叶县八千代市成立亚马逊配送中心时的事。

我家在横滨,去千叶的八千代太远了,所以我在工作地点附近租了一间公寓(费用由公司承担),独自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是亚马逊(日本)公司的第一个单身赴任者。

八千代的配送中心举行开业仪式时,我们请来了神官,搭起红白幕布装饰的祭坛,进行了玉串祭奠仪式,这是日本式的庆典,西雅图总部的运营、人力资源和金融部的高层都参加了此次仪式。

开业仪式结束后,我在洗手间碰到了亚马逊全球运营总裁马克·奥纳托(Marc Onetto)。

“阿将(我被称作阿将),你家在这附近吗?”马克问道。

“没有,我家在横滨,从这里开车要两个小时,所以我就在这附近租了一间公寓,一个人住。”

“啊?等一下。那你家人呢?”

“家人都在横滨,就我自己在这里。”

对他们来说,单身赴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你和家人分开住不孤单吗?”

“唉,这是工作,没办法。”

听到我的回答后,他直接跑去找我老板。

“你想办法帮帮阿将吧,不要让他和家人分开。”

后来,我的老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说:“喂,你跟马克说了什么?他突然跑来找我,说让我‘想办法帮帮阿将’。”

那是2008年左右的事了,公司已经成立了大约13年,销售额也已经达到2万亿—3万亿日元。这种规模公司的SVP(Senior Vice President,高级副总裁)也会关心作为GM(general manager,总经理)的我的私人生活。

现在公司的规模比那时更大了,虽然可能关系没那么亲近,但我相信,即使是现在,亚马逊仍然是一个上下沟通良好的开放型组织。

等级较少的亚马逊组织

如今,亚马逊正在努力成为拥有140万员工规模的世界第一大企业。

与我2000年进公司时相比,这样的大企业,组织层级化、复杂化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亚马逊的组织却简单得出奇。

亚马逊共有12个职位等级,大学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新员工在总公司工作的级别为3级。进入公司后,大约两三年就能达到4级。

通过中途录用方式(雇用有经验的员工)进入总公司的人,其职位级别会根据职务权限发生变化,最低是从4级开始。

1—3级的职位只出现在仓库和客户服务部门。

在日本,4级之后,还有5—9级。第10级是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第8级是董事,第7级是高级经理。也就是说,日本的组织只有4—9这6个等级。也就是说,通往顶部的等级非常少。

亚马逊有一个叫作“Phone Tool(电话工具)”的数据库,类似员工花名册,上面有每个员工的姓名、职责、上司的姓名、邮箱地址、电话号码、组织结构图。这张组织图的特征是,串联起每个人的基本上都是一条线:上级→其上级→其上级→其上级。

我还在亚马逊的时候,上级是日本运营的最高领导,再往上是全球运营的高层,再往上就是杰夫·贝佐斯,所以我距杰夫·贝佐斯只有三个级别。

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据说微软的职位仅在美国就有100级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马逊确实是一个简单而扁平的组织。

有一次,某项目急需通过,西雅图那边却迟迟不回复。当时我正好要去西雅图,就找了SVP,直接跟他交涉“无论如何请通过这个项目”。结果,SVP当场就同意了。

图1-4 12个职位等级

虽然他是亚马逊全球运营的高层,但在我看来,他只比我高两级,直接交谈也不是不可能。但在日本企业来看,他肯定属于“云上之人”(遥不可及)了。我觉得这种开放式组织非常便于沟通,很不错。

日本企业的多级分层,是使组织有效运行的一种方式。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但现在要我说这是否正确,我的回复恐怕是否定的,因为世界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如今的时代,做出判断的速度将直接关系到业务的成败,如果反复审批请示、盖章都要花一个月,那么新业务恐怕就无法开展了。

上司与下属的简单关系

亚马逊选择成为开放式企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上司与下属”。这就是为什么PDCA循环可以在亚马逊高速运转,并在人事问题上很少发生分歧。

在亚马逊,主要评价你的是直属上司,他/她也是最了解你的人。

在进亚马逊之前,我每天都是按照科长的指示工作,有什么事也是找科长商量。然而评价我的却是部长,部门有50多人,我每年与部长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几次……

因此,当部长给我看“这是你本季度的评价结果”时,我心想:“部长对我有多了解呢?”

我认为最好的制度是由与我沟通最多的科长对我进行评价,并明确告诉我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在亚马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两者共享目标数字,并共同为公司的最终目标努力,这也许就是亚马逊强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