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3章 秦国出兵救楚,吴军后院起火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吴、蔡、唐联军只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在取得了柏举战役的胜利后,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带着妹妹季芈和王子结(楚昭王庶兄,任司马)、申包胥、斗辛等一众大夫,经过艰难跋涉,北上云梦泽,然后经郧县逃到了随国。吴国大军很快追踪而至,他们派出使者来到随国王宫,以吴王的名义下了最后通牒:“分布在汉水流域的周王室后代姬姓诸国,都是楚国灭掉的。吴、随同为周王室之后,上天以正道引导人心,因此惩罚楚国,贵国国君藏匿楚王,如何对得起周王室?如果贵君能够报答周王室以及寡人,以完成天意,这是贵国的恩惠。汉水以北的土田(随国在汉水北面),全部归贵君享有。”吴军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利,不能说没有说服力。
此时楚昭王等人正躲在随国王宫的北面,吴国使者所率兵马停驻在王宫的南面,中间只隔着一座王宫。司马王子结(字子期)是楚昭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和楚昭王长得相像,他让楚昭王赶快逃走,万一随国人被吴国说动了,把国君交出去怎么办?他自己穿上楚昭王的衣服,对大家说:“把我交给吴军,国君一定可以逃脱。赶快去向秦国求救吧!”
随国人本想交出楚王(其实是楚王庶兄、司马王子结),王子结的家臣鑪(lù)金则向随国国君献上财货,请求不要将楚王交给吴人,随君一占卜,发现如果交出楚王,结果不吉利。他也得到报告,楚王的另一个庶兄子西(王子申)正在率领一部分楚军向随国而来,另一部分楚军在楚大夫薳延的率领下也在向汉水以北靠拢,如果把楚王交给吴军,先不说楚王的外公秦伯会不会出兵报复,单凭子西和薳延率领的楚军就能把随国灭了,这些楚军为了保卫楚王也要帮助随国防御吴军,还是不能将楚王交给吴军,于是他向吴国使者拒绝道:“随国偏僻狭小,紧邻楚国,楚国确实保存了我们。随楚之间世世代代都有盟誓,至今未改。如果楚国有了危难,而随国抛弃了他们,又怎么能事奉君王?贵君所担心的并不在于楚王一人,如果吴军能对楚国境内加以安抚,随国岂敢不听命?”
吴国使者无奈,只得空手而归,向吴王阖闾复命。
吴国使者退走之后,楚昭王召见鑪金,要奖赏他,鑪金辞谢道:“臣不敢因为国君处于困境而谋取私利。”楚昭王为了感谢随君,从庶兄王子结的胸前取血,与随君歃血盟誓。同时,楚昭王派出大夫申包胥,赶赴秦国请求出兵救楚。
申包胥一路奔波、星夜不停,赶到了秦国都城雍城觐见秦哀公,他跪地而泣道:“吴国就是野猪、长蛇,一再吞食大国,他们的危害从楚国开始。寡君失守社稷,远在草莽之中,派下臣前来告急。寡君有言:‘夷人(吴人)本性难以满足,如果任其灭楚而成为秦之邻国,秦国将会有边境之患。趁着吴君尚未完全平定楚境,愿同国君平分楚国。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里就是君王的土地。如果以君王的福佑镇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秦国!”
秦哀公知道自己的外孙已经出逃到随国,但他很气愤,这个外孙居然自己出逃,而不带上母亲伯嬴!伯嬴是秦哀公的女儿,现在还困在郢都的王宫之内。他答复申包胥说:“寡人知道了,申大夫先回馆驿歇息,待寡人与群臣商议后再答复你。”
申包胥心想,还要再等你们商议?他伏地叩首道:“寡君尚在草莽之中,无处容身,下臣岂敢去安逸之处?”他立在秦君宫殿的回廊上,靠着院墙站立啼哭,日夜哭声不断,七天不喝一口水。秦哀公深为感动,亲自出殿搀扶申包胥,朗诵了《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穿?你我合用一件袍。君王起兵,修整戈矛,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穿?你我合用一件衫。君王起兵,修整矛戟,咱们一起干!
谁说没有衣穿?你我合用一件裳。君王起兵,修整甲兵,咱们共赴疆场!)
《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战歌,内容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秦哀公给申包胥朗诵了这首诗,就意味着允准出兵救楚了,申包胥激动不已,他也顾不上礼节了,连着给秦哀公磕了九个头,他依墙而立七天,不饮不食,已毫无气力,磕完头就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其实在这七天里,秦哀公一直在布置出兵伐楚的诸般事项,楚王是他外孙,自己的女儿还困在楚国王宫之内,于亲情而言,他一定要救;另外,申包胥说得在理,如果吴国灭了楚国,那吴国将成为最大的诸侯国,秦国南部就出现了一个强敌,这对秦国非常不利,于国而言,也必须救援楚国。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楚昭王十一年)六月,秦哀公派出大将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乘,共三万余人,发兵救楚。这是一个军的规模,也是秦国半数的兵马,可见秦国对此次出兵作战的重视。申包胥跟随秦国大军行至淮水上游的楚国稷地,与楚昭王庶长兄子西率领北上迎接秦军的楚国兵马会合。秦大将子蒲对子西言道:“秦军初来乍到,还不熟悉吴军的战法战术,子西将军可先率军迎战吴军,秦军在后增援,必能打败吴军。”此时吴国王弟夫概率军追击子西所率楚军残部到达楚国北部的析地,子西率部突袭吴军,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秦军随后大军攻杀过来,吴军大败,夫概亲眼见到了秦国大军,感到灭楚无望,吴军弄不好会全部被歼灭在楚国境内,于是他率领自己的部属,不辞而别,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撤回了吴国都城姑苏,在九月份自立为吴王。
秦、楚联军取胜后,直奔随国,要护送楚昭王打回郢都。薳延所率领的部分楚军,此时也赶到了随国附近的军祥,与子西所部会师。
吴军方面,吴王阖闾、主将孙武、副将伍子胥、伯嚭收到了秦军出兵五百乘救楚并在稷地打败夫概的报告,而且得知秦、楚两军已经全部会合,到达了随国附近的军祥。孙伍、伍子胥向阖闾建议,秦军勇猛且人数众多,初战即大获全胜,他们与楚军残部会合后,实力已超过吴军;现在夫概不知所终(其实是回撤吴国了),吴军不宜与秦、楚联军久战,不如以退为进,与秦、楚讲和。但伯嚭私仇未报,他还想继续作战,杀了楚王和囊瓦,为父报仇,因此自告奋勇,主动请战道:“我军自出吴国以来,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如今一遇秦军,就要请和班师,未免过于胆怯,臣愿立军令状,领兵一万,定能杀得秦军片甲不留!”
吴王阖闾赞赏伯嚭的勇气,命大军行至军祥,与秦、楚联军列阵对峙。伯嚭领兵率先出战,他率军冲入秦楚联军阵中,结果所率兵马被截断为三段,首尾不能兼顾;伯嚭大惊,左冲右突,仍不得脱,幸得伍子胥领兵相救,他才侥幸逃回了吴军大营。孙武认为,伯嚭既然立了军令状,此次军祥惨败,应按军令诛杀,否则此人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今后必会是吴国的祸害。然而伍子胥念在伯嚭同是从楚国逃出的羁旅之臣,且在伐楚之战中立下过大功,于是奏请吴王阖闾赦免了伯嚭。
秦、楚联军两战大捷后,楚王兄子期与秦军主将子蒲又率师灭掉了跟随吴、蔡一起伐楚的唐国。九月间,吴军与秦楚联军再次对阵于雍澨,楚军先出与吴军对战,被吴军打败;秦军增援随后而至,以逸待劳,大军压上,击败了疲态已现的吴军,阖闾、孙武、伍子胥率军退至麇地固守,楚王庶兄、司马子期(王子结)准备火攻吴军,哥哥子西(王子申)说:“父老乡亲的尸骨还暴露那里不能收敛,现在用火攻会焚烧了战死兄弟们的尸骨,不可。”子期说:“国家都要灭亡了,战死的楚人如果有知,知道烧了他们的尸骨可以使楚国复国,从而使他们可以享用旧日的祭祀,又怎会害怕尸骨被焚烧?”在子期的指挥下,楚军用火攻战术再次击败了吴军。不久之后,两军又在楚国北部的公婿之溪再战,吴军已是强弩之末,即使有孙武的谋略,已经不能挽回颓势,吴军大败。
此时后方吴国派人来报,越国军队趁吴军大举伐楚、国内空虚且久战不归,出兵攻入了吴国;王弟夫概在都城姑苏自立为吴王,号召吴人抗击越国军队。吴王阖闾听后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全军撤退,返回吴国平叛抗越。阖闾和孙武、伍子胥率大军返回吴国,攻打夫概的军队,夫概兵败奔楚,越国的军队也撤了回去。
吴军从出兵伐楚,到撤军回国,前后总共用时十个月。刚开始吴军伐楚,是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战。楚军地方数千里,兵车数千乘,周围附庸十余国,战备充足、国力雄厚,从未有过哪个诸侯的军队攻入过楚国的都城。吴国新兴之国,兵力只有三万余人,大军直入楚境,后方粮草供给都困难,只得就地从楚国征粮,还要求蔡国供应粮草,向鲁国求援。鲁定公的嫂嫂吴孟子夫人是吴王阖闾的堂妹,又是定公即位的坚定支持者,定公坚决要求季平子向蔡国援助粮食,季平子也不敢不给,他也惧怕吴国大军的实力。吴国能够联合蔡、唐击败楚国、攻入郢都,其谋略卓越过人,而其指挥中枢四人,除了吴王阖闾外,孙武为齐人、伍子胥和伯嚭为楚人,阖闾能够人尽其用,上下同心,也是取胜的一大关键。
吴军破郢之后,不安抚民众、约束军纪,拒孙武之谏言,纵容大军大肆掳掠、奸淫烧杀,吴军众将抢夺宫室、财产、美女,沉湎于声色,失去了民心,其志虑短浅可见一斑,这样的军队哪里还有战斗力?秦国出兵救楚,已注定了吴军必将退出楚国,未能实现灭楚之志。
六年之前(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一出现了日食,晋国太史蔡墨就曾根据天象预言:六年之后的此月,吴军将攻破郢都,但不能灭楚。发生在楚国大地上的这番动荡,果然被蔡墨言中了。
周王室趁楚国都城被吴军攻破之机,在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春,此时秦军尚未出兵救楚,郢都还在吴军的占领之下,周敬王派出刺客前往郢都,刺杀了叛乱兵败逃奔楚国的王子朝,彻底消除了周王室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