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整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2 国土空间整治的目标

2.1.2.1 完成《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的规划目标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提出规划期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

①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全国共同确保建成4亿亩、力争建成6亿亩高标准农田,其中通过土地整治建成2.3亿~3.1亿亩,经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巩固。

②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全面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补充优质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000万亩,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900万亩,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360万亩,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1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230万亩;通过农用地整理改造中低等耕地2亿亩左右,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排灌渠道900万公里,建成田间道路600万公里,耕地保护基础更加牢固。

③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取得积极成效。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稳妥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有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农村建设用地600万亩,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不断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理,改造开发600万亩城镇低效用地,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低20%,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高。

④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整治力度加大。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土地修复和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大力推进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复垦率达到45%以上,努力做到“快还旧账、不欠新账”;积极开展土地生态整治,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⑤土地整治制度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大力加强土地整治法律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制定土地整治条例,完善土地整治规章制度,土地整治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加强技术规范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基础能力明显增强,支撑作用更加有力。

2.1.2.2 以系统治理为目标,因地制宜确定国土空间整治途径

生态保护修复途径可以分为保育特定物种或栖息地、保护区域生态、修复受损生态系统、重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等方式。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受损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通过保护区域生态空间阻止人为扰动,可以较快地达成自然恢复效果。但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速度相对慢,往往需要采用人工辅助修复或生态重建的方式进行灌木、乔木或草本的种植。但值得警惕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在景观尺度上是高度关联的(吴健生等,2020):干旱区林草植被的增加往往改变水循环,而旱区土壤水、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约束阈值尚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意识到陆地生态系统并不是越“绿”越优。对国土空间的人工生态修复和重建应从自然地理规律出发,贯彻质量优先、稳定优先的原则,科学评判区域地带性植被的种植适宜性,在厘清自然资源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础上,确定适于本地自然地域条件的恢复方式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配置模式(傅伯杰,2021)。

不同尺度下,国土空间整治的核心目标不同,构建要点相应有异。国家尺度国土空间整治,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基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整合特征差异,明晰国土空间整治重点区域、关键环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往往与行政边界并不重合,尤其是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大型自然地域单元往往是跨省域的,这就需要国土空间整治对国家尺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有明确的把握。2011年6月8日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我国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形成了一个整体生态安全的基本轮廓。

省级尺度国土空间整治,在要素层面强调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提升,空间层面则关注生态功能网络连通;相应地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重点在于生态廊道的网络化体系重构。县市尺度国土空间整治,则强化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工程措施及其重点区段识别;相应的县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强调区域生态源地、连通廊道及战略节点的识别。

相较而言,国家尺度更侧重国土空间整治的战略性指引;省级尺度起着重要的上下承接作用,关注国土空间整治的协调性部署;市县尺度则承担国土空间整治的具体实践,强调上级目标的落地性实施。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互为依托、彼此协同,才能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整治的系统性(彭建等,2020)。

2.1.2.3 以人地和谐为目标,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能力越来越强,由生态系统提供的粮食、蔬菜、水产品等供给服务持续增加,然而工农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及使用带来了一系列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洁净水、新鲜空气等生态产品的质量日益下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福祉的千年大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彭建等,2020)。

未来,在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有待强化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农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目标下的国土空间品质提高,推进能源革命趋势下的绿色矿山建设等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核心地位。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角度出发,全面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傅伯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