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重视医院学科建设,开辟中医临床诊疗基地
田芬兰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期间,锐意改革,制订了5年发展计划,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新建全市卫生系统最大的门诊楼,改善了医院原门诊楼面积小、接纳能力低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天津东北部地区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田芬兰教授重视研究平台的搭建,组织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与此同时,购置先进设备,组建了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中医心病研究室,并相继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监护室、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实验室、临床制剂室等,逐步使之发展成拥有90余张病床、30余名医教研骨干的中医心病临床研究基地,被当时的卫生部(即现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中医心病研究基地之一。1984年6月,卫生部成立了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全国指定16个成员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病研究室是其中之一。
田芬兰教授立足中医临床,同时积极推动三级学科分化,健全医院学科门类,使得科室布局相对合理。她认为要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将成为医院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以此为龙头和依托,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全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学科齐全、技术配套、设备先进、环境舒适,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在她的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不断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工作,医院学科群建设已初具规模,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和后劲,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心病学科由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田芬兰教授所创立,并确立了本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为心血管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二代学科带头人于志强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在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杜武勋教授等人的带领下,学科取得了较快发展。经过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稳步向前推进,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天津市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具备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同时承担着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专业等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培养方式主要以全日制培养为主,辅助以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方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极具规模和特色的中医心病学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心血管科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等相对合理的、后备人才充足的老中青结合的三级专科人才梯队,形成了1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3人、博士生导师4人、师承人员10人、全国优秀中医药人才4人、13名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1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组成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队伍。作为中医心病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田芬兰教授领衔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临床医疗为核心,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以科研为导向,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学科持续发展支撑,围绕心血管重大疾病开展临床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强调医疗、教学、科研共同发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中西医疗效优势互补,在临床医疗、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建设及就医环境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形成一个设备齐全、结构布局合理、面向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重点学科,以提高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为目的,通过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不断增强学科竞争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形成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团队和学术团队,引领中医临床重点优势学科中医心病学可持续发展,使本学科学术团队成为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深,为保持和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提供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集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极具规模和特色的中医心病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