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芬兰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躬勤实践,博采众方,重视中土

田芬兰教授人品清雅,非常重视医术、医德、医风,始终秉承“与人为善,救死扶伤”的医德宗旨,以“悬壶济世,乃医者一大乐事”为其座右铭,深研不辍,为祖国医学宝库添砖加瓦,造福人类。她常说:“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有不断学习的上进心,更要有对病人的责任心和同情心。”退休至今,田芬兰教授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每天上午半天门诊,日门诊量达30余人次。她对医患关系有很深的理解,“医生不仅救治病人躯体的疾病,也要像亲人一样抚慰病人的精神,让病人快乐就医。”不久前,一位患者因长时间不能安稳入睡,导致心慌乏力,终日恍恍惚惚,无心工作。田教授接诊后,仔细询问患者症状以及引起原因,发现患者主要是因为家庭矛盾导致情志不舒、心神不宁。田教授一面为患者按证用药,一面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特地把患者丈夫请到诊室进行劝慰,最终患者夫妻破镜重圆,患者所苦诸症皆消。类似这样感人的诊疗案例不胜枚举。

田芬兰教授在教学中着眼于临床,认为各种经验来源于临床、来源于病人,病人是医生的“第一任老师”。她常说,要想使经验不断深化、完善,探索其规律之内涵,掌握治疗之技巧,离不开临床,所以要注意收集一味中药、一剂处方的效果,观察病人一丝一毫的病情变化,加以总结,从而补充和完善理论,使之得到升华。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田芬兰教授在大量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以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正逐步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过渡,特别是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于是,她开始注重对心病及相关杂症的治疗探索,并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心病病房和中医心病研究室,确立了中医治疗心病的研究方向。田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心系疾病,极为重视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心系疾病的诊治方面,立足整体观念,强调治疗心系疾病要注重调整各脏腑功能,从五脏论治。田教授常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辨证论治方面应注重各脏腑之间的联系,心痛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五脏六腑皆令人心痛,非独心也。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可以发生传变,并且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脏腑的病变也会受其他脏腑的影响,心病这一点更为突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临床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田教授注重整体,善于抓主要矛盾,她认为心病是个复杂的疾病,其病位在心,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病机已经被同仁所公认,但辨证方法众所不一,辨证的着眼点不同。另外,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病理基础。在治疗方面,她不仅着眼于心,还根据不同的病情,从调整人体的整体功能入手,系统地结合辨证与辨病,细审病情,综合治疗。

田教授师承津沽医派,又博采众家之长,视野广阔,兼容并蓄,诊疗思路亦趋灵活,尊古而有阐发。她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尤在心系疾病领域颇有造诣,在辨证施治中重视调理脾胃,主张心病辨证论治应从脾胃着手。心系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多与饮食因素、脾胃不和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很多心病患者伴有胃纳不佳、脘腑胀满、胃脘嘈杂、四肢无力、疲乏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田教授认为,从脾胃论治、调理脾胃功能对治疗心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胃与心关系密切,足太阴脾经之经脉,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注于心前。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生,循经上逆胸中,胸阳痹阻,可发生胸闷胸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奉心化赤,心失荣养,不荣则痛;脾胃虚弱,宗气生化无源,胸中大气虚衰,不能贯心脉、行气血,影响心脉之血液运行,导致血脉凝涩不通,亦可发为心痹。因此,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临证时应审因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