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论阐释:产业扶贫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论支撑研究动态

精准扶贫是在中国扶贫经验总结和问题修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是对以往扶贫思想的优化,又是对扶贫理论的践行和继续探索。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理论阐释主要集中在制度解析方面,或是精准扶贫理念解读,或是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剖析。从学理高度对精准扶贫机制进行深层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理论根本

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中国扶贫事业“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也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些理想与目标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减贫事业,是中国扶贫事业发展重要的思想源泉[24]。扶贫就是要摸索出适合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遵循共同富裕根本理论的体现。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采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以及提升区域发展能力等减贫措施,根据地区优势制定脱贫计划,补齐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脱贫短板。

二是分类施策。基层扶贫人员通过实地调研,找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中国农村每年因常见和重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中有50%左右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针对因病、缺技术、缺教育等个人难以克服且持续性影响大的致贫因素,从个人层面到制度层面自下而上地阻断贫困,并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长期关注贫困户脱贫状态,防范和降低返贫风险。精准扶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适用脱贫路线的探索和实践,是每个人都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关键。

(二)以人为本是精准扶贫的理论出发点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同党的领导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扶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经验[25]。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在于教育扶贫,也是知识、思想、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扶贫,更是着眼于人生的战略扶贫[26]。精准扶贫中的“六个精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无论是发展的要求还是具体政策设计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精准扶贫是对以人为本理论的贯彻,首先,以人为本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出发点。如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岳池县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共锁定贫困村280个,占全县825个行政村的33.9%,建档立卡贫困户27995户90272人,贫困发生率8.9%,对全县贫困户进行了科学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通过基础设施扶贫、水利工程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27],维护每一个贫困人口的同等发展权利。

其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精准帮扶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宁夏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缺乏并非制约特困户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劳动力质量欠缺才是贫困户长期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28]。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方面,注重瞄准贫困人口所欠缺的基本发展能力、学习能力、投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提升脱贫能力是减缓特困地区贫困的根源。

最后,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将围绕贫困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有效途径。习近平指出“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四川省贫困地区设立脱贫励志金、西双版纳贫困地区设立小蜜蜂超市等具体扶贫措施都体现了精准扶贫中的扶贫、扶志、扶勤相结合。

(三)赋权理论是精准扶贫理论的长效参考目标

赋权提能是源于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强调以“机会均等”和“公平共享”为核心的反贫困理念,要求减少与消除权利和机会的不均等,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治理贫困[29]。赋权理论中的可行能力分析路径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在精准性、主动性和长效性上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为中国扶贫事业提供理论向导[30]。对可行能力分析路径的深入探讨,对于当前中国精准扶贫事业的推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1]

精准扶贫政策是赋权理论的发展,强调采取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措施赋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能力[32]。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可行性能力的培育,意味着建立一套贫困农民进入扶贫项目场域的体制机制,消除贫困人口准入的各种制度和体制障碍[33],保障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的权利和能力。

在精准扶贫中保障贫困人口的可行性能力,除了保障贫困人口公平地获得教育、健康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长期目标外,还要重视贫困人口在短期内难以提升有限的能力的条件下,如何提升其进入市场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如精准扶贫中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通过村级防控小组和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和指导贫困户选择发展项目、协助联系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等,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如毛南族整族脱贫过程中,环江县4083户毛南族贫困户累积获得3600万元奖补资金和86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2019年底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保障贫困户都能够参与桑蚕、优质稻、柑橘、香猪、杉木、菜牛、油茶等产业发展中,实现脱贫增收[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