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和恶棍
和所有繁荣时期一样,在这个时候,时势英雄的出现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他们当中,就有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乔治·哈德森(George Hudson)。通过婚姻,哈德森进入当时一家相对富足的窗帘企业,而且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也给他留下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他住在约克郡,其一生中先后缔造了两家企业。首先是一家股份制银行,也就是成立于1833年的约克联合银行公司(York Union Banking Company);而后又牵头创建了约克—北米德兰铁路公司(York and North Midland Railway)。当时,铁路路网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条铁路为约克市的煤矿和北方的通用工业基地打通了进入伦敦市场的通道。哈德森的长处在于,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四处游说投资者,还成功拿到这家新成立的银行所提供的资金。在技术领域,这位创业大师则有机会与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联手,作为当时铁路技术的领军人物,斯蒂芬森不仅修建了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还一手打造出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
当时,成立股份公司需要取得国会的批准。哈德森帮助一名支持者成功当选了约克市国会议员。随后,下议院委员会以贿赂指控为名对他进行了质询。但哈德森最终还是成功游说下议院和上议院先后通过他提出的法案(当然,前提是对铁路线占用的贵族庄园土地予以“补偿”)。哈德森的成功接踵而来,通过精心设计,他本人也成功当选约克市市长,凭借这个职位,他可以将自己的财富致力于打造这座城市。尽管哈德森受到对手的尖锐指责,但只要股价还在继续上涨,他的人气就不会受到丝毫影响。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他在部分报业公司持有的部分股权,而这恰恰也是他收购这些报业公司的目的所在。
为维持投资者的信心,哈德森的铁路公司支付了大量股息。1840年,他宣布,公司按利润的6%向股东派发股息,至于部分股东针对公司账目提出的问题,他丝毫不予理会。实际上,哈德森的做法就是把部分收入项目记入资本账户,从而以牺牲资产负债表为代价增加利润(从而增加股息能力)。
铁路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当时市场很少关注这些问题,尽管在没有审计师及其他控制会计操纵的手段时,这些问题足以引发人们对公开披露的数字产生怀疑。此外,哈德森对盈利的渴望促使他开始削减成本,这就有可能损害铁路运营的安全。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舆情,但哈德森很清楚铁路行业的基本经济特征。他的目标始终是创造接近垄断的行业格局。此外,他也意识到控制国内主要铁路干线的必要性,于是,他开始收购其他经营不佳的铁路公司,一步步逼近实现垄断这个目标。19世纪40年代初期,哈德森先后收购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的投资者也随之而来,希望哈德森能再次给他们带来盈利和分红。对很多公司来说,哈德森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哈德森追求的目标似乎也日渐清晰,最终,他成功控制了英国国内近1/4的铁路路线。他逐渐成为英国的“铁路之王”,当选为下议院议员,经常与威灵顿公爵、维多利亚女王以及阿尔伯特王子等英国上层人物商讨事务。
铁路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为他游说更多兴建新线路的提案创造了条件。为维持各方面利益的均衡,贸易委员会把新议案的最终提交日期定为1845年11月30日。于是,为按时到达伦敦,800多家发起人开始争抢赶往伦敦的交通工具,并因此而爆发骚乱。长途汽车相互堵截,道路被严重堵塞,而铁路部门则拒绝搭载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和150年之后的无数互联网企业一样,这些兴建新铁路线的提案大多缺乏对创收能力的严格评估。在这轮热潮中,很少有投资者会计算收入是否会超过成本,从而为他们带来足够的投资收益。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股票的价格在发行后便会立即大涨,给投资者带来账面收益。这一点与1999~2000年的IPO热潮如出一辙。对新线路的无序争夺或多或少标志着铁路泡沫已接近顶峰,正如3G手机拍卖成为“TMT泡沫”的极点。
快速、轻松赚钱的诱惑力是不可抗拒的,不仅对普通投资大众如此,对新股份的发起人而言更是如此,对于那些有意愿、有能力而且能迅速获得国会批准成立新股份公司的人,这种诱惑力更是无比巨大。现有铁路公司很清楚新线路大量增加和竞争加剧带来的危险。于是,他们极力游说国会否决创建新的公司,但收效甚微。此外,导致铁路股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疯狂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经济形势转暖为利率下调提供了空间。
因此,当时的一篇报道指出:
“自1839年开始,利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当年8月的利率为6%,到1840年1月降至5%,然后又从5%降至4%,接着,又从4%继续下跌到1844年9月的2.5%。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到这时,尽管铁路企业仍维持盈利状态,但市场利率为4%。就在英格兰银行于当月公布2.5%的基本利率之后,各种阴谋论和投机活动开始不绝于耳。”[2]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铁路投机热潮随之而来。牛市带来的火爆让财经媒体和此前还没有听说过证券交易所的中产阶级趋之若鹜,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积攒的心血钱换成铁路公司的股票。这让原本被投机者追捧的政府基金和外国政府债券黯然失色,他们的经纪人和员工也因铁路股票专业人士的出现而失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