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分 大西南成都(幕二 巴蜀物语,11场景 乐山乐水)
第五部分、大西南成都
幕二、巴蜀物语
第十一场景
11【乐山图景】
梦中何处是家乡《香花嶺中来》
┃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别名嘉州,是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凌云寺下有大佛,正是坐落于此。因境内有至乐山,名为乐山,素来有“海棠香国”的美誉。“震旦第一山”的峨眉山,主体就在乐山,是自然界不可多得的生物宝库。
(旁白)说到乐山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得不说起,至今仍被乐山人所称颂,江南来的诗人-陆游,这个坚信前生定为蜀人,把四川当成第二故乡,称成都为吾蜀的江南人,用情很深。
他在巴蜀待了9个年头,一生11%的作品是在这里完成的。在乐山,即便是他只做了9个月的知州,也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实事,如岷江上架浮桥、修河堤、建月榭、刊印《加州集》。
其洒脱的性格,为川中文人所推崇,被尊称为放翁,是名副其实的逍遥客,好食猪肉和饮酒,与北宋下放到杭州的东坡有同趣,“万里因循成久客,梦中何处是家乡”是他一生北伐未果漂泊到老的写照。到晚年,陆游为了纪念这一段终身难忘的巴蜀生活,更是将自己的诗歌全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成佳:乐山是一个成都人每年都会去饕餮一番的美食之地,那些口舌生津的乐山美食,不仅名扬巴蜀,更是味甲天下,所以应该在演出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放肆一回?
粼云:是的,这个叫陆游的人和他故事感动了我,我们更应该在乐山,建一个大中华的放翁诗院,以向乐山乐水的那些客居者、第二故乡人致敬才是!
那罗:国家三线建设时,这里主人翁精神的客居者,更多,像峨眉山南麓的工厂、夹江的华夏堆谷基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等来到这里,无怨无悔地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拓荒之路…
成佳开始回忆起起外婆给自己催眠时的故事:
清晨,起床的军号声在山沟嘹亮响起,人们在号声中睁开双眼
在厂区的公路上,到处是怀揣着梦想与使命,步履匆匆前往各自工作岗位的工人师傅(那时候你要区分专家和工人师傅有什么区别的话,最大的不同可能还是看有没有眼镜片子,看茧疤和穿着,是很难区分,军人因为扛过枪打过仗,所以还是保留了很多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更加坚定的眼神和纪律性),要忙一天,直到看见,眼睛亮晶晶的孩子和微笑的妻子以及眼巴巴的家人,早就等在你回家的路上。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势必要像领袖说的那样“核潜艇,1万年我们也要造出来”,那是个属于激情燃烧的奋发有为年代,没有人觉得自己在老去,永远洋溢在脸上的是青春的中国模样,我的乖孙女啊,侬外婆就是朴实无华、日子艰难、笑逐颜开,但没人觉得苦的这些人中的一员。
我们知道,一个更加强大和繁荣兴盛的中国,是在一代一代的接力奋斗下去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叫传帮带、承前启后,我们无怨无悔、默默的推进着国家材料工业、光伏产业和核能事业,从无到有再到跨越式发展到今天的有关领域世界领先,那种吃苦和忍耐与坚韧不拔,让我们和曾经的先辈们取得共识,他是我们那一代人留在这九州大地上的一种精神财富啊,当时并不觉得壮丽...
反而是后来,当我们这帮上海和东北人退休时,我看见有人直接跪下去亲吻了大地,才发现又是一辈子的“故土难离”啊,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还有奋斗的根,都扎在了这里,我不知道沉默的大河大山是否会记得我们,我们也会被作为一个集体现象-中国三线人,而载入共和国建设史册,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当年的那些人所拥有的那种不服输的中国人自信,今天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如今啊,我最幸福和开心的就是,一如今晚,在这窗外满天繁星般的伟大时代和强盛而不可欺的中国,我的孙女阿佳,正安安安静静的听奶奶讲那些陈年的过去,我不用唱着古老石桥边“外婆的歌谣”,然后她就甜甜而乖巧的睡着了,这才是人心中升起的真正辽阔。
那罗恬静的伴随着成佳的心灵之旅徜徉,伸手把已经快要自我催眠的成佳扶住,并示意锦鸟帮忙轻轻搂在怀里,先暂时不要叫醒她…
那罗轻轻的对麟云说:你看着表,半个小时后,就该我们上场演出了,今天我们演唱的是一首偏轻摇滚的歌曲,还是小佳,扛大梁,她就是我们的凤凰传奇的主唱,我们不心疼谁心疼。
粼云笑眯眯的看着那罗,心里却在想:得了吧,顾若南,我可是继承了雁女的一些记忆,你个老“妖怪”,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你别说,公主无论怎么变,都是能被我们一眼认出来,即便她此时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第十一场、香花嶺中来】
拓荒者年代-天之府乐-049香花嶺中来
逃离着喧嚣的城池,呼吸着努力着呼吸,抛开忧郁的阴霾,奔向黎明和晨曦。一路风光无限,峨山如嵋在心间,白云缭绕的时候,自由天地宽。不觉已到山的天边,晚霞映红笑脸,一望无际的星河,可有我渡船。有缘三乡变一乡,期待幸福很久长,不管山高路多远,等待你到来,我愿真情换真心,真情连着四海心,不辞长做山里人,香花嶺中来。香花嶺中来。
在峨眉深处,乐山天龙的黄总踏勘香花嶺,有缘碰见了山里打柴的一位老妪,她额头的皱纹居然只是简单的打了一个折子,其打着补丁的衣衫即便汗水打湿也让人依然感觉到那种属于劳动人民的真正光洁和干净,她满面红光、笑容堆在脸上。在狭窄的山路上,她正背着柴火闪身给这一行人。
黄总连忙走上前,拉住老人的手,问“高寿”,老妪用浓浓的乡音回答“86了”(口音真像母亲!这个年纪了,还在打柴火,这份快乐秉性,确实了得,如果繁忙都市里的人到这里生活,一定是能延年益寿的,所以自己到这里冒着巨大的前瞻投资开发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老人在微笑着,但他知道这里的百姓还是有一些颇为不易,于是让手下给老妪去包了一包钱,但,老妪一看,连忙摇手“我不要你的钱”,然后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又慢悠悠的往家赶去。
站在路口,山风扑面而来,大家看着这朴实而广阔的山地,从来未有过的一种使命感激荡出来,“云中花岭,您让爱喜悦欢腾,从香花嶺中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