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舫医案及墨迹校评(何氏二十八世医著新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一

一、外感

兰弟 戊子二月十二日

初起寒热,热后昨又大寒热,汗出过多,唇燥、舌干红,间有泄泻,神志不清,脉左部甚数[1],右部浮数无力。有热入心包,真阴更[2]耗之势。勉拟凉阴化火一法,未知合否。

犀角尖四分(磨冲) 鲜生地六钱 生山栀二钱 生黄芩钱半 肥知母钱半 天花粉三钱 炒枳壳钱半 赤茯苓三钱 生甘草四分 生鳖甲四钱 橘红六分

加鲜芦根一两 蝉蜕十只

二诊:十九日晚

虽得畅解,而热势已袭心包,神不清,多呓语[3],舌缩不能伸,烦渴引饮,略有咳嗽痰凝,脉浮数不调,两尺不能应指。病属邪热伤阴,阴精已耗,上逆可虞[4]。勉拟数味,待神清热减为得。

北沙参三钱 细生地六钱 生山栀钱半 天花粉三钱 生黄芩二钱 肥知母二钱 辰砂拌茯神三钱 京元参二钱 生蛤壳四钱 石菖蒲三钱 生甘草四分 橘红五分

加竹叶百片 犀角尖四分(磨冲)

三诊:二月二十一日夜

得畅解大便甚多,小溲亦利,已见白㾦,邪有外出之机。惟左部脉紧数不调,口渴唇绛,神志未清。厥阴邪袭未退,尚非安境也。踵前法凉化,以觇[5]进止。

犀角尖四分(磨冲) 细生地五钱 粉丹皮二钱 生鳖甲四钱 生山栀钱半 天花粉三钱 生黄芩钱半 生甘草四分 肥知母钱半 京元参钱半 鲜石斛六钱 橘红五分

加鲜竹茹钱半 紫雪丹二分

四诊:二[6]月二十二日夜改方

去粉丹皮。加炒枳实钱半、生山栀改二钱、鲜石斛改五钱。

五诊:二十四日[7]

又得大解,小便亦清长。惟呓语仍多,神志未明,舌绛失润,脉细数不和,咳嗽多痰滞。余邪未澈,而阴液潜枯,尚非安境也。踵滋化法,未知合否。

北沙参二钱 细生地五钱 生山栀钱半 秦艽肉钱半 肥玉竹三钱 生黄芩钱半 辰砂拌茯神三钱 生甘草四分 桑白皮三钱 远志肉钱半 鲜石斛四钱 橘红五分[8]

加枇杷叶(去毛,净)二片 石菖蒲钱半

六诊:三月二十四日夜

病后余热未清,骨蒸,头胀,腰足酸楚,脉两关皆数。系真阴亏,肝阴失养,肺金被灼也。踵滋化法。少食,忌咸冷油腻为要。

七诊[9]:四月初四午刻诊

病后经暑热,舌干口燥,脉数不静。暂从清化法,以觇进止。

北沙参二钱 生鳖甲四钱 天花粉三钱 佛手柑四分 细生地四钱 炒枳壳钱半 肥知母钱半 生甘草四分 生山栀钱半 赤茯苓三钱 秦艽肉钱半 橘红五分

加竹叶百片 六一散三钱,荷叶包

[10]

伏邪寒郁夹湿。形寒身热,畏风,舌白腻,溺黄,又兼咳嗽,脉弦。治宜疏散。

桂枝五分 淡豆豉钱半 苏叶钱半 秦艽钱半 前胡钱半 炒荆芥钱半 杏仁三钱 福泽泻钱半 陈皮八分 米仁三钱

复诊:

伏邪寒热,腹痛便溏,口苦舌黄,咳呛痰多,气逆,盗汗,胸闷,喜饮。湿热无形之邪,内蒸三焦,气失宣通,致疟痢交作,邪未外透也。仍拟分泄,未识若何。

鳖血炒柴胡钱半 川贝二钱 半夏钱半 茯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姜汁炒淡芩钱半 杏仁三钱 泽泻钱半 沉香曲钱半 鸡内金钱半

风邪外感,以致肺气失宣。痰多而咳不甚爽。宜辛泄法。

生黄芪钱半 左秦艽钱半 玉桔梗一钱 象贝母三钱 天花粉三钱 青防风钱半 生蛤壳三钱 款冬花钱半 冬桑叶二钱 广陈皮八分 生甘草四分 生姜二片

加青葱管一支

复诊:

咳呛止。近感风热,目痛发肿,脉浮数。暂从祛风和营法。

青防风钱半 蔓荆子钱半 赤芍药钱半 炒枳壳钱半 生草四分 荆芥穗钱半 生归尾钱半 白蒺藜二钱 炒麦芽三钱 木贼草钱半

加荷蒂四枚

外感风邪。

生黄芪钱半 桔梗一钱 川贝母二钱 天花粉三钱 左秦艽钱半 青防风钱半 生蛤壳三钱 霜桑叶二钱 广陈皮八分 生甘草四分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青葱管一支

风温形寒身热,咳呛气急,多痰,脉浮数。法宜疏散。

苏梗一钱 前胡钱半 象贝二钱 牛蒡钱半 防风钱半 秦艽钱半 桑叶钱半 杏仁三钱 枳壳钱半 蒌皮二钱

风邪外袭,身发风块,面浮,脉数。法以散风。

荆芥钱半 大力[11]钱半 僵蚕二钱 前胡钱半 薄荷八分 桑叶钱半 生草五分 桔梗一钱

加蝉衣四只

[12]

暑热为食冷所遏。头痛发热,胸闷口渴,脉不鼓指。邪未外达也。先宜疏解。

生归尾钱半 细柴胡五分 广藿香钱半 老苏梗钱半 佛手柑五分 荆芥穗钱半 制小朴一钱 瓜蒌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生甘草四分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薄荷尖六分

腹痛便泻,脉来浮濡带数,咳嗽音哑。风邪湿滞为病。

生白术二钱 赤茯苓三钱 广藿梗钱半 防风钱半 泽泻钱半 神曲三钱 川朴八分 大麦芽三钱 猪苓三钱

脘痛呕酸,脉来弦濡。此寒邪湿滞也。

桂枝五分 藿梗钱半 赤苓三钱 神曲三钱 生白术二钱 泽泻钱半 猪苓三钱 川朴八分 白豆蔻六分

风伤经络,湿流关节。周体皆痛,手足欠伸,寒热头痛,胸闷亦痛。表里皆病也。

生黄芪二钱 片姜黄八分 赤茯苓三钱 西羌活钱半 白归身二钱 左秦艽钱半 薏苡仁三钱 白通草五分 甘草四分

加生姜二片

复诊:

暑热退,烦热未解,大便虽下,而小便不畅,脉两关紧数。营液久枯。须节养,免冬中重发。

羚角片五分(另煎) 湖丹皮钱半 建泽泻钱半 怀牛膝三钱 肥知母钱半 生甘草四钱 细生地三钱 肥玉竹二钱 赤茯苓三钱 远志肉钱半 佛手柑五分 广橘红八分 炒黄柏钱半

加细桑枝五钱

营虚劳热之体,夹暑未清。昼夜烦灼,舌白,脉紧数不调。拟清化法。病势未定也,少食为要。

生归尾钱半 炒山栀钱半 茯苓三钱 山楂炭三钱 炒麦芽三钱 生鳖甲三钱 炒枳壳钱半 炒黄芩钱半 秦艽钱半 炒青皮钱半 建泽泻钱半 生甘草四分 银柴胡四分

加鲜竹茹钱半

汤 右

营虚劳热之体,浮火上升。腰痛,头眩,心跳,咳呛,足肿,脉细数。暂从滋化。须节烦、少食为要。

生黄芪二钱 秦艽肉钱半 怀牛膝三钱 远志肉钱半 辰茯神三钱 生归尾二钱 炒山栀钱半 甘菊花钱半 肥玉竹二钱 广橘红八分 佛手柑五分 生甘草四分

加水炒竹茹钱半 荷蒂二枚

复诊:

营虚之体,暑热与内热交炽,肺阴被木火所耗。腰痛,头眩心跳,皆属上乘之征。值此盛暑,以滋养为宜,未可遽补也。

生黄芪二钱 秦艽钱半 炒枳壳钱半 甘菊花钱半 远志肉钱半 细生地三钱 炒山栀钱半 广藿梗钱半 钗石斛三钱 广橘红八分 生草四分

加荷蒂二枚 六一散三钱(包)

暑热痰凝,咳呛,气逆不舒,脉细数。暂从清化法。忌生冷。

生黄芪钱半 秦艽钱半 赤苓皮三钱 桑白皮钱半 煅瓦楞壳三钱 川贝二钱 冬瓜皮三钱 青防风钱半 款冬花钱半 炒苏子钱半 广橘红八分 生甘草四分

加盐水炒竹茹钱半

劳力,感暑,积食。发热作呕,脉细数。暂从疏化,得转疟[13]为佳。

焦冬术钱半 炒枳壳钱半 茯苓三钱 炒黄芩钱半 广陈皮八分 建曲二钱 酒炒柴胡一钱 法半夏钱半 广木香五分 广藿梗钱半 山楂炭三钱 炒青皮钱半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头痛发热,口干胸闷,大便溏。暑风[14]为病,防其增剧。

香薷四钱 连翘三钱 炒黄芩钱半 防风钱半 赤苓三钱 神曲钱半 竹叶百片 枳壳钱半 青蒿二钱

加六一散三钱,荷叶包

午后寒热,脉弦,多汗。此暑风为病也。

水炒柴胡一钱 炒黄芩钱半 半夏钱半 神曲三钱 白术二钱 赤苓三钱 川桂枝五分 甘草四分 谷芽三钱

加生姜二片

龈肿面浮,神疲,腹痛便溏。暑风夹湿为病。

冬桑叶钱半 桔梗一钱 扁豆三钱 赤芍三钱 钩藤三钱 马勃八分 丹皮钱半 生草五分 防风钱半

加砂仁壳六分

身痛胸闷,溺短赤。暑风夹湿内伏为病。

苏梗钱半 半夏钱半 茯苓三钱 陈皮八分 枳壳钱半 蒌皮二钱 藿梗钱半 桂枝五分

加生姜二片 甘草四分

头重耳鸣,脉来濡数。暑湿为病也。

赤茯苓三钱 瓜蒌皮三钱 黑山栀钱半 白扁豆三钱 六一散四钱(包) 湖丹皮钱半 青防风钱半

加荷叶梗一尺

布痧后,胸闷多痰,口干便结。暑湿为病也。

广藿梗钱半 姜半夏钱半 广陈皮八分 枳壳钱半 大麦芽三钱 云茯苓三钱 福泽泻钱半 川石斛三钱

加竹茹钱半 六一散三钱(包)

感暑热积食。脘闷哕恶,头疼壮热,两便艰涩,脉浮数,舌干而渴。邪热欲出不出,病势未定也。

煨葛根钱半 酒炒柴胡五分 白茯苓三钱 广藿梗钱半 佛手柑五分 生甘草四分 制川朴一钱 法半夏钱半 煨草果四分 小青皮钱半 炒陈皮一钱 六一散三钱(包)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复诊:

暑热被冷所遏,投疏化略清。今更壮热,脉细数而浮,胸闷懊恼,奇渴引饮,舌白失润。由少阴转入阳明之象。踵前法疏解,得邪外达为佳,病势尚未定也。

煨葛根钱半 制川朴一钱 槟榔尖钱半 肥知母钱半 佛手柑五分 小柴胡五分 法半夏钱半 大力子钱半 广藿梗钱半 广陈皮八分 生甘草四分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暑湿积食。寒热头痛,脘闷,脉浮数。得转疟为佳,少食生冷为妙。

焦冬术二钱 法半夏钱半 尖槟榔三钱 建曲二钱 炒青皮钱半 生草四分 炒枳壳钱半 广木香四分 茯苓三钱 炒黄芩钱半 广藿梗钱半 酒炒柴胡四分

加姜汁炒竹茹钱半

胸闷作痛。寒暑互伤也。

桂枝五分 瓜蒌钱半 甘草四分 新绛屑五分 薤白钱半 福花钱半 豆蔻五分 茯苓三钱 炒党参钱半[15]

源兄 八月十一日 (录自《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

祛风和营主之。

防风钱半 款冬花钱半 川郁金一钱 荆芥钱半 象贝母(去心)二钱 甘草四分 生归尾钱半 橘红四分 苏叶八分

加水姜一片 荷叶一角

●【校注】

[1]数:原为“浮”。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改。

[2]更:原为“受”。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改。

[3]呓语:说梦话。

[4]可虞:使人忧虑。

[5]觇(chān):窥视,观测。

[6]二:原为“三”。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改。

[7]二十四日:原为“三月二十四日”。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改。

[8]五分:原为“一钱”。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改。

[9]七诊:原无。据《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补入。

[10]左:指男性。

[11]大力:即牛蒡子。

[12]右:指女性。

[13]转疟:温病过程中一种正气驱邪外出的特殊表现。多表现为寒战发热、汗泄热退等类似疟疾的证候。见叶天士《温热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14]暑风:病证名。一指中暑而兼昏迷、搐搦者,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热病伴有中毒性脑病及重症中暑等疾患。二指暑月身痒赤肿的病证。三指中暑,即中暑的别称。

[15]炒党参钱半:此案在《横泖病鸿医案选精》中无此药。

●【评析】

本节所列外感病以风寒或风热袭肺,以及暑热病证为多。初起邪袭肺卫,治以疏散,或辛泄,药如桂枝、苏叶、防风、荆芥、桑叶、生姜、青葱管等,合以前胡、杏仁、贝母、桔梗等药以宣肺化痰止咳。如邪有化热,症见目肿痛或苔黄等,可加鳖血炒柴胡、姜汁炒淡芩、白蒺藜、木贼草等药以疏风泄热;如热入心包,症见高热、神昏,即首案病例,治宜凉阴化火,方用犀角地黄汤,辅以黄芩、山栀、知母、花粉、橘红、芦根、生蛤壳等药以清热化痰、生津,或合以紫雪丹以增清热开窍之力,待邪气势挫,转为滋化法,以沙参、地黄、鳖甲为主,合以山栀、知母、竹叶等药。此证危重,连续六诊,步步为营,转危为安。

暑邪为患,多有夹湿,故治以清暑化湿为主,药如藿香、茯苓、厚朴、香薷、黄芩、连翘、薄荷、六一散等。尤其是六一散,且用荷叶包煎,此乃何鸿舫之用药特色,清暑利湿兼具。如邪热盛者,常加竹叶百片;如兼积食脘闷,可加槟榔、藿梗、建曲等药以利气消导;如夹寒胸闷痛,则加桂枝、瓜蒌、薤白等药散寒宽胸。何鸿舫之兄何平子在其著《温热暑疫节要》中认为,暑风的证情有轻有重,轻者用香薷饮加味以祛暑化湿;热甚者用白虎汤以大清里热;病势重者出现狂躁、角弓反张等症,治宜寒凉攻劫,正气虚者宜兼温补。何鸿舫亦有相似之意。

此外,如风寒湿滞,腹痛呕酸、便泄,何鸿舫擅用五苓散合以藿梗、神曲、厚朴等药以利水散邪,和胃止痛。如风邪外袭,身发风块,宜疏散方中加入僵蚕、蝉衣等药;如风伤经络,则加姜黄、羌活、秦艽之品。总之,治外感病,何鸿舫用药轻清灵动,以疏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