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糖尿病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近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手段从单纯的降血糖和尿糖,发展到深层次的分子酶学、分子生物学。动物模型从化学性动物模型发展到自发糖尿病动物模型和转基因模型。治疗药物从汤药发展到丸剂、冲剂、片剂、胶囊等多种剂型。药理研究从复方发展到提取有效成分和单体。研究范围由单纯降糖发展到调节血脂、改善循环、纠正血液黏附因子、改善血液动力学及降低胰岛素抵抗等。尽管新的口服降糖药不断涌现,胰岛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中医药综合疗法对于糖尿病及其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体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糖脂代谢,增强血糖自稳等优点。在轻型、中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仍占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成2型糖尿病,降低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以及防治慢性并发症呈现了特有的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大力开展了糖尿病中医药治疗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证”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辨证客观化”“诊断定量化”“证候规范化”等与客观指标关联的体系;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更高层次,不仅从临床实践中筛选出一批疗效可靠的方药,并开展单味药和复方降糖机理的研究;以及针灸、推拿、按摩、点穴、熏洗、药浴等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对中医糖尿病辨证的微观指标与中医降糖机理的相互规律进行了探讨,使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走向世界,与世界医学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糖尿病辨证规范化研究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与中医学的“消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亦不能混淆。中医学“消渴”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广义的消渴和狭义的消渴,广义的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它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甲亢、尿崩症、库欣综合征等具有上述症状的内分泌疾病者。狭义的消渴,又称为消渴病,仅指“多饮、多食、多尿,尿有甜味,如脂如膏,日久而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随着科学的进步,检查手段的提高,也给消渴病以新的含义和生命力,消渴病的辨证规范化正在确立。它包括上述的病名规范化、定义规范化、指标规范化、诊断规范化四项基本内容。规范化标准应遵循三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概念明确,特异性强,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第二,指标确切,针对性强,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推广普及;第三,辨证分型符合病变发展规律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易于临床总结,易于中西医学术交流和汇通。基于上述原则,选用狭义消渴病的概念加以充实、改进、完善,使之从广义的消渴病中独立出来,可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具有相同的含义,将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的防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沟通,从中发现两者的有机联系,打破以往“三消辨证”的藩篱,总结出糖尿病新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寻找出不同并发症的个性及辨证论治的特殊性,又总结出普遍性,这样既能体现糖尿病共性,又能体现出某一种或几种并发症同时存在的个性;根据辨证论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发现有效方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
不少学者对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证”与某些客观指标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起来,探讨中医宏观上的“证”在微观上的物质基础,开展“证”本质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苗头。
1.胰岛素功能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于1982年开始对糖尿病进行大样本病例临床中医辨证的前瞻性研究。依据不同证候及相关指标,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三型,并通过对1288例患者进行胰岛素功能测定,分别测定空腹及100g馒头餐后1、2、3小时的血糖、血浆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时相各取均值。结果提示阴虚热盛型表现了胰岛素抵抗为主:4个时相(空腹、餐后1、2、3小时)胰岛素和C-肽水平为三型中最高,均值高于正常范围,释放曲线属胰岛素正态高分泌型,呈现了高胰岛素、高C-肽血症;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测定,提示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率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但低于其他两型;该型血糖升高的原因与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缺陷、高胰高血糖素血症等因素有关。气阴两虚型4个时相胰岛素、C-肽水平略高于正常,较阴虚热盛型为低,而胰高血糖素较高,3者均值均于第2小时达高峰,胰岛素、C-肽呈现延缓分泌,呈现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紊乱。阴阳两虚型4个时相胰岛素、C-肽均值为三型中最低,餐后无明显升高,曲线呈低平状态,而胰高血糖素最高,血糖餐后呈直线上升,并持续高浓度不降,与胰高血糖素呈正相关,而与胰岛素呈负相关,表现了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严重以及高胰高血糖素血症而致使血糖异常升高。这一研究为中医对糖尿病的临床分型,以及随病程进展证型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腾岳民等用益气养阴中药配合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50例,认为益气养阴法对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刘畅等对142例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糖尿病患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阴虚热盛型36例居中,气阴两虚型94例最多,阴阳两虚型12例最低,三型胰岛素分泌曲线分别呈高分泌型、普通分泌型、低分泌型。这与广安门医院的结论相一致。这对临床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胰岛素反调激素的测定
血液循环中存在着胰岛素的反调激素或称为胰岛素的拮抗物。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调,使血糖升高,是2型糖尿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激素类胰岛素拮抗物在2型糖尿病中最多见的有皮质醇、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皮质醇增多可引起胰岛素受体亲和力降低,在周围组织产生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使α-受体兴奋,可抑制β-细胞释放胰岛素,β-受体兴奋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二者均可使血糖升高。儿茶酚胺类激素还可通过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使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降低β-亚单位的酪氨酸激酶活力,从而使胰岛素的效应减弱,增强胰高血糖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1)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测定:徐鸿达通过测定清晨8h血浆皮质醇浓度,发现糖尿病病人平均含量为20.51±3.0μg%,明显高于正常人的13.85±1.79μg%(P<0.05)。同时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患者血浆皮质醇平均含量34.55±11.85μg%,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的17.06±2.81μg%和阴阳两虚型的21.57±6.35μg%(P<0.05)。焦敬贤也有类似的报道,同时发现皮质醇的浓度随着阴虚症状的加剧而增大。郎氏对2型糖尿病皮质醇水平及节律变化的观察,证明皮质醇可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减低胰岛素分泌功能,促进糖原分解,间接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出现口渴、多饮等阴虚证候。以上对皮质醇的测定,为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血浆性激素含量的测定:邝安堃等测定40例女性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性激素,发现雌二醇(E2)、睾酮(T)两者比较明显低于正常绝经者,表现为卵巢功能减退。当肾虚症状得到改善,血浆E2/T值上升,血糖下降。肾气虚与阴虚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对46例男性患者作了同样的测定,结果雌二醇浓度较高,E2/T值上升。经用补肾药调节阴阳后,E2/T值下降(P<0.05),从而推测E2、T的浓度与肾虚有一定的关系。邝氏还研究了育龄妇女患者血清和唾液性激素变化与肾虚的关系,18例中肾气虚15例,肾阴虚3例,治疗前空腹血糖12.66±0.7mmol/L。5例停经患者血清和唾液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13例有月经的患者,其血清和唾液雌二醇、孕酮水平显著下降,睾酮水平上升,雌二醇与睾酮比值下降。在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补肾中药(党参、黄芪、淫羊藿、枸杞子、熟地、玉米须、蚕蛹、桃树胶)治疗后,血糖降至8.18mmol/L(P<0.001),肾虚症状改善,血清和唾液性激素趋于正常。亦有学者发现糖尿病肾阴虚、肾气阴虚、肾阴阳两虚三型中,T、E2及E2/T的比值逐渐递减。
(3)血浆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张氏报告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血浆T3、T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以T3尤为明显,称为低T3综合征,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T3、T4值随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依次递降。说明糖尿病严重程度与T3、T4降低程度呈正相关,为糖尿病微观辨证提供了参考依据。T3之所以降低与T4转变成T3的酶活性降低有关。
(4)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代谢产物测定: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皮质轴或髓质轴)的功能失调,测定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对临床有一定的意义。李氏对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型患者测定24小时尿17羟(17-OHCS)、17酮(17-KS)以及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发现三项均值较正常人为高,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增高相一致,可以推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功能增强。李风翠观察了30例患者治疗前后24h尿17-羟、17-酮、儿茶酚胺的变化,发现服用降糖丸后24 h尿17-OHCS、17-KS、儿茶酚胺的水平下降,说明该方可通过拮抗皮质醇、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而降低血糖。
张崇祥对94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肺热津伤、胃火炽盛、肾阴不足、阴阳两虚四型,研究了中医证型与激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病理基础,4型的17-KS、17-OH、VMC数值按排列顺序依次增高,与胰岛素、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甲状腺功能状态关系密切。同时肺热津伤型与胃火炽盛型相关激素水平近似。阴虚热盛是其共同的病理表现,故认为可合并为肺胃燥热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功能增强。
(三)脂代谢紊乱相关指标的测定
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代谢紊乱之一,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LDL),LDL是主要的致动脉硬化脂蛋白,同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HDL具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功能,许多学者将HDL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灵敏指标。中药的降糖、降脂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充分证实。张凯珍等以蚕蛹每日25g水煎服治疗糖尿病86例,结果有效61例,血糖显著下降,胆固醇亦有所下降。吴仕九等用滋肾荣精丸治疗肾虚型糖尿病,有效率87.69%,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加肝糖原含量,调节血糖,并降脂减肥。查良伦等在研究天寿液(生地、熟地、黄芪、葛根、黄连等)对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活性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时发现,治疗后的红细胞膜脂区流动性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血清胆固醇水平和血糖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陈梦月等以补肾益气、活血生津法,自拟三消胶囊(黄芪、蚕蛹、玉米须、石斛、生蒲黄、淫羊藿等),采用双盲法治疗糖尿病122例,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与安慰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张发荣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组方糖复康,治疗本病及脂代谢紊乱200例,结果提示:本方能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尿糖,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这些作用与达美康相似,且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硬化指数、载脂蛋白B100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水平,其作用优于对照组达美康。施赛珠等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现口服降糖药加益气活血药比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其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加用益气活血药对血糖基本控制后依然伴有脂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宜。
日本人曾对人参做了许多研究,人参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可降低血糖,增强和促进糖酵解,并有降脂作用,给健康人服人参粉6小时后血中β-脂蛋白下降,HDL上升。人参皂苷Rb2可使血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下降。
(四)抗糖脂代谢药物的探索
蔡渊等观察玉泉丸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和肾上腺素高血糖大鼠有明显的降糖降脂作用,组织切片发现,肝糖原浓度增加,且能提高血环磷酸腺苷的浓度。孟庆棣等对若干有代表性的古典消渴方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八仙长寿丸有较好的抗动物高血糖作用,并发现其降糖作用不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可能是对糖代谢某一环节的调控,能降低血脂,提高淋巴细胞的转换率,增强自身免疫。张国良等研究证实,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降低血清总胆固醇(P<0.05)及动脉硬化指数(P<0.05),提示此方有纠正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紊乱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柴润芳等发现胰活散(黄精、鬼箭羽、沙参、枸杞子、丹参、生地等)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果糖胺、胆固醇浓度,自身服药前后对照,以及服药后与玉泉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程益春等用健脾降糖饮(生黄芪、白术、山药、葛根、黄精、枸杞子、天花粉等)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研究发现,该药能降低对四氧嘧啶小鼠的血糖,降低家兔的空腹血糖,并提高耐糖能力,降低鹌鹑的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05或0.01),并有抗疲劳作用。吴爃荣等应用黄精多糖(黄精的乙醇提取物)研究表明黄精多糖主要药理为调节免疫功能,拮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调节代谢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一定剂量黄精多糖(相当于生药16g·kg-1·d-1)可显著降低实验动物血脂水平,与辛伐他汀无明显差异(P>0.05),并能抑制动脉内膜泡沫细胞形成的药效。赖雁妮等实验证实黄芪多糖能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并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效应。红花油系为红花的种子油(简称红花油)含主要成分十八碳二烯酸即亚油酸达80%以上,能降低实验性动物血清TC、TG、LDL-C水平。
(五)清除氧自由基损伤的研究
梁晓春等用金芪降糖片(银花、黄芪、黄连等)治疗糖尿病40例,治疗2个月后,血糖、胆固醇、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糖化血红蛋白等均下降(P<0.05或P<0.001),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P<0.001)。梁氏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金芪降糖片在降糖降脂的同时,可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的比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郭赛珊等以仙贞片(淫羊藿、女贞子、黄芪、丹参、何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治疗肾虚血瘀型患者34例,设安慰剂对照组34例,结果提示仙贞片在降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方面,治疗前后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张艳萍等用利多尔(以绞股蓝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胶囊)研究发现,其对四氧嘧啶大耳白兔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且利多尔各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谢宗长等在人参抗实验性大鼠脂质过氧化物损伤的研究中发现,人参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而且可以降低其心肌和红细胞的过氧化脂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减轻自由基对大鼠心肌和红细胞所造成的过氧化损伤,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维生素E。有学者报道以中药降糖片(黄芪、太子参、知母、草决明、黄连、川芎等)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60例,结果提示该药不仅有较好的降糖和改善血流变学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抑制血清丙二醛的生成,降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水平。说明该药既可改善糖代谢,还可影响自由基和乙酰胆碱酯酶的代谢。天津医科大学曲竹秋教授应用中药“糖尿停”对糖尿病大鼠的实验研究表明,“糖尿停”能明显提高血清SOD含量,降低LPO的效应优于维生素E(VE)(P<0.05)。VE(α-生育酚)是自由基的一种非酶类清除剂,能竞争性抑制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和LPO的损害。自由基(FreeRadical)是指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自由基性质不稳定、活性强,具有连锁反应性,能迅速攻击生物膜的脂类、糖、蛋白质以及细胞内的核酸,使脂类和糖发生氧化反应、蛋白质变性、酶失活、DNA多核苷酸主链断裂等。正常人体内存在自由基生成和清除系统,使其处于动态平衡。当自由基产生增加而清除不及时,则可损伤机体。这说明中药复方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等作用。
(六)改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同时又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干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1.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结合力下降,受体后缺陷等是胰岛素不敏感的主要病理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的重点,立足于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熊曼琪等用加味桃核承气汤基础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能降低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的空腹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对胰岛内分泌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及增加胰岛β细胞的分泌颗粒,刺激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增加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从而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李惠林等以加味桃核承气汤(黄芪、大黄、桃仁、桂枝、炙甘草、生地)治疗链脲佐菌酶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结果提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胰高血糖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优降糖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在增加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是该方降糖作用的重要机理。
薄家璐等报道用甘露消渴胶囊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和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有明显的降糖作用,提示该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肾上腺素对胰岛素的拮抗而发挥降糖作用的。宋丽晶等在三消治(人参、黄芪、生地、枸杞子、茯苓等)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该方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有降低血糖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目减少、结合力下降,并可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及其功能,起到整体调整和受体调节性治疗作用。陈晶等在胰岛灵(人参、黄芪、丹参等)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胰岛灵能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和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物脂质浓度,从而达到降低血糖,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常风云等应用消渴康(由人参、黄芪、丹参、山药、天花粉、水蛭等组成)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及受体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该药能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加受体数目,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抵抗与瘦素
赵旭燕等应用糖脂消(由黄芪、丹参、汉防己、地骨皮、水蛭等12味药组成)对糖尿病大鼠合并高血压的实验研究提示,模型组HOMA-IR(稳态模型24.67±4.65)、瘦素(LP 3.09±1.54)显著高于对照组(HOMA-IR10.45±5.39、LP 1.17±0.70),两者呈平行性升高,说明大鼠体内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瘦素血症。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胰岛素呈负相关,而与HOMA-IR呈正相关,认为瘦素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有以下论据。
(1)胰岛素与瘦素具有双向调节:瘦素通过激活胰岛β细胞的瘦素受体,介导ATP钾通道,使β细胞超极化,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同时研究证实,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瘦素的合成和分泌,引起高瘦素血症,产生瘦素抵抗,降低对胰岛素的抑制,使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
(2)瘦素可减弱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体外培养的大鼠脂肪细胞置于低浓度瘦素(1nmol/L)中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高浓度(30nmol/L)完全抑制了胰岛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这表明瘦素可显著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
(3)瘦素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瘦素能促进内脏脂肪的分解,使血循环游离脂肪酸(FFA)增多。高FFA可降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诱导肝糖输出,促进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等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加重胰岛素抵抗。本实验结果提示糖脂消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HOMA-IR、LP水平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3.胰岛素抵抗与免疫
新近研究认为炎症是胰岛素抵抗的触发因素,也是诱发动脉硬化(AS)的病理基础。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反应主要标志之一,常作为AS进展的检测指标。王智明等应用中药调肝泻火法对3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者进行干预治疗,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上升、C-反应蛋白下降,治疗组优于二甲双胍对照组。表明调肝泻火中药具有控制炎症,预防AS,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4.环核苷酸的测定
第二信使cAMP、cGMP对细胞代谢及生理功能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指出,胰岛素能刺激脂肪细胞使cGMP升高,同时cAMP下降,认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对cGMP和cAMP呈彼此相反的影响,提出cAMP和cGMP是胰岛素的第二信使,且cAMP水平与胰岛素受体量有关。邝氏提出cAMP、cGMP血中含量及其比值可以作为衡量阴虚、阳虚的指标。劭氏等对糖尿病患者的cAMP、cGMP测定,发现cAMP明显低于正常人,而cGMP又明显高于正常人(cAMP/cGMP比值下降)。张氏通过对31例糖尿病人及10例正常人环核苷酸(cAMP、cGMP)含量的测定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提示:31名糖尿病人中,阴虚热盛型7例,cAMP含量近似正常人,cGMP含量低于正常人,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P<0.01)。气阴两虚型16例,阴阳两虚型8例,其检验结果相似,为cAMP含量低于正常人,cGMP含量高于正常人,cAMP/cGMP之比值显著降低(P<0.01),尤以阴阳两虚型病人比值下降更为显著。上述指标变化与临床表现颇为一致,糖尿病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阳(气)虚症状就越明显,环核苷酸的变化,特别是cAMP/cGMP的比值降低就越显著。
李氏观察了33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血浆cAMP的含量,认为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cAMP均值较正常明显降低,且病程越长,空腹血糖浓度越高,其降低的幅度越大,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为一致。
(七)糖尿病血瘀证的基础研究
祝氏于1980年对30例糖尿病人的观察发现,几乎全部病例均有舌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曲张,首次提出糖尿病夹瘀血证,并在以后的研究中认识到糖尿病多见于气阴两伤,进而导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影响津液的敷布而加重消渴。多数临床研究者依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理论,结合临床观察,推论糖尿病血瘀证的发病机理为阴虚、气虚所致。有关学者还做了如下深入研究。
1.血液流变学
Dinienfass认为糖尿病有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血浆黏度增高等变化,可导致血液高黏滞状态。Ditzcl有关实验结果表明:正常人全血黏度为68帕秒,而糖尿病者为79帕秒,两者有明显差异。翁氏对4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观察,发现糖尿病人全血比黏度升高。男性患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而女性患者则明显升高。用ELD旋转度计,对5个不同切迹的测定,全血比黏度值糖尿病人无论男女均与正常人有十分显著性差异。血浆比黏度男性则反较正常人为低(P<0.05),血沉男性患者较正常人为快。女性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较正常女性为高。红细胞电泳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翁氏等以20种常用活血化瘀药分别治疗高分子右旋糖酐所造成的实验性瘀血家兔动物模型,提示它们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及抑制红细胞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的作用。
刘氏对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及单纯冠心病三组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发现三组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人为高,其中尤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为突出,与其他两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全血比黏度均随血球压积而增高,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更为显著,血浆比黏度随纤维蛋白原的黏度而增高。他们还对糖尿病并发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作了类似的观察,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现象。即使在临床上尚未确立血瘀证诊断者也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他们推测此种改变可能为血瘀的基础,随病情的演变,血流变性异常加重,二者呈平行关系。魏江磊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原发性成人糖尿病30例,观察到该方能降低患者血液黏度,扩张血管,从而改善高凝状态,缓解脏器缺血。郭氏报道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变形力下降,血小板高凝异常。梁晓春等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68例,结果提示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滤过指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0.01)。
杨三喜等将老年糖尿病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均给以降糖药,治疗组加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药(党参、生地、熟地、山药、丹参、山楂、陈皮、半夏、苍术、山茱萸、茯苓、当归、淫羊藿、红花、肉桂),每日一剂;对照组用烟酸肌醇酯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等各项指标比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0.001),表明健脾益肾、活血化瘀药对老年糖尿病高凝状态所致血管病变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劭启惠等认为血瘀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主张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之,自拟活血方(丹参、生蒲黄、鬼箭羽、茺蔚子、当归、虎杖、水蛭),阴虚加生地、麦冬、黄精;气虚加黄芪、太子参;阳虚加淫羊藿、菟丝子。结果发现此方对血糖、血脂、血浆比黏度及渗透压等均有显著疗效。
有学者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认为糖尿病患者有以下特点:①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降低;②高聚集状态:血沉加快,低切变速率下全血黏度高;③高浓度状态: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加;④高黏状态: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增高。这几种状态使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流态明显障碍,血液中易形成网络结构,易于形成血瘀及血栓倾向,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祝氏、邵氏等在研究中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这对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汪氏认为,血瘀是以血液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主要发病机理,血瘀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血脉瘀滞”。人体是一个既有流体又有固体的有机整体,人体就是在血的流体中完成气血运行的生命活动。血行一旦瘀滞,就导致疾病。糖尿病血瘀证的微观研究给临床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均为血流不畅、血液瘀滞、血脉瘀阻。血管病变与血瘀证的分布均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递增,病情也随之加重,表明有共同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向。血瘀证与血管病变为同一病理改变的两种不同表现,血瘀证为血管病变临床证候的体现,血管病变则为血瘀证的具体病理基础,两者同出一辙,互为因果。
2.血小板功能
施氏对7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有血瘀证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无血瘀证者。也有学者发现糖尿病者血小板第Ⅳ因子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朱氏通过对24例2型糖尿病用丹参、潘生丁治疗,结果发现丹参能使糖尿病兼有血瘀证者的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丹参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实质。于氏进一步采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等益气补血之品对家兔血瘀模型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提示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P<0.05)。此不仅反证气虚、血虚可致血瘀,而且为益气养血治疗血瘀证开拓了新的思路。邝氏测定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促血小板凝聚的TXA2代谢产物TXB2升高,而抗血小板凝聚的PGI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降低,阴虚组较气虚组患者更为明显,反映了体内血小板自发性聚集β-血小板球蛋白高于正常。此种异常气虚组较阴虚组明显,使用益气补肾药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TXB2含量趋于正常。陈氏等发现在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较无血管变化者更为显著。同时,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升高,提示糖尿病表现为血瘀证者,有凝血和抗凝血机制的异常。
3.甲皱微循环的测定
甲皱微循环测定也是研究糖尿病血瘀证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曾对107例糖尿病患者甲皱毛细血管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视野模糊,管袢不整齐,粗细不均匀,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其管袢畸形,迂曲扩张的数目明显多于正常人,毛细血管袢内的流态提示红细胞聚集增多,袢顶瘀血、出血,乳头下静脉丛出现机率增多,血流速度减慢,线粒体较少,上述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人体气血相依,气行血行,气虚推动无力,而血行瘀滞。当机体阳气虚衰,血流缓慢,血细胞相对吸附、聚集瘀滞于局部血管时,导致微血管瘀血,静脉端迂曲扩张、扭曲等一系列变化,可作为糖尿病“血瘀”的诊断依据。翁氏对35例糖尿病人也作了相同的观察,其中24例占68.6%的患者甲皱微循环发生异常改变。这种应用现代技术观察微血管及血流情况,以深入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血瘀证,对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施赛珠等研究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瘀证占52%,认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最常见,但夹杂瘀证者并不少见。且瘀证与糖尿病并发症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糖尿病较后期的表现。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中药后,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明显改善,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
(八)糖尿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1.糖尿病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
许多学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糖尿病中出现的“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客观数据。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主要从胰岛素释放、胰岛素的反调激素、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清除氧自由基损伤、胰岛素抵抗等研究。
2.糖尿病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主要是借鉴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经验,总结出有效的验方和单方,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成。实验证明,不少治疗消渴的古方,经千百年临床锤炼,疗效确切。目前,虽对本病辨证分型未取得统一意见,但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可归纳为以下4种。
(1)清热润燥法:糖尿病早期在临床上表现为口干多饮、易饥多食、多尿,辨证属肺胃燥热之证,立法清热润燥。方药如消渴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竹叶石膏汤、千金黄连汤等。药以清肺胃之热为主,佐以养阴,如生石膏、知母、麦冬、生地、玄参、玉竹等。安阳地区医院采用白虎汤加减,服药3~6剂后改用经验方(芡实、白扁豆、益智仁、薏仁各30g,公鸡1只,去毛及内脏,洗净后将上药填入公鸡体腔内,用针线缝合切口,入砂锅煮熟),汤、鸡、药均可食用。每1~2天1剂,3~5剂后,改为每7~10天1剂。治疗21例血糖下降,尿糖转阴,总有效率95%。田永淑用抑糖汤(熟地20g,生石膏30g,麦冬20g,天花粉20g,山药30g,益智仁10g,五倍子6g,石斛、覆盆子、桑螵蛸、萆薢各15g),治疗215例,有效率70%。查氏用白虎汤合大补阴丸加减治疗燥热型取得一定疗效。张氏将糖尿病辨证分为6型,其中肺胃阴虚型治以滋阴润燥,药用天冬、麦冬、葛根各30g,花粉、沙参、白芍、生地、玄参各20g。胃热型治以清热补阴,药用生石膏、熟地各60g,黄连、石斛、葛根各10g,知母12g,花粉、白芍、麦冬各20g。
日本学者大林正康实验证实人参白虎汤的降糖作用在于它的综合疗效。其中,以知母为主导,当人参、知母相配伍,降糖作用减弱,如加入石膏可增强降糖效应。如用一定量的知母,加大人参用量,知母呈现拮抗作用。相反,人参一定量,增加知母用量,呈现了知母的降糖效果。可见,不同比例的配伍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2)益气养阴法:近代名医施今墨主张用黄芪配山药降血糖。祝谌予用增液汤和生脉饮治疗糖尿病已见于报道。广安门医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的降糖甲片(黄芪、天花粉、麦冬、太子参等)治疗糖尿病病人605例,总有效率76.4%。其中气阴两虚型达81%。并在治疗前后做胰岛素释放实验,使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血糖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代名医张锡纯擅长用黄芪治疗消渴病,自拟“滋膵饮”一方(黄芪、山药、生地、山茱萸、猪胰子),其认为黄芪能引清气上达于肺,与吸入之气相合而化水,并能鼓舞胃中津液上行,摄下焦气化,故能治消渴。张氏、周氏、河南平顶山中医门诊部、阳江城西卫生院用该方化裁,取得了较好疗效。李氏用降糖丸(红参、黄芪、白术、茯苓、葛根、大黄、黄连、五味子、甘草等)治疗20例糖尿病,有效率85%。江苏省南通医学院用降糖饮(黄芪、熟地、花粉、黄连、五味子)加减及玉米须煎水代茶,以益气养阴固本之法取得了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的效果。陈氏用消渴平片(黄芪、人参、知母、花粉、天冬、五味子、沙苑子、枸杞子、五倍子、丹参、黄连、葛根等)治疗2型糖尿病113例,总有效率89.4%。祝氏通过上千例糖尿病人的临床观察,并拟定出分型治疗方案:阴虚型用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川楝子各10g,丹参30g,生地、熟地各15g,以滋阴生津,兼以活血;气阴两虚型用黄芪、玄参、丹参、生牡蛎各30g,山药、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0g,苍术、生地、熟地、葛根、茯苓各15g以益气养阴,兼以活血;气阴两虚火旺型于上方加清热之品。腾氏以益气养阴药组方治疗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率达82%。刘氏用人参降糖片(黄芪、人参、花粉、生地、麦冬、知母、生石膏、茯苓、山药、甘草、地骨皮、玉米须)治疗33例,有效率63.3%。赵氏用五加参降糖片(刺五加、泽泻、葛根)治疗24例,有效率为75%。程氏等用消渴平片(黄芪、人参、花粉、麦冬、知母、葛根)治疗333例,有效率81.1%。陈氏对气阴两虚型用沙参、麦冬、五味子、花粉、玉竹、女贞子治疗,有效率94.2%。刘氏对2型糖尿病用黄芪、山药、苍术、玄参、生地、花粉等益气养阴药为基本方加减,阴虚肺燥加消渴方,肾阴亏损加玉女煎,阴阳两虚加肾气丸,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王氏用降糖益心丸(苍术、甘草、丹参、牛膝、寄生、白芍、川芎、五味子、蒲公英、黄精、泽泻、黄连、山药、白术、生地、玄参、柴胡、丹皮、枸杞子、麦冬、葛根、红参须等)治疗113例,有效率40.7%。
王氏等对补气药人参作了实验研究,提示人参对高血糖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纠正四氧嘧啶糖尿病狗的代谢障碍。临床观察到人参可以减少糖尿病人胰岛素的用量。
(3)治肾为本法:赵献可主张“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他推崇治肾为本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以六味丸为主治疗糖尿病之法至今仍广泛应用。有13个单位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糖尿病,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阳虚火衰者加肉桂、附子,共治疗124例,获得了满意疗效。河北省故城县卫生局系统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治疗104例,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六味地黄丸和地玉合剂(熟地、玉米须)治疗2型糖尿病,使临床症状改善以至消失,血、尿糖下降。原北京地方工业局职工医院用地黄、天冬、枸杞、人参、山茱萸等量配成合剂,治疗20例,有效率80%。王氏等用五味地黄合剂(生地、人参、天冬、枸杞、山茱萸)为主治疗50例,其中32例血糖下降,36例自觉症状消失。北京协和医院用地黄合剂(人参、生地、天冬、枸杞、山茱萸)为基本方,配合体育、气功、降糖西药治疗92例,表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降低血糖作用。傅氏等用生地、熟地、泽泻、丹皮、茯苓、山茱萸、白芍、苍术、甘草、丹参、牛膝、桑寄生、川芎、五味子、蒲公英、黄精、黄连、白术、玄参、薏仁、柴胡、黄芪、淫羊藿、当归、石斛等药加减治疗40例,有效率为72.5%。安氏用甘露消渴胶囊(生地、熟地、菟丝子、山茱萸、茯苓、泽泻、党参、麦冬、天冬、当归)治疗2型糖尿病102例,显效30例,有效57例,无效15例。血糖平均下降45.68±4.5mg/d。邝氏等对26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满意的情况下,加用甘温补肾、益气升阳、生津活血的中药,药用党参30g,黄芪30g,仙灵脾15g,枸杞12g,玉米须30g等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空腹血糖平均由237mg/d下降至164mg/d,平均下降73mg/d;甘油三酯由186mg/d降为167mg/d;血浆雌二醇下降,但雌酮、孕酮、睾酮上升。
(4)注重活血化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或心胸憋闷、刺痛、肢体疼痛,或眼底出血及血管瘤等,属中医瘀血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血脂增高,血液浓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这与中医学“血不活,有瘀滞”病理改变相似。从现代医学病理解剖角度看,胰岛透明变性和纤维变性,肾小球硬化,动脉硬化,同血液的高黏滞状态有密切联系。至于中晚期糖尿病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病变,在临床表现的瘀血症状更为突出。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
大多数临床工作者采用辨证论治使用活血化瘀法。祝氏对糖尿病辨证为血瘀型者治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自拟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冠心Ⅱ号方等取得一定疗效。程氏对糖尿病血瘀证分为四型。其中脾虚瘀滞型用健脾逐瘀降糖汤(当归、丹参、山药各30g,赤芍、川芎、泽兰、五倍子、生鸡内金各10g,苍术、莲子肉各12g,红花、枳实各6g)。陈氏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痰瘀互结型用自拟祛瘀化痰汤(桔梗、牛蒡子、白芍、桃仁、皂角、路路通、竹节三七、黄芪、白术、当归)。周氏对糖尿病阴虚与血瘀并见者,用六味地黄丸配桃仁、赤芍、丹皮、丹参、泽兰、鬼箭羽等活血祛瘀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部分临床工作者,以辨病为主施用活血化瘀法。邵氏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主张补肾活血并重。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用杞菊地黄丸加槐花、参三七、丹参;糖尿病肾病以济生肾气丸加丹参、卫茅等;合并冠心病者以六味地黄丸加丹参、失笑散、天竺黄、瓜蒌等;合并神经病变见下肢麻木者用六味地黄丸加鸡血藤、忍冬藤,疼痛者加血竭、制乳香和没药等,取得了较好疗效。高氏以参芪桃仁汤(党参、黄芪、生地、生石膏、丹参各30g,桃仁、红花各6g,苍术15g,知母20g,当归12g)为主,结合不同并发症,随证加减,分别对糖尿病并发肾病、末梢神经炎、皮肤病、视网膜病变等20例,治疗1个月,其中19例血糖稳定在80~110mg/d。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甲皱微循环显著改善,各种并发症随着血糖下降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魏氏用补阳还五汤治疗30例糖尿病,其中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冠心病、白内障、肾病、视网膜病变,结果有效率86.7%,并降低了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梁氏也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王氏对112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用D860为基础治疗,并设立中西医结合组,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汤(生地、黄芪、石斛、丹参各30g,玄参25g,玉竹、花粉各20g,黄精、太子参、虎杖、当归、赤芍各15g),西药用潘生丁为对照组,各治疗56例。其中有效率分别为83.9%、6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较好。郭氏报告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夹瘀血者,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赤芍、红花、川芎,总有效率为93.33%。翁氏用活血液(川芎、丹参、红花等制成针剂,1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点,10d为1疗程)治疗糖尿病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3.5%,同时观察到全血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增快,扩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聚集数降低,微循环显著改善。牛满山对糖尿病眼底出血活动期用凉血止血、益气养阴法。药用女贞子、旱莲草、茜草根、白茅根、大黄、三七粉、黄芪、山药、苍术;吸附期用丹参、泽兰、红花、益母草、旱莲草、郁金、黄芪、山药、苍术;恢复期用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法,予以黄芪、苍术、玄参、女贞子、菟丝子、生牡蛎、川芎、红花、海蛤粉、贝母等取得较好疗效。唐氏采用养阴清热、益气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性坏疽30例,以知柏地黄丸加薏仁、苍术、银花、玄参、当归、黄芪等。湿性坏疽加菖蒲、连翘;干性坏疽加桃仁、红花、水蛭。结果疗程治愈13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5)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对糖尿病辨证论治中药使用,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多年来部分医学杂志上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药经不完全统计达100种(不含治疗并发症的中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按其功能分类如下。
清热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生石膏、山栀、丹皮、赤小豆、竹叶。
养阴药:花粉、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天冬、白芍、乌梅、石斛、地骨皮、玉竹、首乌、黄精、沙参、酸枣仁、泽泻。
益气药:党参、西洋参、生晒参、太子参、黄芪、刺五加。
健脾药:山药、苍术、白术、薏仁、茯苓、砂仁、鸡内金、麦芽、扁豆、芡实、莲肉、甘草、糯米。
活血药:当归、川芎、丹参、泽兰、鬼箭羽、赤芍。
补肾药:熟地、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金樱子、蛇床子、沙苑子、覆盆子、五味子、女贞子、桑螵蛸、益智仁、旱莲草、怀牛膝、冬虫夏草、杜仲、龟甲、桑寄生、鳖甲、胡桃肉、巴戟天、肉苁蓉、仙茅、仙灵脾。
其他:葛根、白僵蚕、桑根皮、菝葜,蚕蛹、荔枝核、马齿苋、椿根皮、五倍子、浮萍、龙骨、牡蛎、柴胡、藕汁、猪胰、萆薢、桃树胶、广木香、肉桂、附子、远志、芦根、虎杖、仙鹤草、佩兰、海蛤壳。
上述糖尿病常用的100味中药里,按处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2味依次是花粉、麦冬、玄参、黄芪、山药、生地、知母、五味子、黄连、党参、枸杞、生石膏。
1957年胡氏统计部分中医治疗消渴方剂,其中16味常用中药出现依次是生地、花粉、麦冬、黄芪、山药、五味子、知母、枸杞、人参、黄连、甘草、白芍、玄参、玉竹、葛根、苍术。日本研究生药降血糖主要有生地、玄参、花粉、枸杞子、天冬、麦冬(见《汉方》中文版1989年9期)。从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益气养阴药居主导地位。其中花粉又为众药之魁,佐证了《丹溪心法》中说“天花粉,消渴神药也”这一论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治疗糖尿病用药处方,基本上脱胎于宣明黄芪汤、白虎汤、六味地黄丸、千金黄连汤等。
(九)单验方及复方药理研究
1.单味药降糖作用的研究
从植物中寻找安全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药物,鼓舞着不少临床工作者对单验方进行研究。见于报道的有苦瓜、番石榴、亚腰葫芦、僵蚕、桑白皮等。如解放军197医院用苦瓜针剂治疗糖尿病29例,有效率达79.3%,对实验性四氧嘧啶小白鼠腹腔注射苦瓜粗提物与胰岛素受体、抗体,结果均呈现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生物活性。广西医学院用番石榴治疗2型糖尿病166例,有效率达80%。可能其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降糖的作用原理不是直接改善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可能是提高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有类似盐酸苯乙胍的作用,同时还有促进131碘-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专门受体结合的作用。北京人民医院自1972年开始,用单味中药亚腰葫芦的煎剂、片剂、针剂,分别治疗26例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为80.2%,并观察到该药对患者症状改善比较显著。北京医院用桑白皮治疗糖尿病,也观察到一定的降糖作用。他们推想可能因桑白皮使胃肠减慢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关。无锡市人民医院用僵蚕治疗糖尿病27例,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张氏等用荔枝核加工成浸膏片治疗2型糖尿病45例,有效率为62.2%。罗氏报告葛根有降血糖作用。中医药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加拿大两位学者对中药人参研究证实“人参有助于血糖控制”,“人参制剂餐后血糖与胰岛素下降40%,显著改善肝和胰岛素敏感性”,“其降糖作用类似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表现安全,无副反应”。
2.复方降糖作用机理的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早在1971年开始,应用民间古方玉锁丹(五倍子500g,龙骨62g,云苓124g研末水丸,每次服3~6g,每日3次)治疗2型糖尿病50余例,对其中31例进行临床总结,有效率87%。初步认为该药有降血糖和尿糖作用。动物实验发现五倍子中的水解鞣酸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资料,报道中药复方能提高胰岛素与其受体敏感性,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改善血液动力学等不同角度的报道,阐明了降低血糖、血红蛋白、血脂等对糖尿病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3.中药降糖有效成分作用的研究
从中药中提取降糖有效成分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张禾等报道荔枝核是无患子科荔枝的种子,性味甘温涩,无毒。主要成分为皂苷,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实验证明荔枝核能有效地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值,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提高机体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黄连主要含小檗碱,对正常小鼠、自发性糖尿病小鼠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都有降血糖作用。实验证明:小檗碱未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未影响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与亲和力,其可能为受体后效应。实验观察到小檗碱可对抗注射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抑制以丙氨酸为底物的糖原异生,其降糖作用与血乳酸的升高密切相关,因而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异生或促进糖酵解产生降血糖作用。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异常。实验动物病理检查发现黄连素有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的作用。张氏研究发现黄连素能改善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对抗状态。
包天桐等研究发现,人参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的降糖作用不同于胰岛素和降糖灵,其既能减少四氧嘧啶对细胞的破坏,也能促进剩余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铃木裕等从朝鲜人参中分离出具有降糖活性的糖类人参多糖A、B,人参多糖B30mg/kg腹腔给药后7h,发现血中胰岛素水平显著增加,据此认为降血糖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增加,而对肝代谢系中限速酶活性的测定未见糖再生系抑制。人参多糖A、B对链脲佐菌素高血糖小鼠及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自发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可见存在胰岛素量增加以外的作用。王氏等从草药女贞植物的果实女贞子中,提取出一种无色棱形晶状体,其称之为女贞素,类似现代的齐墩果酸,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具有稳定的降血糖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申竹芳认为,葛根素可能是葛根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成分之一。选用最低有效剂量的葛根素与小剂量(无效量)的阿司匹林组成复方后,降糖作用加强。降糖时间可延长到24h,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初步形态学观察还提示,复方可能促使四氧嘧啶高血糖胰岛β细胞的恢复。
4.中药降糖药物的筛选及评价
中药治疗糖尿病在临床上证实有显著降糖疗效,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了其作用机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胡世林报告,一般的药理研究方法,初步阐明了某些方药的作用。
(1)玉竹、苍术、地骨皮等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实验性高血糖。
(2)蜂乳、桑叶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实验性高血糖。
(3)知母既有降低血糖又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4)人参能刺激胰岛素的生成和分泌等。
(5)其他降血糖的药:枸杞(根)、龙芽槐木(皮)、篱天剑(全草)、紫杉(叶)、玉米须、虎杖(根及根茎)、石榴皮、仙鹤草、玄参、葛根、苍耳。人参和知母具有拮抗作用。
但许多情况下,实验结果与中医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天花粉虽有“消渴神药”之称,但动物实验却表现为升高血糖,其原因十分复杂。其中给药途径、加工方法等可能是原因之一。如日本研究,山茱萸中有一种醇溶成分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服丸剂有效,但水煎无效。胡氏认为,系统地研究重点药物如天花粉、生地、知母、黄芪、山药、人参、葛根、玄参、苍术、麦冬、地骨皮、蒲黄、苏木、蜂乳、白僵蚕等,然后组成新复方和新剂型,将会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
(十)中药组方的思路和方法
1.以中医理论指导用药
(1)三消论治:金·刘完素在其《三消论》中按糖尿病“三多一少”的轻重程度,分属于上、中、下三个不同的部位,而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并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小便混浊如膏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脏腑和病变阶段。其将病机归纳为“三消者,燥热一也”,根据不同的病位和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清热润肺,清胃泻火,养阴补肾,滋阴生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代表方剂有消渴方、玉女煎、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以这些方为基础方进行随症加减。上消用黄芩、天冬、麦冬、桑皮、地骨皮、太子参;中消用生地、生石膏、知母、石斛、玉竹、黄连、天花粉;下消用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黄精、黄柏、生地、熟地。
(2)脏腑论治:脏腑论治是一切论治的基础,以脏腑为纲,进行辨证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最常用的法则,古人提出从肺论治、从脾论治、从胃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等展开了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使中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肺论治:认为消渴病由于肺燥阴虚所致,治宜清热润肺,药物有沙参、天冬、麦冬、桑皮、地骨皮、太子参;邪热袭肺,治拟清解肺热,药物有蝉蜕、蚕蛹、金银花、连翘、金荞麦根等。
从脾论治:根据脾阴虚、脾气虚、脾虚痰湿之不同,治则各异:糖尿病燥热已去而津液未复者,则用滋养脾阴药物,有山药、白扁豆、石斛、玉竹等;脾气虚宜健脾益气,药有黄芪、太子参、西洋参、高丽参、茯苓等;痰湿内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药有半夏、苍术、苡米、厚朴、大腹皮、泽泻等。
从胃论治:胃火炽盛治宜清泄胃火,养阴生津,药有生石膏、知母、玉竹、黄连;大便干结则泻热通便,药用生大黄、玄参、玄明粉。
从肝论治: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者治拟滋阴、养肝、柔肝,药用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山茱萸。肝气郁结则疏肝解郁,用柴胡、薄荷、郁金、延胡索。
从肾论治:肾阴不足治宜滋补肾阴,药用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黄精、生地、熟地、龟甲胶、鳖甲;肾阳虚亏者用鹿角胶、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肉桂、肉苁蓉等。
总之,根据脏腑、阴阳、气血盛衰,邪正消长的不同,从脏腑论治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使中医学治疗糖尿病方中有法,法中有方,推动糖尿病脏腑论治深入研究。
(3)审因论治: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在“三消论治”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有人提出了“阴虚血瘀学说”“气阴两虚学说”“气血两虚学说”“阴虚燥热学说”“痰湿内蕴学说”等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气虚者用黄芪、人参、太子参、山药、五味子;阴虚用麦冬、天冬、生地、玄参、天花粉;血虚用当归、白芍、阿胶、益母草;痰湿用苍术、白术、茯苓、苡米、泽泻、赤小豆;血瘀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姜黄、乳香、没药、川芎、鸡血藤;活血通络的有穿山甲、地龙、王不留行,结合脏腑辨证灵活应用。
2.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1)胰腺与脾功能相关性: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认为胰的生理功能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由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需经过胰腺外分泌细胞,分泌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一系列生化作用后,机体方能吸收利用。当胰腺分泌的这些消化酶的作用减弱或功能失常,各种物质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则出现“垂体-下丘脑-胰腺轴”“肠-胰腺轴”等功能失调,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其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表现倦怠乏力,饮食不能濡养肌肤,形体逐渐消瘦等症状。胰岛素是人体能源利用的原动力,又是糖原分解与合成的始动环节,当胰岛素缺失,使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组织充分利用,促使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强,这时脂肪分解为无氧代谢,不能充分氧化,代谢过程中使酸性物质堆积,产生酮血症,以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在临床则出现口渴多饮,易饥多食,小便频数等症状加重,明显消瘦等肺胃热盛的证候,由此推论胰腺的生理功能相当于中医“脾”的功能。命门是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为元阴元阳的物质基础。当命门之火不足,不仅会出现发育迟缓,形瘦神疲,百骸失煦的阳虚之征。同时命门之火过盛时,机体就会出现烦渴、燥热、热毒等火热现象,同时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从而推理解剖学上的胰腺功能与中医学上脾的功能非常相似。因此,大补脾气可促进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大量研究证实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可促进机体胰岛素的分泌;并发现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苦瓜等可清解胃热与养阴增液,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与代谢。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的功能相当于胰腺的外分泌功能部分,各种消化酶是实现其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精微到身体各部,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等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胰岛素是实现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类似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不足,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基础匮乏,故产生一派以脾虚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糖尿病症状。李梴云:“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有人用以益气健脾为主的方药组成的方剂通过对四氧嘧啶兔的实验研究证明:能增加胰岛β细胞的数目,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反证了脾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胰岛素受体与受体后缺陷,一定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生物学效应,多见于体质比较肥胖的病人,“胖人阳虚多痰”,属脾虚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精微物质不能泛布周身,停聚体内,为痰为饮,表现为脾气虚与痰湿内停,与胰岛素抵抗颇相似,治疗拟补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与二陈汤加减化裁。有人用健脾化痰法为主组成的方剂,对链脲佐菌素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发现:有增加周围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因此,把现代医学对胰腺分泌功能的认识引入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为临床用药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发现新的药物。
(2)糖自稳与激素、阴阳的相关性: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能量来源的物质基础,要依赖升糖激素与降糖激素的调节。降糖激素主要指胰岛素,升糖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等。二者类似于中医学的阴-阳关系,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血糖与机体能量代谢保持稳定。在严重的精神创伤、应激、郁闷等因素的作用下,升糖激素与降糖激素的功能发生紊乱,糖自稳被打破,会发生严重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对已有糖尿病的患者,上述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身心因素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有人认为凡能使血糖升高的因素属于阳,而使血糖降低的因素属于阴,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表现为一派气虚、阳虚的征象;胰高血糖素类激素升高表现为糖、脂肪在体内堆积,出现一派阳热、火盛的征象,此火热多为气郁化火,或湿郁化火,血瘀化火。知其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舒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有情志因素者当用舒肝理气,方如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者又宜疏肝解郁清热,方如丹栀逍遥散;痰湿内蕴当燥湿化痰,方如二术二陈汤;痰郁化热宜清热化痰,方如黄连温胆汤、瓜蒌贝母半夏丸;血瘀者当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瘀血化热又当化瘀清热,方如凉血解毒汤;伤阴者均可兼以养阴,有热者清热,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3)糖脂代谢紊乱与痰湿的相关性:糖、脂肪、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等是人体必需的物质。糖、脂肪在体内堆积,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成为糖尿病一系列病变的基础,血糖堆积可导致“慢性糖中毒”;脂肪堆积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导致“脂中毒”。高血糖和高脂肪在体内不能被利用,构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为第二病理产物,为痰为饮,为湿为浊,为滞为瘀,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体,阻碍脾胃的运化,气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等。这些物质留滞日久,还可变成浊毒。因此有医家提出“排毒理论”,化痰祛浊解毒,活血凉血解毒,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代谢与排泄,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学者提倡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药物中加入金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赤芍、生地、玄参、黄连、地锦草、鱼腥草、泽兰、大黄、泽泻、茵陈、车前子、大腹皮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胰腺病理改变与热盛、阴虚的相关性:胰腺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1型糖尿病相当一部分患者有上感病史,开始胰腺的胰岛发生炎症,逐渐胰岛受到炎症的破坏,胰岛数目及β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分泌减少,最后发生纤维化和萎缩,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缺如。2型糖尿病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自身的分泌功能减退,单位面积数目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局部的微血管硬化,供应胰岛细胞的能量不足,胰腺发生纤维化、增生、肥大、淀粉变性等导致胰岛分泌功能不足。其次,进食高热量饮食或身体肥胖,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或机体对胰岛素发生抵抗,造成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因此,对1型糖尿病在早期或有上感症状者,表现为热盛为主,重在清热,以清热解毒,滋阴生津为主,消除胰岛局部的炎症,保护胰腺,常用药有生石膏、知母、麦冬、生地、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中期以阴虚为主,重用养阴,佐以清热,常用药有太子参、麦冬、生地、玄参、玉竹、天花粉、黄精等。兼热盛者佐以清热,兼血虚者养血;后期胰岛素绝对不足,出现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应益气养阴,补养气血,或阴阳双补,以改善机体的虚弱症状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常用药有黄芪、党参、当归、麦冬、山药、五味子、黄精等。肾阳虚明显者加鹿茸、鹿角胶、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等药;肾阴虚明显者用熟地、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龟甲胶等药。2型糖尿病的治疗要点一是辨证用药;二是应用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如黄芪、党参等;三是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应用活血化瘀的药如当归、丹参、赤芍、三七、桃仁等;胰腺纤维化或淀粉样变应用软坚散结的药如贝母、丹皮、皂刺、生牡蛎、夏枯草等;四是改善对胰岛素抵抗,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的药有半夏、白术、苍术、茯苓、黄连等健脾燥湿类药。
(5)根据实验研究指导用药:近30年来许多学者对单味药及复方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肯定了一大批具有降低血糖或抗高血糖作用的中药。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口服麦冬水提取物每日500mg/kg,连续4d,血糖值显著下降,并促进胰岛β细胞恢复,肝糖原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正常小鼠口服麦冬多糖100mg/kg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给药后1h血糖浓度降低54%。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口服麦冬多糖200mg/kg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给药后4~11h降血糖作用最显著,麦冬多糖的作用不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山茱萸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对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糖尿病大鼠同样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提示山茱萸对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一定调节血糖作用。静滴STZ诱发糖尿病后给予山茱萸粉剂、乙醚提取剂及进一步分离的齐墩果酸、乌苏酸,然后测定血糖、尿糖,结果提示山茱萸粉剂、乙醚提取剂及乌苏酸均能明显地降低血糖、尿糖,说明乌苏酸是山茱萸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用大鼠副睾脂肪组织实验发现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多数实验证明玉竹具有一定降血糖作用,口服浸膏对家兔血糖先升后降,对葡萄糖、肾上腺素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动物模型高血糖均有抑制作用。玉竹的甲醇提取物对正常及STZ诱发的糖尿病小鼠有显著降糖作用,其中醇提物水溶部分和正丁醇部分都有降低血糖功效,玉竹甲醇提取物对肾上腺所致的高血糖小鼠降糖作用尤为明显。
常用单味药如下。
①种子类: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菟丝子、五倍子、生栀子、金樱子、女贞子、荔枝核。
②全草类:桑皮、桑枝、桑椹子、桑叶。
③动物类:蚕蛹、僵蚕。
④清热类:黄芩、黄连、地骨皮、丹皮。
⑤养阴类: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山药、天花粉。
⑥补肾类:山茱萸、黄精、熟地。
⑦补气养血类:芍药、黄芪、茯苓、三七。
⑧其他:亚腰葫芦、泽泻、番石榴、苦瓜。
根据上述药物的主治、功能、性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体质进行灵活选用亦不失为一种方法。
(6)根据尿糖用药:糖为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尿糖为精微物质从小便而出。“肾司二便”“肾主藏精”“脾主运化、主升清”,所以尿糖增多与脾肾关系较为密切。肾失固摄,封藏不固,尿糖从小便而出;或脾气虚弱,脾不升清,精微下注,尿糖增多。因此,有学者提出用山药、山茱萸、金樱子、桑螵蛸、芡实等补肾摄精药,以达到降低尿糖之功效;白术、苍术、鸡内金、黄芪等益气健脾升清药物既能降血糖,又能降尿糖。近代名医施今墨提出苍术配玄参降尿糖,以玄参清“血中伏火”;山药配黄芪降血糖,以“益气升清”,为临床根据血尿糖水平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条思路。
(7)根据胰腺分泌功能选择用药:调整胰腺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加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太子参、知母、麦冬、生地等。糖尿病患者有约1/3~1/2血脂升高,特别是甘油三酯升高明显,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鸡内金、泽泻、槐米、大黄等降脂中药。结合血流变及微循环检查结果,加入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水蛭、虻虫、土鳖虫、益母草、泽兰、三七、血竭等降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或改善甲皱微循环障碍的药物。
(十一)开展针灸、气功治疗研究
近年来,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方法治疗糖尿病崭露头角。综合运用上述疗法,可起到健脾、补肾、泻热作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
1.针灸疗法
有关报道针刺脾俞、胰俞、肾俞,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模型可降低肝糖输出。对高糖和肾上腺素所致的高糖动物模型,电针可减低血糖。谌氏通过对24名糖尿病患者针刺治疗,显效45.8%,总有效率79.16%,并观察到针刺既有调整胰岛素的分子水平,又有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对该部的重新控制作用。其中针刺后的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功能增强,可能为降低血糖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同时还观察到针刺有一定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证实。
2.气功按摩疗法
气功具有体育疗法和身心疗法的双重作用。中国古代称其为导引、吐纳、炼丹、守神、存想、静坐、坐禅等心身锻炼方法。气功的本质在于“调身、调心、调息”。气功主要分动、静两大类,以肢体锻炼为主的为导引类功法,属动;以呼吸锻炼为主的为吐纳类功法,属静功。在动功的发展中,形成了如下体系:以仿生动作为主体的五禽戏,主要为健身保健作用;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八段锦,主要为防病治病作用;与武术相结合的易筋经,主要为强身壮力作用。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为发掘传统的八段锦功法的不同流派,结合现代医学观念,将基本功进行编排,使健身气功八段锦得到了发展。八段锦最大的特点是“动中求静”,肢体的运动与宁静合而为一。有作者通过八段锦锻炼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理心理作用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微循环、免疫功能、体重指数等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呈现了一定程度降低胰岛素抵抗功用,减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引用SCL-90量表于练功前后观察,显示本功法对消除糖尿病患者焦虑因子,显著降低敌对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调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沈氏报告鹤翔桩气功对20例糖尿病患者有降血糖作用,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的各时相血糖均有下降,其中以空腹及餐后半小时为明显,其机理可能与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及促进靶细胞对糖的利用有关。广安门医院气功科应用动静结合的八段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培训,取其静功以调节患者心态,养身静心;动功以达到健身练体的作用。观察了150例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下降。
藏福科教授认为,按摩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调节气血,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肌糖原合成,达到降低血糖,改善症状。按摩手法:用按揉法以疏通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脉、阳
脉、手足三阴、手足三阳经脉。反复3~5次,可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舒畅,有利于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综上所述,当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有较大发展。在饮食、运动、身心三大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综合治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尽管目前单纯采用中医药对中、重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尚不满意,但中医从调整阴阳气血入手,对消除或减轻症状,减轻或延缓并发症,以及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降糖力度,而减少西药降糖药的用量。中药对中、轻型糖尿病的疗效毋庸置疑,且无肝肾损害,不易发生低血糖,产生继发性失效等方面的作用。197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上有美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家的专家均报告了他们寻找植物降糖药的研究成果,表明西方国家的医学家已打破化学药品治疗糖尿病的传统观念,崇尚天然药物,为将来研究植物降糖药物奠定了基础。我国是中医药的故乡,是最早发现糖尿病而且有着丰富治疗经验的国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其辨证论治的内涵,揭示“清热”“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等疗法对糖、脂代谢和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功能的作用机理,从而研究出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的植物降糖药物。这就要求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团结协作,广开思路,科学设计,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