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糖尿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国糖尿病发病现状和特点

(一)糖尿病流行病调研的回顾

1978~1989年上海对本地10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统计显示,糖尿病患病率2.23%。

1979年10月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糖尿病研究经验交流会上,成立了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拟定了我国第一个糖尿病诊断标准。

1980~1981年对全国30万人群调查,患病率为6.09%。

1987年中日友好医院与大庆糖尿病防治组对25~74岁人群抽样108660人,患病率为7.5‰。

1989年山西忻州、北京、辽宁三地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0.2%、2.35%、2.93%。

1990年北京市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后患病率为5.3%,根据住院糖尿病人统计,患者达3.5%~5.6%,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8%。

1994年卫生部(现卫健委,下同)组织全国糖尿病普查,成年人患病率为3.5%~5.6%,15年增加2倍~4倍。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开创了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规范化、大规模防治DM的新局面,是指导我国糖尿病防治的纲领性文件。

(二)患病率高、病情隐匿

据新近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5000万,葡萄糖耐量低减(IGT)者约4000万,且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未被发现。已确诊的患者中,估计约有60%的患者血糖控制很差,久之将会导致严重慢性并发症,最后致残、致死。这些可观的数字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原为贫穷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糖尿病发病率上升越快,政府及糖尿病患者家属正在付出巨大代价。据统计,美国自1987~1992年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糖尿病的经费开支从210亿美元增至920亿美元。在我国,糖尿病的治疗费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预计今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将比美国更加昂贵。

由于2型糖尿病病情隐匿,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是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部分患者虽有糖尿病症状,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测定血糖,部分患者注重检测空腹血糖,而忽略餐后血糖等因素而致漏诊。我国城市中约有50%,农村高达9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于正常人群中未被发现,只有25.60%的患者得到诊断。

(三)糖尿病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于2001年组织全国24座城市496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表2-1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情况(%)

由表2-1所示:两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均为糖尿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肾病。T2DM并发高血压、心血管比例较高。

(四)发病地域性差别

以辽宁、北京、宁夏、甘肃、云南、福建等省市地区发病率较高;山西、新疆、贵州等省和地区发病率较低,说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1996年由北京预防医学科学院牵头对11个省市参加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调查,结果见表2-2、表2-3。

表2-2 11城市DM及IGT患病率

续表

注:11个省市城乡患病率的分层。

城乡差别:同一地区、同一城市中,城市患病率远高于农村,城市发病率为农村的1~4倍。在亚太地区的资料提示PNG高地农村人发病率只有1.5%~2.5%,而PNG城市则为15%~20%。斐济农村为2%~2.5%,而城市为10%。

表2-3 城市与农村DM及IGT患病率

(五)发病与年龄、体形的相关性

根据11省市30万人糖尿病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40岁以下少见,40岁以后急剧上升,发病高峰在60岁,可达42.7‰。

据1996年的调查资料对发病年龄的分层所示,以40岁以后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60岁以后发病率最高(表2-4)。

表2-4 年龄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系

注:11个省市不同年龄患病率的分层。

糖尿病发病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但男性高峰在70岁,为4.69%,女性高峰在60岁,为4.33%。资料表明体力劳动低于脑力劳动,学生、儿童、农民较低,干部和知识分子较高。无论男女,各年龄组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尤其是40岁以后,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更为明显;男女均在60岁达高峰,分别为100.74‰和95.80‰。

对11个省市不同体重指数(BMI)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层见表2-5。

表2-5 BMI与DM、IGT发病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