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带教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8年,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我有幸聆听了徐书老师(以下简称徐师)在学校举办的脉诊讲座。我被徐师“医德近仙,医术近贤”的座右铭所打动,也被那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中的实战经验所吸引。当时心里就发愿想跟随徐师学习,但同时也担心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尚浅,所以就打算先潜下心来好好夯实基础。幸运的是,次年的3月,我就看到一则“徐书老师招收本科跟诊学生”的通知,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并认真准备了选拔。很荣幸,我成为了徐师的学生。

2019年4月,我第一次跟诊。徐师是一位很儒雅的人,笑起来很温暖。他很温柔地和我们每一个人打了招呼。他说,见到我们大一的新生来学习,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中医的传承后继有人。他愿意多教我们一些知识,让我们从起步开始,夯实基础,精益求精。

初跟诊时,我们的基础课程还未学全,因而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该如何跟师,也担心跟不上徐师的节奏。幸好,徐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从一开始,他就给我们提出了跟师学习的要求与建议。

第一,每次跟诊都要用心记录,“看”“听”“记”“思”,一个都不能落下。跟诊结束后,要整理笔记,写出至少3篇跟诊心得,心得中既要有对“医术”的思考,更要明白“医德”之宝贵。

第二,徐师当年跟师朱良春老先生学中医时,都会把先生用的每一个方子摸透,然后记录下来。因此他建议我们跟诊时认真记录下他的方药,跟诊结束后整理出每个方子涉及的所有经典原文(尤其是经方)及每个病的常见病机与治疗方法,由点及面。如此,仅从一个病例上便可学到诸多内容,积少成多,事半功倍。

第三,“每日必有一得”,是他对每一个跟他学习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四,徐师会定期布置命题思考作业,可以借鉴资料、请教他人或是同学间互相讨论,但一定要注重思考,最终形成文字,之后再听徐师讲解并继续反思。

徐师在微信“交流群”中传道授业

徐师出门诊时,不仅患者多,跟诊的学生也多。在诊室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前辈及老师,刘兰英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在老师们的带领与鼓励下,我积极参加徐师每次在北京的讲座与出诊,并坚持在每一次听课与跟诊结束后整理笔记、撰写心得,积累日久,与刘兰英老师一起,尝试编写成册,才有了本书的呈现。感谢老师们的教诲,也感谢学校在本科前半阶段就让我们有了临床跟师学习的机会。本书将我们跟诊时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包括医德感悟、诊室记录及命题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各种经历中体悟到做人、为医的道理。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反复翻阅跟诊病例时我也产生了“常读常新”的感悟,索性在编纂此书的同时一并加入。

初入杏林,才疏学浅,此书仅为现阶段跟师学习的体悟与心得,很多表述与理解尚显浅薄,还望各位老师、前辈多提建议,多多包涵。

支星月

壬寅年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