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想孩子主动学习,学习动机是根源性内因》:孩子学习动机强,学习就更主动
主动既是一种外显的、积极的行为表现,也是一种硬核的内在人格特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一名小学生迫切地要背诵一首诗的时候,其他事情,如吃饭、玩游戏、喝水都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脑子里的任务和目标,推着他去实现,此时背起诗来效率非常高。其间,假如有人打扰他,他可能会不高兴,甚至会觉得很烦躁。
当人的学习行为被外界干扰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不良的情绪体验呢?原因就在于外界的行为破坏了他第一时间完成任务的期待,他需要保持积极的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感。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就在于他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他觉得外界的行为阻止了他实现目标。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的,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动机可以用来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在个体进行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动机能够提供动力,还能调节行为的方向,为活动的正确实施“保驾护航”。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出一定的学习行为。这充分说明,爱学习的孩子会越学越有劲头,从而会越来越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可以为了学习放弃玩耍,甚至不眠不休。
那些总是期待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好的成绩、学习动机更强的孩子,成绩往往更加优秀。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能让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孩子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孩子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有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就是学习动机在发挥作用。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学习目标、热爱学习,那么,在孩子还不懂得如何设置学习目标、还不能管住自己、学习的责任感还不够强的时候,需要父母采用一些小技巧去引导、激发、维持孩子的学习行为,推动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
1.用学习目标引导孩子
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明确当前状况和要达成的理想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紧迫感会油然而生。家长教会孩子制定目标、对孩子提示学习任务,孩子就会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并开足马力去学习。而且,随着孩子不断长大,随着对学习这件事情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他们的目标感、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就拿写作业来说,起初,即使孩子有热情也不一定能长久地保持,此时需要父母给他们套个“金箍”限制一下,孩子慢慢地就会明白,作业需要第一时间完成。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父母就要争取孩子的意见,制订规则,即在固定的时间写作业,可以是在回到家半小时后,也可以是回到家就开始写,或者到家一小时后,最好不要再延后,完成作业后,就可以自由玩耍了。此时,玩耍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鼓励,写完作业的快乐和玩耍的快乐对已经制订的规则来讲是一种很好的强化,被强化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变得主动了。
一段时间后,当由作业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建立起来后,孩子就不会忘记写作业这件事了。
同时,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孩子的学习目标也会升级,他们的自我要求也就自然提高了,他们会跨越“完成作业”这样的小目标,晋级到一些大目标,比如,“我要成为好学生”“我每门功课都要考到90分以上”“我要学好英语”“我要达到能用英语对话的程度”“我每周要画一幅画”等。目标越高,心理动力越强,学习品质提升得越快。
2.不断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
内部动机是指当一个人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外部动机是指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原因才去做。
我们都期待孩子在学习上拥有较强的内部动机,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适当使用一些鼓励或者惩罚的方法,使得孩子因为拥有了外部动机而把学习搞好,因此体验到满足感也能增强其内部动机。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主动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给予物质或精神的鼓励,以强化孩子的主动行为;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较差的时候,可以选择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或让他接受一些惩罚。孩子在权衡利弊后,为了避免惩罚,就会努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也会有所增强。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贪玩。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即使快完成了,如果他要求放下不做,或者想玩一会儿再做,父母也不要答应。让孩子一气呵成地完成任务,才能增强学习动机。因为玩着玩着心就散了,当孩子想玩的时候,父母不能妥协,要让孩子坚持学完。孩子坚持完成学习的过程就是增强学习动机的过程,较强的学习动机就是在经历无数次的积累后形成的。
有时,孩子一哭一闹一撒娇,父母就妥协了。父母觉得让孩子玩一会儿再写作业也一样。但是,从更高效养育的角度来讲,如果能一口气写完,这项任务本身就是在对孩子做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