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楼梦》小说中出现的戏曲传奇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红楼梦》大约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或“乾隆七年”(1742),最迟不超过“乾隆十四年”(1749)。这一时期,恰恰是昆曲艺术高度繁荣,却又处在没落的前夜的最后的辉煌时代。其时,“花雅之争”已经初露端倪,昆腔、弋阳腔成分庭抗礼之势,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情形。《红楼梦》全书大约有30多个章回出现了和戏曲传奇有关的安排,共计40个左右的剧目。这些剧目大多是明清以来最经典的戏曲传奇,因此可以说《红楼梦》中藏着一部明清经典戏曲史。
《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戏曲传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生日宴会、家庭庆典中,由家班正式演出的传奇剧目;还有一类是诗句、对话、酒令、谜语、礼品中涉及的戏曲典故。这些剧目中主要呈现了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昆腔剧目。昆腔就是指昆山腔,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早在元末明初,大约14世纪中叶,昆山腔已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今天的昆山一带产生了。后来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成为一种成熟的声腔艺术。因为其曲调清丽婉转、精致纤巧、中和典雅,所以也被称为“水磨调”。《红楼梦》中出现的昆腔剧目大致有:《牡丹亭》《长生殿》《双官诰》《一捧雪》《邯郸记》《钗钏记》《西游记》《虎囊弹》《浣纱记》《南柯记》《荆钗记》《八义记》《西楼记》《玉簪记》《琵琶记》《续琵琶记》《祝发记》《占花魁》等等。
第二类是弋阳腔剧目。比如:《刘二当衣》《丁郎认父》《黄伯扬大摆迷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混元盒》等等。弋阳腔是发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到北京等地,以金鼓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曲调较为粗犷、热闹,文词较为通俗,由于它通常是大锣大鼓地进行,比较嘈杂,而戏文又流于粗俗,所以当演出弋阳腔时,宝玉是极不爱听的。比如第十九回贾珍外请戏班子演出了四出弋阳腔大戏,“宝玉见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小说中两种不同的声腔和戏剧样式的比较,也可以反映出中国戏曲在康雍乾时期花雅竞势的一种状况。
另有两类是杂剧和其他声腔剧目。比如:《西厢记》《负荆请罪》《霸王举鼎》《五鬼闹钟馗》等等。这里提到的杂剧,大多是元代剧作家的作品。但其实小说中还有一种民间的娱乐表演——动物把戏,比如第三十六回,贾蔷为讨好龄官给她买来带着小戏台的雀笼子,哄雀儿在戏台上衔鬼脸旗帜,触犯了龄官的自尊心。雀戏也是古已有之。[1]
可以说《红楼梦》的小说叙事,受到了明清以来的戏曲传奇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红楼梦》,其实表现在所有的明清小说中。那么接下来我们简单谈一谈《红楼梦》叙事的戏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