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锦衣卫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宝钗的惋惜

康宁五年,四月十五。

金陵百户所内,一行缇骑已在收拾行装,准备向扬州盐院出发。

原本他们从京里出发,是可以通过大运河直达扬州,而不必到应天来绕路。

但因为前段时间,淮安和高邮州有倭寇作乱,所以他们才绕行了应天。

如今倭寇已被赶走,自然可以往扬州去了。

可终究外面不太平,赵雄为自身安危着想,便让只是基本痊愈的郑阳随行,担任他的贴身护卫。

此刻郑阳房中,他在英莲协助下,穿戴起了校尉的“制服”,这还是他第一次穿这玩意儿。

所谓缇骑,指的是橘红色衣服的骑兵,重点在于橘红色的衣服。

随着时间推移,锦衣卫内部制度调整较大,发展到现在唯总旗、小旗这两级,作为基层军官是着橘红色官服,所以用缇骑形容郑阳并不准确。

但这个时代,把出京公办的锦衣卫称缇骑,也确实广泛存在的事实。

当然,所谓缇骑仍算雅称,更多时候他们被称为“朝廷鹰犬”。

接过英莲递来的刀,郑阳仔细整理了带扣,然后把刀挂在了腰带上,随后他又接过了英莲递来乌纱帽。

现如今的幞头帽,只能说形状和幞头类似,但材质已经完全不同。

比如春夏时是用乌纱,冬春冷的时则是用皮革,当然全部都是做成黑色。

“郑爷,您可……可真是……”

戴好了帽子,郑阳旋转着腕间护腕,笑问道:“可真是如何?”

“英武。”

思来想去后,英莲觉得这个词最贴切,当然她这是受限于学识,如果有位好老师带一带,兴许会有更高妙的形容词。

摸了摸英莲俏脸,郑阳方道:“这就好,我还以为……你也骂我鹰犬呢。”

虽然他这是开玩笑,却还是把英莲吓了一跳。

锦衣卫凶名在外,没罪的都能构陷去治罪,英莲哪里敢开这种玩笑,何况这还是在锦衣卫老窝。

哈哈笑了两声,郑阳又对英莲嘱咐了几句,主要是跟她说照顾好自己。

这次去扬州办公事,郑阳不能把英莲带上,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姑娘都得自己生活。

当然,一切关系郑阳都已打点妥当,英莲只需吃饭睡觉等他回来。

虽与郑阳相处时间不长,但这段时间相处让她对郑阳生出了依赖感,此刻分别自然是万般不舍。

郑阳劝了好一会儿,直到外面陈遥来催时,这二人方不舍的分开。

来到百户所时,出发众人基本已经就位,除了赵雄这位领队千户。

他们这次出发,依然把队伍补足了二十人,缺的八人是从金陵百户所抽调。

除了二十个人,旁边还有二十匹马,这是为了加快赶路速度。

找到暂时分给自己的马,郑阳把行李安放在马鞍两侧,并用绳子牢牢固定好。

此刻他身上,只有一柄新领的雁翎刀挎在腰上,郑阳很自然单手持握刀柄,与站在面前的陈遥细声聊着。

扬州巡盐御史衙门,这是他头一次过问详细案情,便得到了这一个消息。

之前他也了解过案情,但主要是问“同事”们查的东西,主要聚焦在盐商和贩卖私盐上,掌管盐务的衙门并未涉及。

涉及盐务的衙门不少,地方官府甚至都司卫所都有牵连,但主要还是落在盐院和转运使衙门。

可当郑阳要多问几句时,便有人高呼千户大人到了,于是现场众人纷纷转身面向大门处,抱拳躬身向出门的赵雄行礼。

“拜见千户大人。”

当前锦衣卫内部尤其看重规矩,千户作为中上层级武官,自然是有非凡地位。

而且这地位体现得很明显,比如他身上那紫色官袍,在现场就显得格外让人瞩目。

赵雄没有多废话,只见他下了台阶后,便从一名校尉手中接过缰绳,然后翻身上马端坐。

见一众部下纷纷上马,赵雄将腰间佩刀挪了挪地方,而后沉声道:“出发!”

百户所外本就没几个行人,他们这一行气势汹汹而出,则更是路人惊憾逃避不迭。

长街之上,马蹄声大作,路人迅疾躲避,口中咒骂个不停。

可等看清是锦衣卫,这些人又都及时闭嘴,然后低头离开现场,生怕别人知晓惹来麻烦。

他们这一行,是从应天北门出城,便闹得沿途行人不得安宁。

北门外的官道上,来往车轿接二连三,多数是城内高门大户,其中就有薛家的队伍。

这些天薛蟠连日身体不好,且神情恍惚精力颓废,薛家人以为他遭了魇,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薛家母亲便出城去庵里给薛蟠祈福。

她们是昨天去的,在城外别院住了一晚,今天才出发归家。

薛家的队伍人多,丫鬟、婆子连带小厮,差不多有四五十号人,前后绵延十几丈。

前面有探路的小厮,看见前方有骑兵飞速赶来,便立刻回来通知避让。

和沿途所遇其他车轿一样,薛家众人连忙退到路边去。

“来的是锦衣卫?”

轿子里面,宝钗得到莺儿通报,心中生出了几分诧异。

薛蟠落得现在这步田地,其中少不了锦衣卫的手脚,便让宝钗对这些人很是痛恨。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薛家在应天府有些势力,拿锦衣卫却毫无办法。

听着越来越近的马蹄声,宝钗悄悄把轿子侧帘撩起一道缝,想看看锦衣卫到底是什么魑魅魍魉。

宝钗撩开轿帘的刹那,便看见远处那黑压压的一片,这让她下意识往后缩了缩。

这些凶名在外的天子亲军,似乎连呼吸都带着压迫感,让她在慌乱间扭掉了绢帕。

此刻,宝钗似乎闻到了一股血腥气,于是不由自主皱起秀眉。

眼前似是鸦群过境,然宝钗不经意间瞥见,队伍中有个格外挺拔的身影。

不同于同僚们阴鸷,这少年眉眼间有几分不合时宜的澄澈,着实让宝钗有些讶然。

随后,在她心中生出几分惋惜,正是对那英武少年的惋惜。

生得一副好皮囊,却干着残害人命的恶事,这又如何不让人惋惜呢!

少年正是郑阳,当宝钗注意到他时,他却没在意路边停的小轿,只因一路上遇到了太多。

今天中午,他们务必要赶到下一个集镇,接下来还有得一番劳累。

锦衣卫众人呼啸而过,而薛家众人则恢复赶路,什么都没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