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治愈的山谷

那种被理解的感受,哪怕只有一次也好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渴望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没有人愿意被束缚,苟活在精神控制的镣铐中。但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像袁学海一样,一个大活人,却听信别人的话,相信负面的心理暗示,结果让别人把自己的命算死了,把人生逼进了死胡同。

人非木石,绝不会无欲无求。谁不想要更好一点的人生?谁又愿意屈服,自甘沉沦?虽然袁学海认了命,但他不羁的灵魂一息尚存,他想要摆脱精神控制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在北京国子监学习了一年之后,确切地说,是枯坐了一年、抑郁了一年之后,袁学海南归,即将进入南京的国子监。入学之前,他想去南京郊外的栖霞山拜谒一个人。

秋天的栖霞山,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犹如一道霞光落在这里。此时进山,仿佛走进一幅画,清风拂山峦,人在画中游。但对于袁学海来说,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情欣赏。他活着,没有快乐和生气,只剩下一个躯壳,里面装满哀怨、叹息。

躯壳人袁学海,一步一步机械地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

他走呀走,落叶吹进山谷,急促的脚步在寻找归宿。

他走呀走,铺天盖地的红叶在阳光的映照下,红似烈火,像燃烧的欲望,像四射的激情。然而,心灰意冷的袁学海视而不见,却独独听见子规的啼叫,声声哀婉、凄厉。子规啼血,撕开了袁学海的伤口,那绵延不绝的红叶,在袁学海的眼中,分明是心头滴不尽的血。

他走呀走,来到一个湖边,清澈见底的湖中可见鱼儿在畅快地游,还有飞鸟投下的影子,而袁学海在湖水中却看见了一张憔悴的脸,一个伤心的人。很多年了,他的悲伤无人能懂,背后还被人议论、嘲笑。“知道吗,咱们这里来了一个很‘丧’很怪的人。”“他真的会那样做吗,太不可思议了。”“对于这种人,还是离他远一点好。”

虽然袁学海也有一些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会在背后议论他,却会当面给他上课。“你呀,就是负能量太多,应该积极起来。”“袁兄,大好前程触手可及,不要颓丧,要多点正能量。”“格局大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尽管这些朋友出于好心,但他们没有经历袁学海的苦,又怎能理解他的痛。一直以来,袁学海都渴望倾诉,渴望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有人能够接住。这种被理解的感受哪怕只有一次也好,但从来就没有。一次,与一位朋友喝酒,乘着酒兴,他刚开始倾诉,对方就说:“又来了,袁兄,你难道就不能积极一点吗?”刹那间,袁学海鼓起勇气敞开的心,被晾在了风中,尴尬、羞愤。从那以后,他不再向朋友表露真心,开始封闭自己,成了一个孤独的人。

当然,袁学海没有倾诉的对象,不能怪身边的朋友,因为倾诉就像呕吐,那些呕吐物肮脏、恶臭,令人极不舒服。如果不是出于深深的爱,谁愿意去承接别人呕吐的污秽物?如果没有接纳的力量,谁又能真心倾听?生活中,即使是最亲最亲的亲人,也总是给我们太多的说教和指责、太少的包容和倾听。没有倾听,无论四条腿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更接近。而现在袁学海跋山涉水去见的那个人,能倾听他吗?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无助、他的孤独、他的绝望,真的能找到一个人倾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