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禅房,两人静坐
袁学海离禅房越来越近。
只见禅房周围有三棵树,一棵皂荚、一棵桂花树、一棵红枫。一位老者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前,坐在三棵树中间,任落叶飘零。在没有打扰的宁静中,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冥想着,鸟雀在树上叽叽喳喳唱歌,不时悄悄地掠过禅房。
这是一幅多么富有深意的画面啊!
老者与阳光、树木、鸟雀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血管中的每一次脉动。
虽然攀登珠穆朗玛峰可以激起人崇高的敬畏感,凝视波涛汹涌的大海可以引发人无限的遐想,但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一抹阳光、一片落叶、一朵小花中读到生命最深的存在,心灵就会诗意般敞开(《禅与心理分析》),那颤动的情感—— 你可以称为爱,也可以称为慈悲——无限延伸,具有接纳一切的力量。
听见脚步声,老者抬头,目光柔和、亲切,看见灰头土脸的袁学海,就像见到一位久别重逢的人。一阵清风吹过,在浓郁的桂花香气中,袁学海看见了自己要拜谒的人。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在袁学海的想象中,云谷禅师有一双锐利透彻的眼睛,深嵌在眼窝里,一眼就能看穿来访者的心。但面前这位老人却慈眉善目,脸上布满皱纹,是那么的纯朴、自然,就像隔壁邻居大爷,却又蕴含着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袁学海记得第一次看见孔先生时,感觉对方犹如神仙一般,不由得心生敬畏。后来知道他不是神仙,是半仙,但即使是半仙,袁学海在与孔先生相处时,也一直处于仰视的位置,始终是那个被俯视、被规范的人。对于孔先生,袁学海的感受五味杂陈。能考上秀才,袁学海对他充满感激,对他精准的算命即敬重又害怕,而当他被命运框定后,又不免产生不满,甚至怨恨。
而第一眼看见云谷禅师,袁学海的感受完全不同。云谷禅师身上没有半点神迹,虽然年长几十岁,却一点架子也没有,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有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倾诉的冲动。
袁学海跟随云谷禅师一前一后进入禅房,迫切想将这些年来的孤独和绝望,一股脑倾吐出来,同时渴望得到疏导。但云谷禅师一言不发,没有问他姓甚名谁、来自何处、有什么烦恼和痛苦,只是拿来一个蒲团,让袁学海坐下,与他一起盘腿静坐。
经过几天长途跋涉,袁学海最终定格成这样一幅画面:在栖霞山天开岩下,在一个简陋的禅房内,一老一青壮,两个人默默无语,静坐在一起。世界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