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刚封狼居胥,又黄袍加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势力

“别诈,咱家在这营中没人。”

曹正南放下茶盏,似笑非笑地望着贾琮。

“大人若是这么说,那我也不敢接您的活了,万一不慎,还指望着大人救我的命呢。”

“趁早歇了这个心思,咱家不救无用之人。”

曹正南站起身,拉开遮在墙上的一块帷布,里面挂着一张双臂长短的地图。

贾琮不由自主地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地图的边缘,是揉软了的皮子制的,不仅坚实,还防水。

上面的舆图画得极为清楚详细,墨线为径渭,朱砂为城池,山川河泽无一不有。

“真是好东西!”

瞥见贾琮眼中的艳羡,曹正南叹道:“又馋上了?你怎么跟个貔貅似的,见什么都吃。”

“末将有了宝刀和望远镜,独缺少这么一张地图。”

“休想!全大梁就这么一张图,还是咱家亲自勘探得来的。”

“末将佩服。”

“说破天也不好使!既然你想了解军中的势力分布,咱家就好好给你说一遍,看这里,边军九镇,府军十三卫,水师……”

曹正南苍白而细长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很快勾勒出一副大梁的军事体系——

大梁的军队分为京军、府军与边军。

三大营、龙禁尉、锦衣府与五城兵马司都归属于京军,人数约30万。

现在太上皇掌管着龙禁尉,永兴帝控制了锦衣府,王子腾统辖三大营,五城兵马司的指挥权则分散在四王之中。

地方军以省建制,大梁天下共有十三省,便称府军十三卫,再加上凤阳府的守陵卫,共14支军队。

此外,还有泉州、广州、青州的三支水师,地方军队的总人数超过70万。

为抵御北面的胡虏、东面的女真和高丽人,又在东北防线设了九镇边军,总数也有50万。

贾琮习惯性摸着下巴,沉吟道:“150万正规军不算少,不过若都是京营这样吃空饷,人数得打一半的折扣。”

曹正南瞥了贾琮一眼,觉得贾琮摸下巴的姿势有些奇怪,他又没长胡子。

这念头在曹正南心中仅是一闪而过。

他继续说道:“太祖、太宗两代,把鞑子生番们都赶到了蛮荒之地,换来一甲子的太平,正因这样,也留下了后患。”

“莫非军备不足?”

“这中间牵扯到一件旧事……太上皇继位后,天下已然承平,为减轻国家负担,先义忠亲王提出了‘裁撤老兵、三部分权、闲时屯田、战时雇佣’的主张,遭到四王八公的反对。”

裁军,分权,节流。

贾琮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四王八公是扶着太宗灵柩回来的,手中掌握着一百多万军队,太上皇能睡得着才怪。

先义忠亲王提出的这四项主张,本质为剥夺四王八公的军权。

不禁脱口而出:“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各勋贵以‘先皇遗志未竟’反对裁军,文官们则站在先义忠亲王一边,双方在朝堂上争吵了数年,最终还是先义忠亲王与文官们赢了。”

“难怪……”

贾琮此前一直有个疑问,为何先义忠亲王与废太子谋反,没把四王八公牵扯进来?

感情这两个利益集团早就决裂了。

打压完勋贵,先义忠亲王、太子结为联盟,与太上皇决裂,太子被废。

后来,先义忠亲王、废太子造反,被太上皇联手皇次子镇压。

再之后,太上皇禅让,皇次子登基,父子两人现在也开始内讧……

大梁开国不到百年,朝堂斗争却如潮起潮落。

“太上皇改制成功,如今大梁军队总数虽然还是150万,其中多半都已是屯田兵,九个边镇尚保留着每镇1万的营兵,府兵怕是连这个数也没有。”

“朝廷真指望打战时去招募外族的雇佣兵?”

“募兵比养兵划算,养兵除了长官的俸禄,兵丁的嚼头,主要开支还是骡马,养马可比养人贵。”

贾琮点点头。

大梁只有甘州和滁州两大军马牧场,不足以提供几十万的骑兵供给,何况运输还需要大量的马、骡、驴等牲畜,必然造成财政吃紧。

说完前因后果,曹正南才说到贾琮关心的话题,那便是如今的大梁军队到底由谁在掌控。

除此之外,贾琮还想着这些人倒台后空出来的位置,究竟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自己又能从中获取多大的好处?

战时,可用人头博取功名。

和平时代,唯有特权阶层进行内部换血。

暗思间,曹正南又道:“所谓三部分权,便是由兵部掌调兵权,五军都督府掌人事权,各军营掌指挥权。”

“除了分权,用的人也属于不同的阵营,兵部多半是中了科举的读书人,五军都督府则是勋贵世家的子弟,各军营的指挥官,要立了战功或者由基层慢慢爬上来的老卒,如此三部很难结盟。”

“琮三,你太聪明了!出身决定了阵营,就像你琮三,绝无可能跟那些读书人混在一起。”

“自是不会,空谈误党,清流误国。”

“嗯?”

曹正南没有听明白贾琮的话,脸上露出狐疑之色。

贾琮笑道:“大人快说董振邦。”

“刚才夸你聪明,就是沉不住气。”

“末将现在只想揍他!”

“军衔分为实权与虚职,实权由低到高是小旗、总旗、千户、参将、提督以及各边镇、府卫的总兵,特殊时期,亦可临时设置节度使和督帅。”

“例如现在的王子腾大人。”

“然也。虚职都是勋贵袭封,那些个把总、游击、中尉、将军的爵位,有俸禄却无实权。”

“我家就是如此。”

曹正南放下帷布,掩住地图,将那凉了的茶再次煮上。

“现在你说,四王八公要怎么才能保住军权?”

贾琮琢磨着:“找代理人?”

“好小子,不枉我说得口干舌燥的!这董家便是西宁王的藩属,董瑞父亲原是西宁王的侍卫长,他还有一位兄弟叫董祥,是甘州卫的总兵。”

听着曹正南的话,贾琮暗自心惊。

侍卫本是亲兵,侍卫长更是心腹,把心腹送至军中,一个当了京营提督,一个当了边镇总兵,西宁王可谓重兵在握。

难怪太上皇要在三大营安置一个节度使。

不过安了也白安,过了这些年,不仅当初的贾代化,就是现在的王子腾,也与四王八公穿同一条裤子了。

站在这些勋贵的立场,与其各个击破,不如抱团取暖。

谁都要生存,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