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赵燕珺:宝石山下二弄
周末,我一人独步在山角漫无目的地行走,恍然我发现我走到了一条小巷:宝石山下二弄。听说那是一条孤独的小巷,一笺悲伤的诗曲。
在这饱经风霜的古街小巷中,历史的磨痕和新世纪的文化凌空交错着,不断蔓延着,像一条世纪长廊似的。
我有些疑虑,站在入口久久凝望,终于还是被吸引,卷入这一场世纪的洪流。这种奇特的吸引力,这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让它的孤独,它的悲伤,充盈整条小巷,充盈我的整个心魂,有着无法拒绝的蛊惑,使我迷失。
当我跨上这清幽小巷的第一个台阶时,呈现在眼中的是,古老残旧的石阶和树木渐而脱落的枯叶,那些由梧桐叶铺成的华丽小道,其中还有一片片零落的花瓣,使小巷徒然添上一种风霜。我轻轻走上古巷的阶梯,看见一块巨石时,便到了第一处景。
我很迷惘,为何这里会有巨石耸立,细看旁边的石刻,才知道这即是秦始皇缆船石。我看着石刻上的介绍,眼前忽见当年的风高浪急,船夫们束手无策焦急地握着缆绳,又现秦始皇迫于无奈停泊于此。再叹僧人思净的耐心细致把这巨石精雕成了弥勒佛的半身石像,流芳百世,供游人观赏、嬉戏。我垂下双目,“咚——咚——”耳边好似听见了大石佛寺的暮鼓晨钟。
如梦似幻,好像我只是站在了镜子的外边,看到了镜子里的故事而已。
镜子对我说,这是一条孤独的小巷,一笺悲伤的诗曲。
我越来越不明白了。停留了一会儿,我不再思考,匆匆走过缆船石,见一道白墙灰瓦的马头墙,又到了下一处景。可看着门墙,又没有了进入前的兴奋,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只见这坚匏别墅已脱去了当年的繁华;褪色的古墙,残存的房瓦,蘸灰的题字。忽听见叫卖声扬然而起,叹当年的青莲精舍已成了现在的民屋杂房,繁华、辉煌都不在了,只留尘间最真实的人情冷暖和朴实无华的民间文化。如今我们再也无法看见俞伯平先生文章中的坚匏别墅:“十分春色,一半见枝头,一半见尘土,唯有哪些……”
然而,每一株花一棵草都留着当年的记忆,坚匏别墅黯然述说着当年的故事还有这条小巷。
他们说,这是一条孤独的小巷,一笺悲伤的诗曲。潇潇然,于是这样古街的旅程便结束了,我有些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朦朦胧,我听到一个在对我呼唤,清脆动人,似是沈园里的凤钗在断壁旁叮呤叮呤响了,我凝神侧耳倾听。她说,这是一条孤独的小巷,一笺悲伤的诗曲。
我突然明白了,是,这的确是。宝石山下二弄在我的身后同浮罗宫中的残像一样存在,是阿忒弥斯的眼泪,潘多拉的迷惑还有维纳斯的残缺。
那是小巷中深埋的故事。回首俯看去,一切历尽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