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有个表哥
门面的事有了着落,那就不再是计划,很多事必须要动起来了。
杨春秋自然看不上这种小生意,很正常,人家有钱。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卖爆米花,做好了是能挣到钱的。
尤其是在这个年头,大部分人印象里的爆米花,是用那种跟大炮一样的玩意炸出来的。
那确实也是爆米花,但因为没有加酥油,太干了,而且味道很单一。
所以第一步就是买设备和物料。
嗯,得去省城一趟,其实省城这个时候也破,但愿能把东西买齐吧。
这些都是内功,想要一炮打红,也得来点外功,是时候把打歌妹搞出来了。
可脑子里光有谱也没用啊,乐器怎么办?
这首歌主要就是乐器的节奏性很强,清唱完全没有那个效果。
不太好弄,白沙市玩音乐的人可不多,想请他们合奏一曲更是异想天开。
跟一众老总分别后,他就回了家。
然后坐在写字台旁冥思苦想,可始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百无聊赖下,他不由自主地用嘴模仿起了那些乐器的节奏。
动次打次、动次打次……
正好林月芳从门口路过,“这是你搞出来的声音?我还以为你在放磁带,怎么这么像?”
姜玮鸣要疯,京中有善口技者,乃吾也!金手指还有这功能?
“我在跟你说话呢。”老妈被忽视,生气了。
“哦哦,我以前不是喜欢看曲苑杂坛嘛,跟着学了好久。”开始扯谎。
“哦。”老妈陷入了回忆,“洛桑那个小伙子太可惜了,你就是模仿他的吧?”
“那当然了,他是我的偶像。”姜玮鸣应承道。
这话是真的,以前看洛桑表演,觉得他就是神,好羡慕啊。
致敬洛桑!
乐器问题解决了,可录音又怎么办呢?
磁带随身听倒是可以,但他一次只能模仿一种乐器。
要把这些合成起来,必须上电脑,磁带的音轨怎么上电脑?
音乐人士,他只认识两个人,一个是老妈儿时的邻居,姜玮鸣喊他胡舅舅。
他家是个民间音乐世家,兄弟好几个,有打鼓的,有吹长笛的,有拉二胡的。
目前开了个乐器培训班。
还有一个是他的姑表哥,叫王立新,在白沙大学音乐系当老师。
思来想去还是去找他表哥吧,都是年轻人好沟通,而且他那有电脑,能上网。
到了晚上,好学生继续学习,老姜和林月芳早早就躲进卧室看起了电视。
哎,家长的素质太低了,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真不负责啊!
……
次日起床,杨春秋的留言又出现在了BB机里。
上面写着:“已委托骆总购置路亚竿,两根,到货后我们去耍。”
姜玮鸣挺感动的,这是真把他当朋友了,路亚竿可不便宜,尤其是轮子。
念着人家的好,又背着老妈数了数藏起来的钱,两千七百多,还得努力。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大发纸箱厂的伸缩门竣工,他拿着这个唯一的案例把意向客户全都跑了一遍。
最终签了三单,门都不算长,总货款在五万出头。
提成拿了三千多,加上之前的,积蓄快要到六千块了。
宏丰商厦那边的改造也有了动静,当然加进去了很多他们自己的想法。
至于路演,被否决了,管理层觉得那玩意真没什么用。
姜玮鸣当然无所谓,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很快来到了周六,他换了一身休闲的运动装。
林月芳问他:“今天又穿运动装?去钓鱼?”
话是这么问,但心里可不这么想,因为没看到他整理渔具。
那打扮的这么休闲该不会是去谈恋爱吧?
姜玮鸣哪里不知道她的心思,于是解释道:“我去立新表哥家,问问他大学专业的事。”
“你想考白沙大学啊?”老妈很诧异。
白沙大学是个三本院校,也有大专,在省内属于默默无闻的存在。
对于本市的学子来说,它就是个保底。
姜玮鸣笑了笑,三本也好,大专也罢,他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既然如此,上哪个不是上?
想靠这种文凭吃饭,那就得选个好专业。
可好专业的录取分怎么会低?
不做那个梦,人得务实一点。
“能考上白沙大学就不错了,你还想我怎么样?清华?北大?”好大儿嬉皮笑脸地调侃道。
林月芳叹了口气,“去吧去吧,考上就行,没别的要求,中午不回来吃饭吧?”
“嗯,走了。”
小玉河启动,带着一股青烟直奔白沙大学。
表哥王立新是个表面很严肃的人。
其实不然,若是能够投其所好,他能跟你聊上三天三夜,而且有说有笑。
比如姜玮鸣,见他来了,王立新特别高兴,拉着他就往书房走。
“你以前学过电脑,会装系统不?”表哥问道。
“这不是好好的吗,要装什么系统?”姜玮鸣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一颗樱桃塞进了嘴里。
王立新住的房子是学校分配的,后面有个小院,里面种了一棵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能结果子的更不容易。
表哥迷之一笑,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光盘,“Windows98se,装这个,新出来的。”
哥哥发话,弟弟当然要冲锋陷阵。
于是他问道:“重要资料,还有你用的一些软件都备份了吗?”
王立新笑眯眯地又拿出几张光盘,“资料都刻录了,软件我有安装盘。”
“嚯,换刻录光驱了?VCD的?”姜玮鸣竖了个大拇指,真有钱。
“啊,DVD的多贵。”表哥哭穷。
“那行,我来弄。”
嘿嘿,来对了,音乐合成软件表哥这肯定有。
再加上刻录光驱,齐活了,他是要去申请版权的,需要有作品的音频资料。
装系统很简单的,install之后,一路下一步,到密钥处就输密钥。
等蓝天白云飘过,姜玮鸣直接调出设备管理器看了起来。
“我靠,你发财了?赛扬300A加华硕P2B,你那个Cyrix的老CPU呢?”
表哥笑了笑,“发什么财啊,问你姑父要了一些,那个CPU啊,放起来了。”
姑父是大学生,92年下海潮的时候一个猛子就扎了进去。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但今天却都夸赞他有眼光。
还是那句话,这年头,有钱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