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的哲学含义和医学含义
五行一词最早出自《尚书·洪范》,但《洪范》中的五行的概念是极其朴素的,就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材料。而且,这五种物质是最基本的,最不可或缺的。汉代《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呢?目前学界也说法不一。只能大概推测分析一下。
作为农业民族,华夏祖先首先是将土地作为生存的基本场所,所谓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土地,才能孕育万物,休养生息。祖先们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土被奉为万物之母。树木是大地上万物生长的一种标志。原始农业社会中,挖土、种地、耕田的工具离不开木;建棚、盖屋也离不开木;此外,树木的根、茎、花、叶、果还是古人的衣食之源。总而言之,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木。火,代表了温暖和光明。据古书记载,三皇五帝时期,燧人氏敲击燧石、钻木取火;包牺氏教民火食,脱离腥臊;炎帝用火烧荒、刀耕火种,火事成为了祖先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有了火,祖先们不再忍受寒冷、黑暗和恐惧,不再茹毛饮血,因此,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火对于祖先们来说是必需的,对于火的使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水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民族而言,没有水,就意味着没有粮食,意味着死亡,所以,水也是不可或缺的。祖先们对金(这里泛指金属)的认知可能没有像对木、火、土、水的认知如此直接。金属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意义非凡。比如,青铜器,祖先们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人工冶铜了,虽然祖先们制作青铜器是为了拿来装东西和摆设的,但实际上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象物,也就是祖先们在青铜器的外表刻画“物”的图像,所谓“物”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这时的青铜器也就有了神圣的意义,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还有,青铜制成的鼎由最初烧煮食物的炊具也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此外,有了金属,祖先们的生活工具也开始更新换代,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那么,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呢?《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木的基本属性是曲直,也就是树木从弯弯曲曲的幼芽逐渐向上长直;火的基本属性是炎上,也就是炎热、向上燃烧升腾;土的基本属性是稼穑,也就是说土地可以用于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金的基本属性是从革,也就是说金属类可以制作刀具等用来宰杀动物、剥取动物的皮革;水的基本属性是润下,也就是说水能滋润和向下运动。
这种理解最为浅显、直接,仅限于表象。比如,看火燃烧的时候,既能感受到热,又能发现火苗就是向上蹿腾的。有了对这五种物质的崇拜,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古代哲学家们试图对这五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进行提炼和抽象,用来解释整个宇宙世界。
对五种物质基本属性进行提炼和抽象的结果是五种物质变成了五类特性。也就是说,“五行”中的“五”代表的不再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而是代表着宇宙中万事万物所具备的五大类特性。木类的特性是升发、生长、舒畅、条达等,火类的特性是炎热、升腾、光明、繁盛等,土类的特性是承载、受纳、化生、敦厚等,金类的特性是收敛、肃杀、清静、变革等,而水类的特性是寒冷、滋润、向下、静藏等。
“五”的内涵发生了改变,那么“行”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曰“行”是“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行动、运行和运动。汉代《白虎通》曰“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所以“行”是用来表述宇宙自然之中气的运动和运行方式的。“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的运行,一种固有的、有规则的持续运动。
综合而言,五行的哲学一般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由于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五行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因此,五行又指自然界五类不同运行方式的气的运动。
对五行的哲学含义还要深入解读一下。第一,五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所有事物都体现了五大类特性,任何事物都与五行存在配属关系。第二,五行是一种说理工具,通过事物的不断运动、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以及不同特性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成、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及其所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或自然法则。
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之间的运动所产生的。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湿、燥、寒、暑气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阴阳之间的运动。
实际上,中医学中的五行主要是用来说明人体的结构系统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