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春](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44/53256144/b_53256144.jpg)
作品关键词
科普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森林报·春》以动物学、植物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为依托,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反映了俄罗斯地区的动植物在春季的活动与变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观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并附录了许多有趣的科学问答题,堪称“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部经典的科普作品,《森林报·春》借助童话体裁,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情感与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科普著作本身的枯燥感,贴合了儿童的阅读趣味,将动植物的活动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等特点。而《森林报·春》中的动植物大多都被“人格化”了,拥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此外,书中也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悬疑故事,如生活在小岛上的兔子在冰河解冻时遇到的曲折的险情,悬疑而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增强了科普著作的故事感。
《森林报》采用报刊的形式,以一月一期的方式来编排新闻。作为一本书,它也具有报刊所具备的新鲜、快捷、活泼、通俗的特质。《森林报·春》主要报道了春季森林中的新闻。每一期都会刊登编辑部的文章、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还有关于森林的故事,也有集体农庄及城市的新闻报道。此外,《森林报·春》的栏目非常丰富,例如“天南地北无线电通报”专门刊发来自苏联各地的报道,“公告栏”则向全体读者征聘优秀的、跟踪能力强的“火眼金睛”,“祝你钩钩不落空”栏目则专门为垂钓爱好者开设。每期故事的最后还设置了“打靶场”,刊登一些图文并茂的知识竞猜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够有效地检测小读者们的阅读效果,力图让他们对自然界有准确而客观的认识。通讯报道的形式与栏目便于事件的追踪,同时能让森林中的故事更有现场感,而征聘与游戏等栏目则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小读者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春》全书贯穿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普通报纸上刊登的一般都是关于人类、关于城市的新闻,关于森林、关于自然的报道较少。而《森林报·春》则聚焦于森林中的故事,刊登了编辑部的文章、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还有关于打猎的故事。其中驻林地记者既有小朋友,也有猎人、科学家、林业工作者,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常常到森林里去,且对飞禽走兽和昆虫十分感兴趣。他们会将森林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趣闻记录下来,再寄给编辑部。
比安基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倾注在对自然万物的书写中,这种精神也通过文字传递给小读者们,使他们学会主动观察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动植物,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生活,有利于小读者们从小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成为珍惜爱护大自然的人。
作品三部曲
《森林报·春》以春季月份为顺序,有层次、分类别地描绘了发生在森林里的新闻,其中既有森林趣事,也有农庄新闻、城市报道,以新鲜、活泼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世界。这部科普作品在展示充满活力、充满乐趣的森林世界的同时,也让小读者们的心更加贴近自然,使小读者们学会思考当下的生态环境,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思考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课外读物。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春》读起来并不枯燥,这归因于比安基独特的创作手法。《森林报·春》以报刊的形式来报道森林中的新闻,以新颖的形式来编排内容。此外,比安基还以幽默活泼、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以俄罗斯范围内的动植物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王国。书中多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森林中的动植物,赋予它们与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浪漫的手法编织了一个生动多彩的世界。为了形象地展示春天里森林小动物们的声音,比安基在“森林乐队”一节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森林新闻。
《森林报》作为闻名世界的科普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再版过十次,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都广受关注与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科普读物,《森林报》以新颖的报刊形式、专业的科学知识、生动的语言表达、童话般的叙述风格受到小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便是作者将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结合起来,让小读者们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集知识、趣味、美感与思想于一体。正因如此,《森林报》成为中国教育部推荐的学生课外读物之一,并在2009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经典语录
阅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