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爸爸接小豆子放学——兑现承诺远比承诺重要
小豆子故事场景/3岁9个月
爸爸来接我了,我好开心。爸爸很少来接我,因为他工作很忙。每次放学后看到爸爸出现时,我都会笑嘻嘻地朝他飞奔过去,拉着他的手把他介绍给我的老师和同学:“这是我爸爸,我爸爸来接我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会和我进行一些有趣的对话,他还会把我扛在肩上玩举高高的游戏。你们玩过举高高的游戏吗?这是我和爸爸最爱玩的一个游戏:爸爸把我抱起来抛到空中,然后再接住我,再向上抛……
考察幼儿园
豆子到上幼儿园的年纪时,我和豆妈考察了许多幼儿园。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取决于每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大家的标准可能都不太一样。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规矩,有些父母希望幼儿园能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还有一些父母最看重的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家庭背景。
我和豆妈跑了许多幼儿园,在多家幼儿园中进行选择确实是件让人头疼且纠结的事情。最后,我们给豆子选择的是一家公立幼儿园,离家较近,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接他上下学了。之所以选择这家,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希望豆子能在幼儿园里交到一些要好的朋友,发展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希望他享受童年的快乐,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到一些技能。关于豆子对技能的学习,我们除了寄希望于幼儿园老师外,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教他很多,例如,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礼貌地向别人问好,如何与别人一起愉快地玩游戏。
豆子为什么更喜欢爸爸接他
我因为工作忙,很少去接豆子放学,这也是现在许多家庭都会出现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相信很多爸爸也很无奈。
豆子外婆接豆子回家时,豆子并不是很愉快,因为外婆接豆子回家的目的性很强,就是尽快把豆子带回家。如果豆子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对一些事物好奇耽误了时间,外婆就会制止他。在外婆眼里,外面车多人多,充满危险。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想的,在他们心中,家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尽快回家是保证孩子安全的一种方式。
3岁多的孩子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他并不理解外婆的担心。因此,豆子有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开心。由于外婆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这种不开心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等回到家,他就被其他事情吸引住,暂时将不开心抛到脑后。但这些小小的情绪在他心里没有被疏散,他会继续憋在心里或者向豆妈表达。
豆妈去接豆子时,对待豆子的方式和豆子外婆不太一样,她会让豆子分享一些对幼儿园的感受,例如,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事情,有没有特别好玩的事。当豆子开口说话的时候,豆妈会耐心地倾听并发表看法,两个人聊得很开心。放学时间是母子沟通交流的亲密时光。豆子很愿意和妈妈分享这一切,妈妈接他回家对他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豆子更渴望我接他放学。平时我的工作相对较忙,偶尔能抽出时间接他放学。对此,豆子很期待。他甚至会开心地对老师说:“今天爸爸来接我放学。”
这种期待是有原因的,因为豆子和我一起回家时会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中。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他的很多行为都是被允许的。例如,下完雨,路上有个水坑,他穿着鞋子在水坑里踩几脚,是被允许的。有时,我还会和他讨论一些过马路的技巧,和他分享某辆车的车型、牌子。
我还会尝试和他一起做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例如,豆子眯着小眼睛扑向我的时候,我会蹲下来抱他。有时候,他会故意猛地冲过来把我推倒在地,然后笑得特别开心。我出差回来,豆子会和豆妈一起到机场或车站接我。看到我从出口出来的瞬间,他会眉开眼笑,咧着嘴,冲向我,大力地把我扑倒在地,哈哈大笑。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希望能和我有肢体接触,他喜欢被我举高高,要是我把他扛在脖子上面,他会非常开心。这些都是父子之间的亲密时光,我和豆子都非常享受。
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这段路上,豆子想要实践一些小小的突发奇想时,我都会允许。小区里有一个儿童游乐区,有时豆子会在那儿逗留很长时间,攀爬、荡秋千,我会很耐心地陪着他,也会告诉他只能玩多长时间,时间到了,我们就要回家。路上经过的商店门口有投币的摇摇车,很多孩子喜欢坐在摇摇车里一边听音乐一边摇晃,十分享受。这种摇摇车对许多孩子很有吸引力,对豆子也不例外。每次带他路过时,我都会和他提前约定好摇几次,摇完就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遵守着彼此的承诺,保持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豆子慢慢地学会了遵守这一规则。
孩子难以谅解爸爸不守承诺
孩子非常渴望自主,在他们没办法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所以他们会借父母的手完成,进而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妈妈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责任,因此当双方的意愿发生冲突时,妈妈会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面对制止,孩子会从妈妈的表情里判断出哪些行为会惹妈妈生气,而惹妈妈生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他们害怕妈妈会因为生气而不喜欢他们或者离开。所以,孩子一方面可能会讨好妈妈,另一方面会不断挑衅妈妈,其实他们只是想得到无条件的爱以满足自己。
但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爸爸会在一开始就与孩子建立一种有趣的连接。当爸爸和孩子在一起表现出特别享受的样子,或者和孩子有肢体上的接触时,孩子能够从爸爸的行为中感受到自己被爸爸爱着。在这样的过程中,爸爸可以和孩子建立规则,如约定相互之间需要履行的承诺。
孩子更容易谅解妈妈承诺过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因为妈妈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孩子对妈妈较深的依赖感让他们更容易原谅和体谅妈妈。但是如果爸爸做不到承诺过的事,孩子会很容易动摇对爸爸的信任。
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的三件事情。
上小学时,我的家在村里,学校在镇上,从家到学校需要走20分钟左右。有一天我没带伞,但是放学时下雨了,很多家长都来给自己的孩子送雨伞或雨衣,我也特别渴望爸爸妈妈能来接我。但这种期待落空了,他们并没有出现。最后我顶着雨跑回了家。
淋雨回家后,我虽然没有感冒,但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我怀疑爸爸妈妈不爱我。
还有一次,爸爸说放学后会带我去吃好吃的,但是放学后我在学校等了很久,爸爸都没有出现。最后妈妈把我接了回去,一路上,我一句话都没说,妈妈感受到我的失落,不停地解释:“你爸爸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所以没有来。”虽然我很想理解,但是这种理解是有限的,那一刻,我对爸爸非常失望。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爸爸带我去城里的儿童乐园玩,在玩的过程中,他要出去办一些事情,就把我拜托给儿童乐园的一名门卫照看。那是我第一次从乡下到城里,对很多东西都不太懂,有几个孩子嘲笑我、挑衅我,甚至动手欺负我。当时,我很害怕,同时对爸爸感到非常恼怒,但是我不敢表达,因为爸爸太严厉了,所以我非常委屈。他在离开之前告诉过我他走多长时间就会回来,但是他并没有兑现诺言。从那以后,我和爸爸之间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芥蒂。
兑现承诺比做出承诺重要
不管父母有怎样的理由,对孩子承诺的事情都要努力做到。
父母总认为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衷,但其实,父母不经意间没有兑现的承诺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委屈感。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很难表达出这种失落和委屈,即使表达出来也会被父母当作小题大做。许多父母认为:“不过是晚了几分钟(一两次),平时都是按时接你的,你怎么就这样子了?”但是孩子难以理解,从第一次失落开始,他对于别人的信任感就会慢慢降低。
我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类似案例。有些咨询者因为幼年时父母的疏忽或者不遵守承诺,而在成年后不信任其他人,难以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有些爸爸因为太忙了,可能根本没空接孩子放学。但他们一旦承诺接孩子放学了,并且在孩子的期待中兑现承诺了,孩子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会非常愉快。
每次我接豆子的时候,他都是非常开心的,而且在“言传不如身教”的过程中,我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方式,慢慢地教给他一些规则,让他更好地学习一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