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投资运用的多种估值方法简析
巴菲特说过,一个投资者其实只需要学习两门功课:如何理解市场和如何估值。目前,投资机构通用的估值方法是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
(1)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中,投资机构最常用的是DCF估值法(Discounted Cash Flow,贴现现金流量法),指对目标公司以现有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未来收益现金流进行预测,按照货币的时间价值以适当的贴现率将其转换为现值,以此作为目标公司的价值。此估值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充分结合公司的价值与盈利能力,可以动态地分析、评定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测。巴菲特在2000年的年报中引用《伊索寓言》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意思是说“确定性最重要”,表明他一直对绝对估值法情有独钟,对不太适用于DCF估值法的科技股并不“感冒”。
DCF估值法有两个输入变量:现金流和贴现率。自由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以后经营和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经营产生的、向所有权利者支付现金之前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可分解为企业现金流量和股东现金流量两个部分。确立完成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要预测被投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二是准确确定公司的连续价值,三是确定一个合理的贴现率,四是通过该贴现率计算出被投公司的价值。贴现率是以资金本金的百分数计的资金每年的盈利能力,也指一年后到期的资金折算为现值时所损失的数值,以百分数计。
投资机构在使用DCF估值法前,首先要对被投公司的现金流做出合理的预测。在评估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被投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各种可能性,客观、公正地对其未来现金流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其次,要经过合理推演选择合适的贴现率。贴现率的选择主要与评估人员对被投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未来风险的判断有关。由于被投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其未来收益风险的判断便显得更加重要。当公司未来收益的风险较高时,贴现率也应设定为较高;当未来收益的风险较低时,贴现率也应设定为较低。

其中:n为资产的年限;CFt为t年的现金流量;r为包含了预计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
投资家段永平说过,DCF估值法是认识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思维方式,却未必真的要去根据这个模型拼命地做算术题。作为企业家和投资家,段永平对DCF估值法的认识十分深刻。他明白,DCF估值法在稍微改变一个参数后就会引起估值的极大变化,所以DCF估值法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是给公司自己做参考的,而不是给投资人看的。企业家通过DCF估值法来看清虚拟的利润有多少、主要在哪个环节,从而调整公司的战略决策。
还有一些导致DCF估值法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用的因素:一是对未来可能发生重大重组的被投公司无法适用。重组实施之前的可操作性评估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事与愿违。不管正向还是反向,对业务究竟有多大影响,都会让未来的现金流预测扑朔迷离,大概率不能有效地计算出合理的估值。
二是公司管理层对未来的战略预测很难准确,这会影响DCF估值法的准确度。DCF估值法是对被投公司正常运营所建立的一套模型,但商场如战场,随时都会有机遇和挑战发生。公司的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预测,尤其是5~7年的自由现金流预测,然后再出现一个“终止值”(Termina Value),预测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被投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存在不可预期性。不过该模型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来进行各种测试,通过测试来观察未来可能的各种变化对被投公司的影响,尽量把对被投公司的估值算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三是贴现率的计算比较困难,导致预期与实际可能会出现较大出入。在计算贴现率的过程中,参数选择时的范围和主观方向都会影响结果,这点比较难掌控。在这类企业预测中不能“拍脑袋”,只能尽力而为。
(2)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Relative Valuation)是分别使用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市现率等价格指标,与其同行业竞品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资料公开易获取)进行对比,根据指标的平均值确定被投公司的估值。相对估值法的基础就是选取的可比公司与被投公司有着相似的主营业务和经营管理现状,否则就会在数据可比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①市盈率(P/E,Price earnings ratio)估值法
市盈率估值法是根据预计被投公司的每股估值和每股盈利的比率,结合被投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被投公司合理的市盈率,然后用被投公司近期盈余计算出被投公司合理的股票价值及公司的价值。计算公式: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市盈率分为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静态市盈率(历史市盈率,Trailing P/E),对应于公司上一个财务年度的利润(或前12个月的利润)。动态市盈率(预测市盈率,Forward P/E),对应于公司当前财务年度的利润(或未来12个月的利润)。
运用市盈率估值的模型是:目标每股价值=可比平均市盈率×目标的每股收益。市盈率估值法必须要有可比的上市公司,且资本市场在平均水平上对资产定价是较为公允的。国内投资机构对不同行业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评估时,P/E倍数的预期不太一样,成长性较差的传统企业,可能只有5~8倍,而高速成长的科技型企业可能有10~20倍。
P/E估值法简单明了地将净利润作为评判标准,直接反映出公司股票价格和公司盈利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多国有传统PE投资机构采用的估值方式。企业为了迎合传统PE投资机构,会在财务报表上调整净利润。彼得·林奇说过,如果在周期高峰后去买入低市盈率的周期股票,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致贫“良策”。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中,对周期性强的公司,如石油化工行业、煤炭行业、钢铁行业、房地产行业和净利润为负的被投公司,同样不适用此估值方法。
②市净率(P/B,Price/Book value)估值法
市净率估值法是指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市价/净资产。股权价值=可比平均市净率×目标净资产。市净率是投资机构作为规避风险的重要分析指标之一,一般P/B值都小于2,越低越好。P/B值越低,说明公司越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具有长远的投资价值。
因为市净率是累积产生的,通常为正值,因此假设被投公司市盈率为负数,就可以参考使用市净率估值方法。如果被投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保持良好,在未来业务前景可期的情况下,P/B值低于1就有可能是被低估的;反过来说,虽然被投公司的盈利可期,但也不会直线上涨,被投公司的P/B值明显高于同行业或自身历史最高水平,这时候投资就需要谨慎了。
不过,像通货膨胀、资产规模发生变化、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无形资产无法准确评估等因素,都会影响P/B估值法的准确率,可能会误导投资机构的判断。账面价值的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公司不适用于P/B估值法;固定资产较少的,轻资产运营的,商誉或无形资产较多的软件服务行业、互联网企业和强周期的行业也很难适用P/B估值法,因为轻资产的行业P/B可能出现无限大。
③市销率(PS,Price-to-Sales)估值法
PS是“成长股投资之父”菲利普·费雪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指标。他阐述了该指标尤其适用于成长型被投公司的估值,可以判断出同行业企业中谁更具有投资价值。市销率估值法是市值和销售收入的比值:市销率=总市值/销售额。关键输入变量主要是销售收入。一般来说,销售收入最稳定,发生的波动性小,并且销售收入不受公司折旧、存货、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不像净利润那样易操控。被投公司销售收入会随着发展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企业价值也就跟着同步上升。市销率估值法的缺点是无法反映被投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即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只要不影响销售收入,市销率依然保持不变。
此外,市销率必须是与同行业企业对比才有意义。在行业内,市销率越低,说明该企业股票目前的投资价值越大。如果企业市销率很低,但是主营业务没有核心竞争力,而主要依靠非经营性损益来增加利润的,也较难受到投资机构青睐。这也表明,市销率估值法不仅有助于考察企业收益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有效把握其收益的质量水平。不过,在测算总销售额时,投资机构需要重点关注与关联公司之间的销售收入,测算估值时需要拆解开来看,交易的额度和公允性会影响估值判断。受成本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业绩波动较大的企业,不宜适用市销率估值法。市销率估值法可以和市盈率估值法形成良好的参照搭配。
④PEG估值法
PEG被美国投行家彼得·林奇奉为圭臬。PEG指标是预期市盈率,公式是用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公司未来三到五年的(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100),即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由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长速度得到的数值。
PEG估值法将被投公司当前的估值和未来三到五年成长后的估值联系起来,当被投公司估值合理时,PEG值等于1;当PEG值小于或等于1时,投资进入后有成长的空间;当PEG值大于1时,这只股票的价值就可能被高估,或者投资机构认为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会高于市场的预期。彼得·林奇曾经指出,最理想的投资对象,其PEG值应该低于0.5。
事实上,PEG值并非越小越好,越大越坏。计算PEG时所用的增长率是过去三年被投公司的平均指标,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决定被投公司潜力的应该是未来的增长率。PEG值小于1的公司中,可能包含归属于业绩并不稳定的周期性行业的公司。
⑤EV/EBITDA估值法
又称企业价值倍数估值法,其中EV=市值+总负债-总现金=市值+净负债;EBITDA=EBIT+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其中,EBIT=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或=净利润+所得税+利息)。
EV/EBITDA是单一的年度指标,反映了投资资本的市场价值和未来一年被投公司收益间的比例关系,被投公司的EV/EBITDA倍数测算后,如果比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平均水平高,通常说明被高估,较低则说明被低估。不同行业或板块有不同的估值(倍数)水平。EV/EBITDA估值法需要对债权的价值及长期投资的价值进行单独估算,另外还要考虑到可比公司税收政策的差异,比如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税率进行征收,有些非高新技术企业就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这会产生误差。
EV/EBITDA估值法不太适用于资本密集、准垄断的金融行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及传媒行业,或者具有巨额商誉的奢侈品牌消费品行业公司(大量折旧摊销压低了账面利润),对初创期或成长期净利润亏损以及毛利、营业利益均亏损的公司和有高负债或者大量现金的公司也不适用。
总之,无论是使用绝对估值法还是相对估值法,形形色色的指标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各有利弊。因此,投资机构一般都会用相对估值法结合绝对估值法对企业的未来进行估值,由此推算出资金的投入产出,尽量使预测能够合理,减少误差,以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在诸多行业领先优势和可投因素都合格的情况下,最费心神的就是投资的估值价格了。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简要说明。
某被投公司的定位是大宗商品生态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为轻资产,鉴于其在当年处于亏损状态,不适用P/B及P/E估值法,故决定采取PS-P/GMV(估值/平台交易量)、DCF两种估值方法。可比公司方面,项目组选择了业务最具可比性且市场份额前三中的另外两家企业。
基于相对估值法,同时给予被投公司30%的流动性折价,被投公司的估值区间在145亿~150亿元。
绝对估值法:DCF。基于审慎的态度及对于行业的判断,对被投公司给出的财务预测数据进行了折扣调整,预测在退出时点的2023年,被投公司营业收入119.20亿元,仅为被投公司预测值的49%(管理层预测营业收入为245.60亿元),净利润约为14.77亿元,仅为被投公司预测值的58%(管理层预测净利润为25.63亿元)。
经敏感性分析,测算被投公司估值大概率落在90亿~115亿元区间。
估值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价格谈判和内部立项会时都是必需的步骤。被投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对自己企业的发展基本都持乐观预计,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不排除是对自己企业和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把未来预期做好看一些,以便在谈判时拥有更多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