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叔胡惟庸](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6/53284766/b_53284766.jpg)
第33章 绕不开的叔父
如果只是为了这几分地,完全没有鼓捣化肥的必要。
但有一把刀,架在胡翊的脖子上。
虽然还有十二三年的时间,胡惟庸案才会爆发。
但,叔父发迹,应该就是几年后的事。
那之后,他的野心应该就会日渐膨胀了。
胡翊现在没有别的事可做,除了和朱静端培养感情,做一点自己分内的事,便无所事事。
现在的叔父,务实、能干,正在事业发展期,胡翊也做不了什么干预。
那便只能尝试着做一点好事、实事,给自己的身上多糊几层护身符。
不一定有用,但护身符糊的层数多了,刀子砍下来的时候,至少没那么锋利了吧?
先做事,剩下的交给时间。
胡翊也不是没想过造反这条路。
但他一个医生,除了会点医术以外,啥都没有,怎么造反?
大明开国之初,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个顶个的都是猛人。
胡翊对于军事一窍不通,何况打仗需要钱粮。
别说上面这些猛人了,就算给胡翊来个耿炳文、汤和这种不是太猛的,他也干不过。
胡翊思来想去,自己能走的路,就只能是博得这个驸马身份,做出一点功绩。
如果能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后面再想办法干预叔父造反。
胡翊分析着,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在日后的治理上,也是把大明朝着农业大国的方向上推进的。
如果说洪武年间,整个大明最危险的地方在哪?
依着胡翊看来,既不在战场上,也不在什么危险的边疆、战略要地。
而是在朝堂上。
天下平定后,武将们的作用开始减弱,治理天下便需要在朝堂。
朝堂上的阴谋诡计,往往比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争斗,要复杂得多,而且后果也要严重得多。
洪武朝四大案,光是掉脑袋被杀的人,就达到了数十万!
一不小心,就会被卷进去。
胡翊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父母、大哥、妹妹们的命,更是不敢轻易沾染。
只有做一些实用的事,而且是朱元璋密切关注和重视着的,又不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事,才是目前来说的最佳选择。
综合来看,发展农业就是这样一个“好差事”。
或许在别人的眼里,干这个差事的是个蠢人。
但对于胡翊来说,在洪武朝能够做一些事,又尽量不染指于朝堂,惹来杀身之祸,还能博得朱元璋的好感和青睐,这就够了。
如果恰好因为做这些事,在民间积累起一定的名望来的话,也许将来因为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朱元璋还能收到几把万民伞,为自己求个情。
至于始终无法绕开的那个人——叔父胡惟庸。
胡翊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这样来看,能够制作出化肥,增产作物的收获,也是个不错的路径。
胡翊回忆着,现代的各种氮肥、钾肥、碳铵肥、磷肥以及复合肥料。
怎么造出来的?
他不知道。
甚至在胡翊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坯房,房后有一个露天的旱厕。
村里的人都是在旱厕里积累粪便,最后拿去浇地,以此提升土壤的肥力。
此外,爷爷每年会将鸡圈清理一遍,用鸡粪和猪粪混合,撒进贫瘠的土地里面改善土壤。
九十年代的现代人,都是这样的做法。
那么,六七百年前的明朝人,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到此,胡翊基本可以确定,在明朝制作现代化肥是不可能的。
首先,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但利用自己那点微薄的化学知识,做一些发酵的强力堆肥,改善土壤,增加作物产量,是否可行呢?
胡翊脑子里有了个大致的雏形,他依稀记得,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提到过《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这两本书。
如果可以找一些有关于农事的书,多琢磨琢磨,再利用自己那点微薄的化学底子,也许能有所收获。
想着这些,胡翊来到李贞宫中居住的院落里。
今日难得的是个冬暖日,李贞靠在藤椅上,身子底下垫着张老虎皮,正在悠闲无比的晒着太阳。
若是没有垫着的这张老虎皮,不知道的人,大概会以为这位和善的老大爷没什么本事。
胡翊径直走过来,李贞老远就听到脚步声,看是胡翊来了,立即从藤椅上翻坐起来。
“怎么,天天在坤宁宫里逗闷子,终于想起到我这个糟老头子这里坐坐了?”
连李贞都在调侃胡翊。
显然,朱元璋目前对于胡翊,是比较满意的。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把胡翊跟朱静端逗闷子的事,说给这位大姐夫听。
胡翊听了这话,却显得很谨慎的道:
“大爷,快别这么说了,还早的没影呢。”
李贞笑眯眯的盯着胡翊上下打量,不住的点着头,而后说道:
“既然都有这层关系了,未来你就得叫我姑父,再叫大爷就不合适了。”
胡翊可不会主动攀亲,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主动改口算个怎么回事?
要是被人知道,八字连半撇都没有的事,他就已经当真了,朱元璋能饶得了他?
李贞见他不搭话,笑着说道:
“你怕什么?就凭你救了保儿媳妇,给景隆一条活命之恩,于情于理也该叫我一声伯父了。”
既然李贞都这样说了,胡翊才改口叫了声“伯父”。
有了这个称呼,李贞越发的高兴。
胡翊才知道,大明初代战神已经取了名字了,闲聊起来问道:
“景隆那小子,现在还好吧?”
李贞点头说道,“天天被他娘抱在怀里,挺能吃奶的。”
一提到孙子,李贞脸上全是掩饰不住的笑意,胡翊想起了文氏的身体状况,又问了几句。
看着面前那片葱绿的麦苗,长得愈发的壮实,胡翊想起来,这才问道:
“伯父,您这片麦苗种的好啊,当初是使了什么肥料,我看这些麦苗的根还都挺粗壮的。”
李贞听了这话,立即得意的说道:
“我当时担了几桶粪,好好的浇了一遍地呢,秀英她们在后宫摆了许多织机,纺织局的蚕房里有许多蚕粪,又拿蚕粪追过肥,自然是长得好。”
说到这里,李贞瞅了一眼胡翊那二分光秃秃的地,问起道:
“你前几天用盐水泡了蚕豆,是要做什么?蚕豆都被盐水泡坏了吧?”
胡翊笑了笑,说起道:
“我用盐水泡蚕豆,是为了将干瘪的蚕豆剔出来,这样成活率高些。”
李贞疑惑道,“蚕豆种子都挺饱满,应该没啥问题吧。”
看起来,古代的盐金贵,农民们很少有用盐水泡发种子,剔除次品的习惯。
这倒也对,李贞早年未发迹时,家中也是贫困的,盐都吃不起,何况是拿来泡种子?
他现在种地,却还是用的早年务农时候的经验,种植技术并不甚系统、科学。
不过,胡翊现在的了解还比较有限,等后面出了宫,可以多了解了解这方面的事。
和李贞聊了会儿,见胡翊开口问的都是农事,李贞看着面前这个小子,张口提点了几句。
李贞问胡翊说道,“你虽然在宫中做着事,可是重八封你做了昭信校尉,有没有想着干出点什么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