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哲思文库:了凡四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幽梦影(套装共4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壹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1学医,谓可以养生2,可以济3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4也。

注释

1.举业:指科举考试。

2.养生:养活自己及家庭,获得生活保障。

3.济:救济。

4.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译文

我童年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让我放弃科举考试去学医,说学医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有生活保障,也可以用医术来救济他人,而且学得一门手艺并以此成名,也是父亲平素的心愿。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1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2中人也,明年即进学3,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4皇极数5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6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7,我送汝寄学8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注释

1.修髯:长须。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2.仕路:仕途。

3.进学:在明清两代指童生考取生员,进入府、县学读书。凡是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即被称为童生;进学的童生则被称为秀才。

4.邵子: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著有《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书》等。

5.皇极数:出自《皇极经世书》,该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全书共十二卷。此指其中所包含的象数推理法则。

6.纤悉:细致而详尽。

7.开馆:指先生开设学馆教授学生。

8.寄学:寄宿求学。

译文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他长须飘飘,身躯伟岸,相貌堂堂,看起来就像神仙一样,我非常尊敬他,并以礼相待。他对我说:“我看你是仕途中人,若参加科举考试,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什么不去读书呢?”我把原因告诉了老人,并且询问他的姓名和籍贯。他回答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的真传,按照命数,我应该把它传给你。”

我把他请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对待他。”其间,我多次请孔先生替我推算,结果哪怕是非常细微的事都得到了验证。于是我又动了读书的念头,与表兄沈称商量,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开设学馆授学,我送你去那里寄宿读书也很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1: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2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3,言:某年考4第几名,某年当补廪5,某年当贡6,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7,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8。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9,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10录而谨记之。

注释

1.起数:占卜时的起始术语,也叫“起课”。

2.提学:“提督学政”的简称,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官。

3.休咎:凶吉,善恶。

4.年考:即岁考,明清两代由各省提学官主持,主要针对在校生员的黜陟考试。根据成绩分为六等,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成绩不佳者则受到惩罚或降级。

5.补廪:明清对生员的奖励方式。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生员需要通过岁试和科试两次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被补入廪生的名额,这一过程被称为“补廪”。

6.贡:指贡生。在科举制度下,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会被选拔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7.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8.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

9.丑时:半夜一点到三点。

10.备:详细的,完全的。

译文

孔先生为我推算命数:在县里参加童生考试,最终会考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我第二年去参加考试,这三次的名次与推算结果完全相同。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一生的凶吉,他说,我在某年的年考中会考取第几名,某年会补为廪生,某年成为贡生,成为贡生后的某一年会被选为四川省某县的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辞官回乡;我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就会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我把这些话都记录下来,并且牢牢记在心中。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1者。独算余食廪米2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3,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4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5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6,殷秋溟7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8,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9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10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11无求矣。

注释

1.悬定:预定,预测。

2.廪米:指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

3.出贡: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4.宗师:明清时期提学官的俗称,廪生补贡生由其负责。

5.署印: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6.丁卯年:公元1567年。

7.殷秋溟:名殷迈,字时训,号秋溟,南京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担任江西参政和南京太常寺卿。万历初年,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并主管国子监祭酒事务。

8.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

9.博洽淹贯:形容知识广博,学问深通。博洽,学识广博;淹贯,深通广晓。

10.申文:行文呈报。

11.澹然:宁静淡泊的样子。

译文

自此以后,每次遇到考试,所考的名次都不曾与孔先生的预测结果有出入。有一件事与卜算有出入,先生预测我做廪生时,领取九十一石五斗的米粮后就能出贡;但等我领了七十多石米粮后,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了贡生,因为这件事我在私下里怀疑起了卜算的结果。

后来果然被代理提学的杨先生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在考场中所作文章的备卷,感叹道:“这五篇策论,就是给朝廷的五篇奏议啊,怎么能让知识广博、学问深通的儒者老死于寒窗之下(而得不到重用呢)?”于是便依从屠宗师之前的申请文书,批准我出贡,与前面领取的米粮一同计算,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相信一进一退,各有命数,命运到来的迟或快,也是注定的,所以也就将一切都看得淡泊,没什么可求的了。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1归,游南雍2,未入监3,先访云谷会禅师4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5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6,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注释

1.己巳:公元1569年。

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

3.入监:进国子监读书。

4.云谷会禅师:云谷禅师,法名为法会,号云谷。幼年便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初修习天台止观,后参禅有悟,勤苦修行,终成一代高僧。

5.作:成为。

6.妄念:虚妄的或不正当的念头。

译文

我成为贡生后前往北京的国子监读书,在留京的这一年里,我终日静坐,也不阅读书籍。己巳年,我回到南京,准备在国子监读书,入国子监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与他在禅室内相对而坐,三日三夜都不曾合眼休息。

云谷禅师问我:“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贤,都是因为内心被虚妄的念头纠缠。你静坐了三天,我不曾见你起一丝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孔先生曾为我卜算,这一生的生死、得失、荣辱,全都各有定数,即使想生妄念,也没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来把你当豪杰对待,没想到原来你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1,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2;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3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4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5乃释迦6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注释

1.心:妄想心,佛教中“妄想心”与“妄念”“妄执”相等同。

2.数:气数,命运。

3.拘:拘束,约束。

4.的:的确,确实。

5.妄语:虚妄不实的话,假话。属于佛教十恶之一。

6.释迦:释迦牟尼,此处代指佛教。

译文

我问他这么说的原因,云谷禅师回答道:“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天地阴阳所束缚,怎么可能没有定数呢?但也只是凡人才会有所谓的定数;对极善的人来说,命数无法束缚他;对极恶的人来说,命数也同样无法束缚他。你这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定了命运,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难道还不是个凡夫俗子吗?”

我问道:“按你所说,定数是可以逃掉的吗?”

云谷禅师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福运也是自己求来的。这是诗书所说的,确实是使人明理的训诫。佛教典籍中说:‘求富贵就能得到富贵,求子女就能得到子女,求长寿就能实现长寿。’说谎是佛家的大戒,难道佛祖与菩萨还会说谎话骗人吗?”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1。’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2说:‘一切福田3,不离方寸4;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5,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注释

1.求则得之:出自《孟子·尽心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六祖:指被尊为禅宗第六祖的惠能大师。

3.福田:佛教用语,可生福德之田。佛教认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即可获得福德、功德,就像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

4.方寸:指心。

5.驰求:到处奔走求取。

译文

我进一步说:“孟子曾说过:‘求取的就能得到。’这是说求取那些我可以做主的东西。道德仁义,可以努力去求取;功名富贵,又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过六祖惠能所说的:‘所有行善积德的福田,都离不开自己的方寸之心;从自己的心出发去寻觅,没有感应不到的。’求取由我做主的东西,不仅能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功名富贵;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功名富贵都能得到,可见求取对获得是有益处的。但如果不回头检查反省自己的过失,只是在外部世界奔走求取,那么就算你有求取的方法,是否得到也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这样就会导致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功名富贵都失去,所以这种求法是没有益处的。”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1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2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3,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4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5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6,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注释

1.揣:揣测,估计。

2.类:大多数。

3.烦剧:纷繁杂碎。

4.生生:指事物不断产生、不断变化。《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5.铄:销毁,损耗。

6.葆元毓神:保养元气,培育精力。

译文

接着云谷禅师又问我:“孔先生为你卜算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呢?”我如实告诉了他。

云谷问道:“你自己觉得,你应该考取功名吗?应该有儿子吗?”

我回忆过往,反思了许久说:“不应该。能考取功名的人,大多都有福相,我福薄,又没有多积累功德和善行,让自己的福德根基厚实;再有,我不能忍受纷繁复杂的事情,不能宽容别人;有时还因为自觉才智过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说话随意不加考虑。这些全是福薄的表现,如此又怎么能够考取功名呢?

“土地中越脏的地方,生长的东西越多,清澈的水中反而常常没有鱼生存。我喜欢干净,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够孕育万物,而我却容易发怒,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由,我只懂得爱惜自己的名声,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说话耗费气,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欢饮酒,损耗精力,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喜欢彻夜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培育精力,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余的过失与恶行还有很多,无法全部详细地指出来。”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1;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2不发科第3,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4,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5?《太甲》6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7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8德性9,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10,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11,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注释

1.千金人物:能够承受千金福报的人物。

2.向来:从前。

3.不发科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即为发科、及第;不发科第,则是指未考中。

4.包荒: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

5.格天:感通上天。

6.《太甲》:指《尚书》中的《太甲》篇,描写的是伊尹辅佐太甲执政的事。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商朝第四位君主。

7.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8.扩充:放大。

9.德性:道德本性。

10.谋:谋划,替人打算。

11.常:指万物变化中不变的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

译文

云谷禅师说:“难道只有考取功名这件事如此吗?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承受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承受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那一定是命中应该遭受这个报应的人。上天不过是根据每人原本的福报来安排,何曾增添一丝一毫的其他东西呢?就比如生孩子的事情,积累了百世德行的人,一定有百世子孙的传承;积累了十世德行的人,一定有十世子孙的传承;积累了三世二世德行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子孙的传承;那些香火中断而无后的人,是因为功德太薄。

“你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可以把以前的那些不能考取功名和不能生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全部洗刷改正;一定要积累功德,一定要度量宽大,一定要和谐友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的种种行为,就好像昨天的自己已经死了一样,全都过去了;以后的种种行为,就像今天的自己获得新生一样,明白了这一超越命数的义理就可脱胎换骨。

“血肉之身,还可以说是有定数,从义理中再生的身体,难道还不能感通上天吗?《尚书·太甲》中说:‘上天作孽,还可以挽回;自己作孽,那是没办法逃脱的。’《诗经》中说:‘经常配合天命行事,自己就能求得更多的福分。’孔先生算定你命中不能考取功名,不能生子,这是上天安排的命运,但这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要提升你的道德修养,尽你所能身体力行地做善事,多积攒阴德,这是自己创造的福分,怎么会得不到享受的机会呢?

“《易经》是为君子谋划的书,谋取利益,躲避灾难;如果说上天注定的命运是不可以改变的,那么又怎么能谋取利益、躲避灾难呢?《易经》第一章讲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福报。’你相信这个道理吗?”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1,为疏2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3,以期必验。

注释

1.发露:揭露,无所隐瞒地表白所犯之过失。

2.疏: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准提咒》:佛教准提佛说的一种咒文,为古印度梵文。

译文

我相信他的话,向他拜谢,并接受他的教导。我把过去的罪行,在佛前全部吐露出来,又写了一篇疏文,先祈求能够考取功名,并立下誓言,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与祖宗的恩德。

云谷禅师给了我一本功过格,让我每天将所做的事情一一记录在上面;做了好事就增加相应的数字,做了坏事就减去相应的数字,还教我念诵《准提咒》,希望我所求的事情能够应验。


语余曰:“符箓1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2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3。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4。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5夫夭寿,至贰6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7;穷通8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9之矣。

“至‘修身以俟10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11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12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13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注释

1.符箓: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此指道家学说。

2.万缘:心中的种种念头。

3.开基:开创,开始。

4.感格:感通,感化。

5.夭寿不贰:指短命与长寿没什么区别。《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6.至贰:绝对不一样。

7.命:天命。

8.通:发达。

9.该:包括。

10.俟:等候,等待。

11.造:达到。

12.实学:真正实在的学问。

13.到得:等到,到了。

译文

他对我说:“道家有句话说:‘不会画符,就会被鬼神嘲笑。’画符流传着一种秘诀,那就是画时不动一丝念头。拿起笔画符,先把所有心事放下,不能有一丝杂念。当不起一丝念头时,在纸上画下一点,一道完整的符就是从这个点开始的,这个点就是符的根基所在。由这个点开始一笔画完整个符,整个过程不起一丝杂念,这个符就会很灵验。

“凡是要祷告上天祈求保佑,或是想要改变命运,都要从没有妄念开始,由此感通天地。孟子谈到立命的学问时,说:‘短命与长寿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短命与长寿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念头时,什么是短命?什么是长寿呢?仔细分析的话,丰收与歉收也没有区别,贫富可以接受天命的安排;短命与长寿没有区别,生死也可以接受天命的安排。人生在世,只有生与死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短命与长寿,就是把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包括了。

“至于修身养性等待天命,则是积累德行并向上天祈祷的事。说到‘修’,身上的过失和罪恶,都应该治疗并去除;说到‘俟’,哪怕是一丝的觊觎之心,一毫的逢迎之心,都应该彻底斩除。能做到这种程度,就可以达到先天境界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你还没有达到无妄心的境界,但可以坚持念诵《准提咒》,也不需要去数或记录念了多少遍,只要不间断地念下去,达到熟练的地步,自然能做到虽然在口中默念而内心没有察觉,也就是佛教中的‘持中不持’;口中不念的时候,心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念起来,即佛教中的‘不持中持’。等到了这种程度,那么所念的咒,就没有不灵验的了。”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2,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3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释

1.窠臼:窠巢和舂臼。比喻陈旧的格调。

2.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3.惕厉:警惕,戒惧。

译文

我最初起号“学海”,从那天起我便改号为“了凡”。因为领悟到了立命的道理,便不愿意再像凡夫俗子一样落于俗套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小心谨慎,于是也就觉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之前每天只是闲散放任,从那以后自然时刻都保持警惕之心,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常常害怕得罪了天地和鬼神;遇到他人憎恨我、诋毁我,也能宽容、接受了。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1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检身2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3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4,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5,直至己卯岁6,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7。庚辰8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9,生男天启。

注释

1.秋闱: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2.检身:约束、省察自身。

3.勉:努力。

4.操持:把持。

5.发愿:佛教用语,指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望。

6.己卯岁:公元1579年。

7.回向: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指将所修的功德回转给其他众生,以帮助他们脱离苦难、增加福报。

8.庚辰:公元1580年。

9.辛巳:公元1581年。

译文

到了第二年,礼部举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我会考得第三,但我却出乎意料地考了第一,孔先生为我卜算的结果开始不灵验了,到了乡试时,我中举了。

然而我仍感觉修行还没有达到纯粹的程度,省察自身,尚能发现许多失误之处:遇见需要行善的事时不能放心大胆地去做;或是救人的时候常常在心中怀疑自己;或是身体力行去做善事,却说着不当的言论;或是清醒时能够尽力把持住自己,但喝醉后就会放纵不羁。常常将功抵过,虚度光阴。我在己巳年立下誓言,直到己卯年,历时十年多,才做完这三千件善事。

这时正跟随李渐庵先生入关,没有来得及将这三千件善事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庚辰年回到南方后,才请了性空、慧空等高僧,在东塔禅堂完成了回向。于是,我又许下求子的愿望,也许诺再做三千件善事。辛巳年,便生了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1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2登第,授3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4,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5

注释

1.癸未:公元1583年。

2.丙戌:公元1586年。

3.授:任用官员的统称。

4.坐堂:指官吏在公堂上处理案件,因坐于厅堂而得名。

5.帝:上天。

译文

我每做一件事,都随时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做一件事便用鹅毛笔在日历上画一个红圈作为记号。有时是向穷人布施食物,有时是买一些活物来放生,多的时候一天能画上十多个红圈。到癸未年八月,三千件善事就做完了。我又请了性空等高僧,在家中完成了回向。九月十三日,我又许下了考中进士的愿望,立下了做一万件善事的誓言。后来果然在丙戌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宝坻知县。

我准备了一本空白的册子,起名为《治心篇》。早上我在官府处理公务,家人便将《治心篇》带出来交给衙役,让他放在案桌上,将我做的所有善事、坏事一一记录下来,即使微小的事情也不放过。晚上便在庭院中摆上一个桌子,效仿赵阅道一边焚香一边将所做之事禀告给上天。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1颦蹙2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3,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4有此事,心颇惊疑。适5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注释

1.辄:就。

2.颦蹙:皱眉蹙额,形容忧愁不乐的样子。

3.区处:筹划,安排。

4.委:确实。

5.适:正好,刚好。

译文

你母亲看我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帮助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可以完成;现在你许下了做一万件善事的誓言,在衙门中又没有善事可以做,何时才能完成誓言达到圆满呢?”

夜里偶然梦到了一个神人,我向他说明了善事难以做完的原因。神人对我说:“只减轻粮税一件事,做一万件善事的誓言便已经完成了。”原来宝坻的田地,每亩地要征收二分三厘七毫的税收。我为此筹划了一番,将税收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样的事。但我很惊讶,有些怀疑。恰逢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宝坻,我把这个梦告诉了他,并且问他这件事是否应该相信。

幻余禅师回答说:“如果善行是真心实意的,即使是一件事,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更何况是减少了全县的田赋税收,万民都受到恩惠呢!”我立刻捐出了俸禄,请幻余禅师在五台山为一万名僧人准备斋饭,以此作为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1,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书》曰:“天难谌2,命靡常3。”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注释

1.厄:灾难。

2.谌:相信,信任。

3.靡常:不是固定的。靡,不,没有;常,固定,恒定。

译文

孔先生卜算,说我五十三岁时会有灾难,我从未祈求过长寿,但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

《尚书》中说:“上天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不会固定不变的。”又说:“只有命运没有定数。”这些都不是诓骗人的话。我也从此知道了,凡是说避祸、福报都要自己去求的,都是圣人的言论;凡是说祸福都是上天注定之类的,不过是世俗的看法。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1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2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3,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4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5;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6己之邪。

注释

1.拂逆:违背,违反。

2.贫窭(jù):贫穷,贫困。

3.望重:名望显赫。

4.浅陋:指见闻狭隘,见识贫乏。

5.愆(qiǎn):过失,罪过。

6.闲:限制,防范。

译文

你的命运如何,现在还不能知晓。即使命中注定享尽荣华富贵,也应常常做不得意的心理准备;即使是非常顺利的时刻,也要怀有会被拒绝、结果可能不如意的想法;即使眼下丰衣足食,也要做好将来有可能贫穷的准备;即使受他人的尊敬、爱戴,也要时刻保持谨慎;即使家世名声显赫,也要时常想着谦卑退让;即使学问高深,也要时常把自己视为浅陋之人。

从长远考虑,要发扬祖先的德行,从当前考虑,要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时常想着报答国家的恩德,对下,应该想着为家庭造福;对外,应该想着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对内,应该防范自己的邪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1;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2、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3而勉行之,毋自旷4也。

注释

1.自是:自以为是。

2.邃:深远。

3.玩:玩味,体会。

4.旷:荒废,耽误。

译文

务必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过错,每天都要改过自新;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错,那么就会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便一天没有任何进步。天下聪明非凡的人确实不少,(其中一些人)之所以没有修养自己的道德、增加自己的学识、发展自己的事业,只是被“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


云谷禅师传授给我的“立命之说”,是最精妙深远、最真实正确的道理,你应该认真体会并努力践行,不要把自己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