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跃然纸上
——从文本中读懂科学家精神

导读

文本空间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依据,是科学家纪念馆开展育人实践的知识载体与基本前提。凡事有章可循,方能名正言顺;有规可依,始得持之以恒。文本——无论规格、性质,还是形态、风格——都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规范和核心参照,即实践范式。对具有政治属性的制度性文本和具有学术属性的研究性文本而言,更是如此。作为科学家精神的“规范基础”与“价值基石”,文本的概念、内涵、框架(话语体系)、价值、制度等等,均离不开文本设计与设定。立此存照,用文字诠释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内涵,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功能,可以启迪心智、浸润心灵,让读者在品读文本中领悟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

科学家精神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与议题设置,发端于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和集中归纳的科学家精神,为新时期研究、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和中国科技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而钱学森之所以能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是科学与时代同频共振、选择与信仰深度交织、个人与国家“双向选择”的结果。

本章设“伟大精神”“党的重托”“光辉典范”三节,从制度文本(《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政治文本(毛泽东六次接见钱学森)、学术文本(钱学森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三个维度诠释并引领读者触摸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实现科学家精神从抽象到具象、从普遍(科学家群体)到特殊(科学家个体)、从顶层话语到个体话语、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逻辑演绎,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宏大叙事,引领读者走进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