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创伤医疗与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4位原因。其导致的死亡和残疾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计算,创伤对社会的危害和劳动力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而居第1位。在发达国家,创伤已成为1~44岁人群第1位的致死原因,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
(一)创伤康复学的基础研究发展与现状
1.骨关节创伤康复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近年来在我国创伤骨科界得到认可,其核心内容包括:①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②关节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③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材料;④减少内固定材料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在生物学固定理念的影响下,间接复位技术相应问世,间接复位技术也被称为韧带整复术(igamentluaxis),尤其适合于粉碎性骨折患者。
组织工程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医疗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将其中的功能细胞分离出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然后与可降解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人体内缺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
2.中枢神经创伤康复
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康复的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近年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残留部分有巨大代偿能力;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学会补偿的运动方式;通过训练可使一个系统承担与本身功能毫不相关的功能;通过训练,不仅可以恢复功能,在脑的相应部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形态结构改变。
3.周围神经创伤康复
周围神经创伤康复的理论基础是周围神经再生。一些物理、化学方法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如:①神经营养因子既有神经营养因子特性,又有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能刺激交感神经及背根神经节未成熟神经元蛋白合成,可使神经元体积增大,增殖加强;③神经节生长因子能增强神经出芽,促进肌肉神经再支配;④脉冲电刺激疗法能使损伤神经缝合区以下或导管内再生轴突量增加。轴突再生速度加快,运动轴突数目增加,神经传导速度加快,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创伤康复学的临床研究发展与现状
1.循证医学在创伤康复学的应用
创伤康复学有很多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技术大多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师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临床证据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在创伤康复学中也获得推广应用,如创伤修复的基础研究为创伤康复学的临床医疗奠定了扎实、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创伤康复学量表的选用上,完善了信度效度,实用性的检测等。
2.信息技术在创伤康复学的应用
近年来,人工视觉已可以使盲人看到物体,人工耳蜗已可以使聋人听到声音,计算机语音系统已可以“替代”失语的患者“讲话”,计算机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正被用来使截瘫患者“行走”,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帮助。随着纳米技术、克隆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的不断应用,创伤康复学必将朝着信息康复(information-based rehabilitation,IBR)的方向发展。
3.早期康复将成为创伤康复的标准模式
创伤康复的目的是使伤残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并重返社会。大量研究表明,创伤康复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越有利。因此提倡积极的创伤修复理念,重视康复的早期介入,是我国创伤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