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没有证据

天亮了。

朱慈烺醒来后,正在梳洗,严有德上前禀报。

“小爷,那个马国诚,锦衣卫审出来了。”

“张指挥佥事正在候着。”

“让他进来吧。”

“是。”

张养所手拿供词走进房中,“殿下,马国诚全都交代了。”

“德州参将牛百叶授意他让那些士兵向您喊冤,目的如何,马国诚不知道。”

“不过,据马国诚推测,应当是冲着邱磊去的。”

朱慈烺看过供词,“你以为呢?”

“回禀殿下,臣认为,这件事应是冲着邱磊去的。”

“邱磊可是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谁会冲着他去?”

这个名字,张养所其实早就猜到了。

若是旁人,他断然不会轻易吐露,哪怕是御史金毓峒在场,他也不会吐露。

可场内只有太子一人,余下的也都是东宫内廷的人,他没有必要隐瞒。

“依臣猜测,应当是山东总兵左都督刘泽清。”

“理由?”朱慈烺问道。

“回禀殿下,邱磊与左良玉乃刎颈之交,崇祯十三年侯恂督师地方,请奏起用邱磊,以安抚左良玉。”

“邱磊这才为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充山东总兵。”

“邱磊麾下人数虽少,可皆为辽人,作战强悍,但毫无军纪太差,不得人心,因此多受弹劾,被免去总兵之职,任镇山东。”

“后刘泽清为山东总兵,与邱磊多有冲突,双方部下,时常大打出手。”

“而朝廷……”

朱慈烺说出了张养所不敢说的话,“刘泽清屡有抗命之事,可手握军队,而邱磊又牵连着左良玉。”

“为了稳住两边,朝廷便采取了和稀泥的手段,放任不管。”

“同时,也是有意用邱磊制衡屡屡抗命刘泽清。”

张养所一躬身,“殿下英明。”

“而且刘泽清驻在临清,北上德州的漕粮也是经临清转运,押送漕粮的军队,也是刘泽清的麾下。”

“为保漕运和京畿,兵部令邱磊移镇济南府,可漕运的事,朝廷给邱磊的敕书上并无此项权柄,邱磊无权过问。”

“能知道漕粮送达德州时间的,除了德州卫,就是押送漕粮的刘泽清。”

“就连下令的户部和兵部,都需要等到事后禀报,而不会知道准确时间。”

“你认为呢?”朱慈烺问向自己的贴身伴读太监严有德。

没有外人在场,而且问话的又是自己的主子,严有德也是知无不言。

“回禀小爷,奴婢也认为刘泽清胆大包天,是想借刀杀人。”

朱慈烺将供词放到桌上,“借刀杀人?”

“他刘泽清想借本宫的刀杀邱磊,也得看他能不能借到。”

“再说,邱磊是都督同知,朝廷从一品武官,除了圣旨,谁能杀从一品武官。”

“刘泽清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小爷,用不用传刘泽清过来问话?”

严有德这话问的很没有水平。

刘泽清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轻易不能动。

可他是太子伴读,刘泽清想拿太子当枪使,他不能不表态,必须表个忠心。

朱慈烺明白严有德的心思,“你有证据吗?”

严有德很配合的低下头。

“有证据刘泽清才有问题,没有证据,他就只能没问题。”

“况且马国诚签字画押的供词上,只提到了德州参将牛百叶,并没有提及山东总兵刘泽清分毫。”

“最重要的是,德州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管辖,德州参将的顶头上司是保定总兵马岱,不是山东总兵刘泽清。”

朱慈烺又拿起桌上供词,“张指挥佥事,这份供词,按规矩,你们锦衣卫那应该已经留档了吧?”

张养所回道:“不敢欺瞒殿下,这份供词,锦衣卫确已留档。”

朱慈烺把供词递给严有德,“把供词抄两份,一份留在东宫,另一份交给金御史。”

“原本,快马送交京师。”

“奴婢明白。”严有德拿起供词离去。

“人证都看好了?”

张养所知道,这话是问自己的。

他连忙回答:“都看好了。”

“那些人都是德州运军的人,有锦衣卫昼夜守着,协守的狱卒都是昌黎县衙的人,和德州运军没有牵涉。”

“继续盯着。”

“是。”张养所很知趣的退下。

“杨中丞那里怎么样?”

一个小宦官回道:“回禀小爷,酉时初,水师船只靠岸,杨中丞连夜安置船上百姓,到现在还没有合眼。”

朱慈烺站起身,“你在这盯着,去德州的人回来后,立刻禀报。”

“其余人,随我去找杨中丞。”

城内,顺天巡抚杨鹗还在指挥人手来回做事。

昌黎县城里,人员密集,塞不下多少人。

可京畿之地,饱受建奴蹂躏,建奴每次入塞,都会掳掠大量人口。加之瘟疫影响,大量百姓倒下。

此时的县城,倒还真能容纳不少人口。

见到太子前来,杨鹗赶忙行礼,“参见殿下。”

“为操劳国事,一夜未眠,杨中丞真是辛苦。”

“为国效力,臣不敢言‘辛苦’二字。”

朱慈烺略微扫视一眼,“人都安排完了吗?”

“回禀殿下,应当都差不多了。”

怕自己模棱两可的回答令太子失望,同时也是怕太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杨鹗接着又补充道:

“昨天运送的宁远百姓,分城内城外两部分。城内由臣负责,城外由金御史负责。”

“按照蓟辽总督王制台、辽东巡抚黎中丞与臣的筹划,人口先安置进昌黎县城中。”

“京畿之地,饱受战乱。将宁远安置进城中,可以更好的稳定辽东军心。”

“宁远百姓,皆是军户,有军事经验。昌黎县周边,并无卫所,遇警事,多赖城中民壮。”

“若将宁远百姓安置进城,再遇警事,可迅速征召起大批有经验的民壮,用于城防。”

“无奈城中空地有限,无法安置全部的宁远百姓,只能再在城外村镇案子部分。”

“刚刚负责城外村镇安置事宜的金御史还派人传来了消息,城外也已全部安置妥当。”

朱慈烺点点头,“按照朝廷的筹划,宁远百姓虽安置进了布政使司下的县域,可他们还是军户,还是宁远卫的军籍,只是暂由属地县衙管理。”

“待朝廷恢复元气,必会复辽。”

大明朝有军户,有民户,但管理方式还是比较灵活的。

如果军户在县城等民政区划内居住,则由当地民政官府管理,可他们的户籍还是军户。

民户若是卫所军事区域内居住,则由当地卫所管理,他们的户籍还是民户。

朱慈烺所说的这种由县衙管理军户的情况,很常见。

顺天巡抚杨鹗虽然很清楚复辽遥遥无期,但他更明白朝廷这么强调的目的。

“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