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百效全書(校點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病機總略

病體十形,風寒暑熱燥火,二分内傷外傷、内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氣固形實,形虚中風。或爲寒熱,或爲熱中,或爲寒中,或爲屬風,或爲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屬血虚。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氣虚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隨經治之。陰虚補虚,勿驟涼治。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陰正陽,急可溫中。傷寒所致,痓病有一,發熱惡寒,手足攣搐,頭頸項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瘈瘲如癇。有汗名柔,無汗名剛。

春傷于風,夏生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痢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瘟。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脉微,渴乃中暍。春時病溫,瘟疫瘟毒,瘟瘧風瘟,脉症分異,五種疾因。中濕風濕,暑成濕瘧,三種可别,濕熱可分。寒痰脚氣,食積勞煩,要知四症,乃似傷寒。

傷寒之病,見中風脉;中風之病,得傷寒脉。大小青龍,治例必識。調衛調榮,斯須兩得。

瘧本傷暑,或痰或食,老瘧瘧母,久則羸疲。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住,或隨經治。

嗽多感寒,當分六氣。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隨本治。喘有氣虚,或有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痢本濕熱,或因食致,腹痛下血,後重不利。治可通散,勿便澀注。濕熱未消,成休息痢。泄瀉多濕,熱食氣虚,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則便,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溏泄鶩泄,飱濡滑泄。滲秘闌門,澀實對症。

疽乃濕熱,合麯相似,消渴熱因,水腫氣致。自汗陽虚,盜汗陰虚,東垣有法,對症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虚與熱,分經治可。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虚,治痰爲先。腰痛濕熱,或本腎虚,或兼瘀血。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癆瘵陰虚,顛狂陽熾。嘔吐咯衄,氣虚脉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便濁本熱,有痰或虚。白濁屬衛,赤濁屬榮。熱極成淋,氣滯不通。血虚驚悴,氣虚耳聾。噦因胃病,疝本肝經。痿爲濕熱,氣弱少榮。厥多痰氣,虚熱所乘。手麻氣虚,手木濕痰,或死血病。霍亂吐瀉,感風濕暍,心痛脾痛,陰寒之設。氣熱煩勞,令人煎厥;氣逆太甚,使人薄厥。濁氣在上,卽生䐜脹;清氣在下,卽生飱泄。陰火之動,發而喉痹;陽水變病,飱泄乃是。

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生癰腫,及爲痿厥;二陽之病,以發心脾,男子少精,女人不月;一陽發病,少氣善泄,心火不寧,其動若掣。三陰俱寒,結氣化水,委陽不足,四肢不舉;二陰一陽,脹滿善氣;二陽一陰,病發風厥。結陽肢腫,結陰便血。

榮虚衛寒,病乃肉疴。腎虚身冷,名爲骨痹。肉疴不仁,骨痹腰痛。寒客在上,胃寒腸熱,水穀不化,痞滿而泄;熱氣居下,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拂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成痹。膏粱之變,饒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憑脉而治。身重脉緩,濕勝除濕。身熱脉大,熱燥退熱。眩運脉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燥渴脉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脉來緊細,宜泄寒水。辨經分部,詳審爲治。濕熱生蟲,水積痰飲。目痛赤腫,散火涼榮。牙痛斷宣,寒熱亦别。

五藏本病,熱爭重㾮1。六府不和,留結爲癰;五藏不和,九竅不通。府藏相移,傳變爲病。不可勝紀,間藏者存。傳其所生,七傳者死。傳其所制,五藏有積。肝積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咳瘧,連歲不已。心積伏梁,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其在胃脘,覆如大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疸,雖食而瘦。肺積息賁,在右脅下,覆下如杯。久而不愈,令人喘息,骨痿氣少,膨脹發蠱,中滿鬱痞。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1 㾮:huánɡ,病。

人身之本,脾胃爲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所主,胃氣之虚,虚極受病,五亂五作。東垣所論,王道所學,一虚一實,五實五虚。五勞七傷,六氣乃痿。五鬱七情,九氣所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已上九氣。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脾。志怒氣逆,逆則傷肝。飲食勞倦,甚則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傷腎。已上七情,此乃氣動。

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盛,陰陽相乘。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如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寒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内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虚。寒之不久,責腎之少。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于水火,余氣可知。

婦室病多,帶下赤白。癥瘕㿗疝,氣血爲病。經閉不行,或漏不止。經通作痛,虚中有熱。行而痛者,血實之設。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調理妊娠,清熱養血,一當產後,始無惡阻,大補氣血。雖有雜症,以末治之。

又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血多有餘,氣多不足。其中玄奧,錢氏方論。

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貧後富,病曰失精。先貴後貧,雖不中邪,病從内生,名曰脱營。身體且減,氣虚無精。良工勿失,脉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傷寒門載,玄機之秘。

診百病死生脉訣

診傷寒熱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脉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已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其脉細小者死。《千金》“穰穰”作“特行”。

溫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堅強急者生,虚緩者死。

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脉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變,色不變,而反利,脉來喋喋,按之不彈手,時時心下堅,十七日死。熱病七八日,脉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有喑1,喑後三日溫,汗不出者死。

1 喑:原作“瘖”。同“喑”。

熱病七八日,其脉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乾,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瘥。

熱病已得汗,脉靜安者生,脉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大熱不去者亦死。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脉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緊急疾者死。

診癲病,虚則可治,實則死。

診癲病,脉實堅者生,脉沉細者死。

又癩疾,脉得大滑者,久而自已。其脉沉小急實,不可療;小堅息,亦不可療也。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脉堅強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脉大時絶,極下血,小疾者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脉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脉懸絶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脉不懸絶,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臓期之。

腸澼下膿血,脉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脉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脉微小連者生2,緊急者死。

2 生:原脱,據《脉經》卷四“診百病死生訣”補。

洩注,脉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蠶蝕陰注,其脉虚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脉沉緊者死,浮直者、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堅大者死。

咳,脱形發熱,脉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脱,形熱不去者必死。

咳而嘔,腹脹且洩,其脉弦急欲絶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吐血,脉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脉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脉數者死,謂損形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溫者生;脉澀,四肢寒者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上氣注液,其脉虚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其脉實而順滑者生,實而則逆者死。《太素》云:寒氣在上,脉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1形盡滿者脉急大堅,盡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所謂順者,手足溫也;逆者,手足寒也。

1 舉:原作“”。同“舉”,據改。

病癉脉實大,病久可治。脉弦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脉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細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脉浮大軟者生,沉細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實者生,虚則死。

卒中惡,咯血數升,脉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脉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亦生。

瘡,腰脊強急,瘈瘲,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脉代絶者死。

發瘡,血出太多,其脉虚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升,脉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者,其脉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頭頓僕,内有血,腹脹滿,其脉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爲百藥所中傷,脉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大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速。

人病甚而脉不調者難治,脉洪大者易瘥。

人内外俱虚,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脉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必死矣。

老人脉微,陽羸陰強者生,脉大而加,加者死;陰弱陽強,脉至而代,期1月而死。

1 期:《脉經》卷四“診百病死生訣”作“奇”。

尺脉澀而堅,爲血實氣虚也,其發痛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爲婦人胞中絶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當赤而死。

尺脉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克,病得卽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左手寸口脉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其脉動,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浮大而暮沉伏,浮大卽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卽下不止關中,往來無常,時復來者,榆華枯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動一止,有須臾還二十動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愈,蘩草生而死。

右手尺部,脉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2循張弓弦絙絙然,如兩人共一索,至立冬死。

2 如:原作“知”。據《脉經》卷四“診百病死生訣”改。

察聲色定死生要訣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語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言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皆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至期而死。重出在下文。

病人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苔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爲青,雖天赦,亦不可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心氣内索,面色反好,急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内傷,病因留損。

病人面青目白,五日死。

病人着床,心痛短氣,脾氣内竭,後百日復愈能起,彷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1也。

1 者:《脉經》卷五“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此後有“可謂良神”。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2口者,必死。

2 入于:原作“于入”。據《脉經》卷五“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乙正。

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矣。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下至上顴,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矣。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必死矣。

病人面黑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脅下滿,有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不回,直視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陽絶,目睛脱,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竭絶,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1者,死。

1 反:原作“及”。據《脉經》卷五“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改。“反”通“返”。

病人臥,遺尿不覺者,死。

病人屍臭者,不可治。

肝病脾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