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點凡例
一、《内科百效全書》爲明·龔居中編輯,8卷,成書於明崇禎(1628—1644)末期。今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所藏明末藜光堂刻本(孤本)爲底本校點此書。
二、本書採用橫排、繁體,現代標點。繁體字以2021年版《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爲準(該字表中如無此字,則按原書)。原書豎排時顯示文字位置的“右”“左”等字樣一律保持原字,不作改動。原底本中的雙行小字,今統一改爲單行小字。
三、本書原目錄甚簡,惟有各卷篇名。爲便檢索,今新編目錄(含方名)。原書目錄作爲資料保存於序言之後。
四、校點本對原書内容不删節、不改編,盡力保持原書面貌,因此原書可能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内容,以及当今不合時宜的藥物(如瀕臨滅絶的動植物等)及不合適的用量用法,不便删除,請讀者注意甄别,切勿盲目襲用。但每卷後書名卷次重復(如“某某書卷第×終”之類)的文字,則徑删不出注。
五、本書校勘凡底本不誤而校本有誤者,不出注。底本引文雖有化裁,但文理通順,意義無實質性改變者,不改不注。惟引文改變原意時,方酌情修改,或仍其舊,均加校記。
六、凡底本的異體字、古今字、俗寫字,或筆劃有差錯殘缺,或明顯筆誤,均徑改作正體字,一般不出注,或于首見處出注。某些古籍中常見的極易混淆的形似字(如“已、己、巳”“太、大”等),一槪徑改不注。而在某些人名、書名、方藥名中,間有采用異體字者,則需酌情核定。或存或改,均在該字首次出現時予以注明。
七、原書的通假字,一般不予改動,或于首次出現時加注説明。避諱字一般不改。古醫籍相關的中醫術語中習慣用法(如藏府、臓腑;元氣、原氣;俞、腧、輸;傍、旁;蓄、畜;惟、唯;夾、俠、挾;紋、文;辨、辯;症、證;消渴、痟渴;豆瘡、痘瘡;黏、粘;著、着;燥、躁;班、斑等),均各按原字,不予統一。
八、凡屬難字、冷僻字、異讀字,以及少量疑難術語,酌情加以注釋。原稿漫漶不清、脱漏之文字,若能通過考證得以解決,則補加注。若難以考出,用方框“□”表示,首次出注,後同不另加注。若能揣測爲某字,然依據不足,則在該字外加方框。
九、凡屬錯誤的醫藥術語名詞均改爲規範正名,可在該名首次出現時加注説明。别名不改。異寫、俗寫名(如“薑”寫作“姜”)古今皆沿襲使用者,原則上各依底本,必要時在該名首次出現時加注説明。
十、原書中用“—”作爲分隔符號的,一律改用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