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燕王频出海,图谋渐显
陈恒回宫后,尚未从对常遇春练兵之事的深深思索中缓过神来,便又收到了有关燕王朱棣的紧急密报。密报中称,燕王朱棣近来频繁现身于沿海港口,与各地船工、海商交往甚密,行为举止颇为神秘,似在谋划着什么重大之事。
陈恒心中一凛,朱棣身为燕王,向来野心勃勃,此次这般异常举动,背后必定暗藏图谋。为彻底查清朱棣的真实意图,陈恒当机立断,决定派遣最为亲信之人暗中展开深入调查。
几日后,亲信带着详尽的消息匆匆归来。原来,朱棣偶然间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份海外航海图,图上清晰标注着一些未知的海域与神秘的岛屿。自那一刻起,朱棣便被航海的宏伟梦想深深吸引,内心立下宏志,要组建一支无比强大的远洋船队,勇敢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开辟全新的航道。
为实现这一目标,朱棣在沿海港口展开了一系列秘密行动。他不辞辛劳,亲自出面秘密招募经验丰富的船工和精通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与海商们会面时,他总是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他们多年积累的航海经验。同时,他不惜重金,大肆购买各种先进的造船材料与航海仪器。不仅如此,朱棣还广纳贤才,召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共同研究改良造船技术,力求打造出更为坚固、快速的远洋船只。
朱棣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工促膝长谈,详细询问远洋航行中的各类注意事项,从如何精准辨别风向,到怎样在茫茫大海中准确确定方位,事无巨细,皆一一请教。老船工被朱棣的诚意与热情深深打动,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航海经验倾囊相授。
在造船方面,朱棣充分展现出大胆创新的精神,对船只的设计提出了诸多新奇且独特的想法。他要求船只大幅加大吨位,以显著增加载货量,从而提升贸易收益;精心改进船帆的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风力,提高航行速度;还在船上精心设置了一些特殊的舱室,专门用于存放航海仪器和物资,确保航行过程中的物资供应与仪器安全。能工巧匠们依照朱棣的要求,日夜奋战,打造出一艘艘试验性的船只,每一艘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
陈恒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滋味复杂难辨。一方面,他深知航海对于大明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倘若朱棣真能成功开辟新航道,必将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与无上的荣耀,极大地提升大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使大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另一方面,他又不禁担忧,朱棣野心勃勃,极有可能借着航海的堂皇名义,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进而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
陈恒陷入了两难的艰难境地。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召见朱棣,借此试探其真实想法。数日后,朱棣应召入宫,恭敬地来到御书房。陈恒目光如炬,凝视着朱棣,不动声色地问道:“听闻你近来常往沿海港口,与船工、海商来往频繁,究竟有何打算?”
朱棣心中猛地一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脸上露出恭敬的神情,回答道:“父皇,儿臣近来对航海之事兴致盎然。如今大明初立,四海虽已平定,但海外世界广袤无垠,尚有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儿臣一心想组建一支远洋船队,探索海外神秘之地,宣扬我大明国威,同时也可为大明开辟新的贸易航线,增加国家财富,为父皇分忧。”
陈恒紧盯着朱棣,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试图从他的话语中探寻出一丝破绽。朱棣说得慷慨激昂,眼神中透露出对航海的执着与热情,仿佛这一切皆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陈恒心中暗暗思忖,朱棣的想法看似冠冕堂皇,然而他究竟能否真正一心为大明的利益着想,还是仅仅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这还需要进一步密切观察。
沉思片刻后,陈恒缓缓说道:“航海之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仔细斟酌。你且回去,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惊扰沿海百姓,坏了我大明的太平。”朱棣心中虽有些许失望,但依旧恭敬地退了出去。
陈恒望着朱棣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既要密切留意朱棣的一举一动,又不能贸然打压他的航海热情。他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将航海之事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使其成为大明发展的强大助力,而非皇权的潜在威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恒一面安排亲信继续严密监视朱棣的行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面日夜思索,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航海策略,既能充分满足朱棣的航海梦想,又能确保皇权的稳固以及大明的长远利益。他深知,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对大明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必须慎之又慎。于是,陈恒开始废寝忘食地翻阅各种古籍,探寻历史上航海相关的记载与宝贵经验,同时也与朝中一些对海事略有了解的大臣深入商讨,试图从中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而,每一种方案似乎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这让陈恒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在利弊之间艰难权衡,耐心等待着一个最佳的时机,做出一个足以改变大明命运的关键决策,引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亦或避免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