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昌江县境内40万年的动物群
可能在海南岛还没有人类居住的时候,各种野生动物早已在高山林立、植物茂密的森林里攀爬跳跃、繁衍生息(见图1-1)。这已在昌江境内的皇帝洞内出土的大批动物化石得到了印证。

图1-1 昌江县东北部群山一景
说明:昌江县东北部山峰林立,既不太高,也不太矮,又绵延不断,山间一条条河流水流潺潺,山上树林密布,野果飘香,是各种野生动物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1995年,昌江七叉镇保由村民符益民在信冲洞中抓蝙蝠时捡到若干块动物骨骼化石。1998年,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经过调查,初步认定该洞为一处动物化石点。到了2006年,为配合昌化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建设,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了联合发掘组对这个曾经出土过的化石地点,即信冲洞化石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处动物化石地点位于昌江县七叉镇保由村西南约2千米的混雅岭信冲洞内。信冲洞坐落在混雅岭南部的悬崖峭壁上,昌江支流南阳溪从洞口下方通过,距南阳溪的相对高度约20米(海拔高近60米)。洞口宽约3米,洞深约10米。信冲洞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由于长期的雨水侵蚀,石灰岩山体形成了洞中有洞的地貌。
信冲洞的形状也颇有特点,“洞底斜向上,向后延伸,与洞的后壁和洞顶呈弧状连成一片,洞底上部和下部各有一个小平台,洞的左侧还有3个小支洞,洞的上部垂直向上10米的洞底为一条很长的裂隙”。[12]主洞口高约15米,小支洞口高2~2.5米。动物化石主要出自洞顶的裂隙堆积物中,经测定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属次生堆积。动物化石主要有灵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爬行目及鸟类、鱼类等大批分属于哺乳动物化石,有巨猿、熊猫、猩猩、鬣狗、犀牛、獏、象、硕豪猪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有些属于灭绝种。
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信冲洞动物化石年代距今60万年至40万年,洞穴内堆积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13]
信冲洞遗址是目前我国最南部的一处古生物化石地点,也是在海南发现时代最早的古生物化石地点,不仅对了解我国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和种类具有一定意义,对探讨海南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第四纪地层学提供新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见图1-2),为寻找海南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图1-2 信冲洞巨猿右下第一臼齿
这里有一个插曲,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昌江信冲洞遗址是不应该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可是,因在其洞内发现了巨猿牙齿,在周边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有希望在未来,海南更遥远的人类活动遗迹在昌化江流域取得发现。经过申报,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这也是昌江县唯一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昌江县出土动物化石的地点还不止这一处。1998年,昌江县文物调查队在县东南的王下乡牙迫村东约0.5千米的五勤岭山脚下的山洞里曾发现动物化石及螺壳。
2003年,石碌镇牙营村的村民在该村东南3千米的地方,即红林三队北300米的石山岭也发现一处动物化石。“据当地群众讲述,该地点开采前曾有一个洞穴”,“遗址东西走向,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米。周围都是石灰岩,已被开采为打石场”。[15]当地群众在石山岭顶4米深处发现有熊猫牙齿,犀牛、大象骨骼化石等。调查红林三队采石场,发现哺乳动物化石接近20种,其中有海南省首次发现的巨猿、猩猩、熊猫化石。
由于这些距今几十万年的动物化石都集中在昌江县境发现,说明那时海南岛是和华南大陆连在一起的,怎样理解这一几十万年前的生物种,这又涉及海南岛的形成原因、海南岛何时脱离了华南大陆、琼州海峡的成因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学者的思考与研究,也使我对地质、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对于海南岛的形成原因、海南岛何时脱离了华南大陆、琼州海峡的成因等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专家进行执着的探讨,也取得大批研究成果,但截至目前,都还没有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冰后期海浸低地说,而每一种说法又有对于形成的原因和年代不同的解释(如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北海组堆积之后和全新世诸说),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和依据,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看来在这里需要费些笔墨。
1.海岸侵蚀说
“海岸侵蚀说是指该处海岸带广布的新近系和第四系半固结的、松散的沉积层和玄武岩风化壳,物质粗疏,被来自北部湾和南海两个方向的海浪与潮流冲刷,引起崩塌而跨入海中,在挽近地质时代逐渐贯通而成琼州海峡。”[16]
2.构造断裂说
主要依据是经过几十年的地质勘测,发现在琼北的王五—文教断裂和湛江组海相堆积层。由于早更新世末的地壳差异运动,使琼、雷分别上升成陆,中间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堑式断陷而形成琼州海峡。佐证材料有,海南岛自古有“无虎”的记载,华南虎是中更新世进化成的动物,即近50万年前出现的物种,海南岛没有这种虎,所以,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应在中更新世之前,即雷州海峡断陷应在50万年之前。
据地质专家研究,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运动,使雷州一带和海南岛之间发生断裂,形成琼州海峡,造成海南岛与大陆的分离。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的新生代[17]早第三纪[18]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地质上称“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大约在1.8亿年以前,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各个板块相互碰撞,于是便产生了海南岛。据地质研究证实,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剧烈运动:第一次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使青藏地区成为陆地;第二次发生于中新世,使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之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次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使整个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
受喜马拉雅山脉和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地,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至2.3亿年),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然而,印支运动又使岩浆剧烈活动,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形成雷琼凹陷。大约第四纪以前(距今250万年),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至1.5万年)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使得海南岛与北部的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19]结束后,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形成了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现在分离的形态。
也有人指出,海南岛本来是雷州半岛的延伸,从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至250万年)开始,由于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
杨光河先生最新提出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八大科学证据,他认为:海南岛是2400万年前开始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海南岛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度达到当前位置,仍在左旋向东南漂移中。[20]其主要证据有:其一,海南岛原来就位于中国的北部湾(目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海域),在这个强大的印支地块驱动下,脱离了原来的位置,好像一个小的齿轮,被大齿轮咬合并驱动着,向东南方向漂移同时伴随着左旋;其二,从地形地貌上,海南岛在外形上与北部湾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如果复原后,三亚市位于目前的防城港市附近,海口市位于目前的昌江县附近;其三,地质层位、断层和岩浆岩的吻合:一个是海南岛最为著名的王五—文教断裂,另一个是位于乐东附近的志留纪地层,这种断裂分别在湛江东部和广西北部湾也同时存在;其四,南海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育一个大型中央峡谷体系,其西部的莺歌海盆地也存在同样的中央峡谷体系,北部湾盆地中央构造带存在的“负花状”断裂构造样式说明了这是一种剪切断裂体系,北部还存在琼州海峡和海峡中的深海槽,这些都表明存在一个围绕海南岛的深切割峡谷体系等。这就是杨先生的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南岛从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观点。他还推断,海南岛开始旋转分离的时间是在2400万年前,海南岛彻底分离大陆的时间大约是在8000年前。
3.冰后期海浸低地说
“南海区海南岛、台湾岛和大巽他群岛等地的现代哺乳动物、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与华南大陆和中南半岛大陆的种类,除了小部分特化为亚种和个别新种外,大部分相同,都是中国—马来亚动物群的后裔,甚至岛屿和大陆的猿人也相近,反映这些岛屿和大陆是在不久前的全新世全球性海面上升淹没低面而分离的。”[21]还有地质学家考证,在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早期的火山爆发活动,使雷南和琼北两地火山群之间出现低地,其后因在该低地堆积量小而得以保存,冰后期遭海浸变成海峡。
冰后期又是地球的特别冰冷时期。有人说,从六亿年前的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22]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6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3亿~2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有说15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最终形成今日的琼州海峡。支撑这一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在1974年报道的海峡北岸灯楼角珊瑚礁C14的测定年代为7120±165,[23]而琼州海峡的珊瑚礁堆积时间(最古老的珊瑚礁堆积)与此相当,说明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的脱离时间距今7120年左右。
也有人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本来连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万年以来,海面上升,海浪冲刷,形成一条长达80千米,宽约20千米的琼州海峡,才使两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海南岛原来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连,后因地壳运动下陷,海水上淹,形成琼州海峡,使其与大陆分离,成为大陆岛。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6000多年来,海面上升到与目前相当位置后,地壳运动的升降趋小。
当然还有各种说法,无论何种说法,有一个事实则是可以相信的,即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而且经过了不止一次的分分合合的过程。后来因为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的分离它们才留在了海南岛上。否则,如果人可以横渡琼州海峡,鸟也可以飞越,而这些长着四条腿的动物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来到海南岛的。
在这些出土的动物化石中,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古人类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探讨海南岛何时有人类居住的重要线索。我们知道,人类的进化的确与巨猿有很密切的关系,但还不能说人是由巨猿进化而来的。
巨猿是已经高等化的灵长类食肉动物,身高超过两米。自从1935年在我国发现首枚牙齿化石以来,[24]从1955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曾组织华南洞穴科学考察队来广西考察。1956年在广西大新县正隆乡那隆屯牛睡山黑洞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1957年至1963年在柳城县凤山乡社冲村附近的楞寨山硝岩洞进行考古发掘,后来又在1965年在武鸣县甘圩的步拉利山一溶洞中发现12颗巨猿牙齿。现在广西境内已经发现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75个巨猿个体,柳城巨猿属300万~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1968年和1970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也发现了250多颗巨猿牙齿。迄今在我国境内已发现巨猿化石地点共有六处(在国外只有两处),其中五处都发现在广西境内的大新、柳城、武鸣、巴马、田东一带(只有一处发现在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地层时代是上新世中期,其年代约在300万年前。因此,有人说“广西是巨猿的老家”。
对于巨猿的形态体貌特征,有人认为它是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有人说巨猿是西瓦古猿的后裔,与亚洲猩猩关系较近,属于猿类而远离人类进化的主干;有人认为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在从猿演化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喜欢生活在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丛林中。
2006年10月,迈克马斯特大学地质年代学家杰克·瑞克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个谜团中缺失的一环集中在巨猿生存的确切时间上。这种灵长目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时,也正是人类正在进行一个主要的进化转变的时期。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曾发现过一些巨猿化石。而这一地区当时也正是现代人种族的起源地之一。”[25]《科学》杂志表示,这具骨骼化石的年龄证明它是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的祖先,即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先,那它也与祖先存在密切的联系。[26]
对于巨猿的生存和灭绝时期,也是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巨猿生活在大约100万前的东南亚,到距今10万年的更新纪才灭绝。而到这个时候,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100万年了。
经过以上的综述,昌江县巨猿牙齿化石出土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的确为海南岛上何时开始有人类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至少证实巨猿在距今40万年以前的海南岛上还没有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