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是为序。
洪成是我的学生,这部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让我为他的书作个序。一般作序都有特定的格式,“是为序”一般放在最后提出。但我将最后要说的这句话放到了前面,用意有两种:一是我读完了正文后有些话要先说,二是将下面要说的话作为本书的序言。最急迫要说的话是,当我通篇读完这部书时才发现,不论是题目、研究的主要问题,还是思路和思考都与博士论文不同了。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表现在教育方面的是德宏傣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以“奘房”与“课堂”为经,傣族的教育历程为纬,解释了现代性不断“祛魅”的进程中,奘房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式微,由此而引发的傣族人民深层次的焦虑和困惑;而学校教育通过国家支持和立法,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唯一的合法途径。洪成的博士论文在完成了对傣族教育历程的考察后,将问题集中在了“当下”,即傣族学生的辍学问题,以及政府的“控辍保学”治理问题。从这方面看,该部书是他博士论文研究的延续,研究议题向着更加具体化、实践化和理论化方面展开和深入。
该书首先从一个核心问题入手,即“辍学”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线索很清晰:傣族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普遍的辍学现象?辍学的原因是什么?乡镇政府为什么会异常敏感于学校的辍学问题?学校的问题为什么会让乡镇政府三级联动进行治理?洪成对这些问题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当然是在实然方面,这也成为我好奇和发问的缘由。因为我想循着这一问题追问下去,根据作者实然的回答然后在应然上尝试进行对比和解释。洪成的亲身经历给了他丰富的知觉和经验,书中大量生动的“资料”也给了我抽象思考的空间和条件。借着写序的机会,似乎我也跟着洪成进入了他的“田野”,当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想象的田野,在我的眼中仿佛看到了一群群“辍学”的傣族少年,在乡镇政府、学校和家长的联动治理下,迫于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辍学学生一个个都悄悄地返回了学校。
我好奇的是,首先他们为什么要辍学?洪成的解释是他们并不是因为经济贫困而辍学,是因为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存在普遍的厌学情绪。“普九”前是普遍的小学辍学,“普九”后是普遍的中学辍学;“普九”前是非自愿性辍学,想上学却没有条件上学,“普九”后是自愿性辍学,有条件也不想读书。其次,他们为什么厌学,不想读书?洪成从傣族教育的历史考证了傣族人并非不愿意读书,只是愿意到自己的“奘房”接受教化传统,而不愿意到学校的“课堂”接受现代知识。因为课堂所教授的一切与傣族的生活无关,他们也无法憧憬外面的世界和遥远的未来。再次,这些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以后表现如何?洪成发现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辍学的路径,即从显性辍学变成了隐性辍学。而隐性辍学使他们不仅身在学校心在外,即常游离于学校与村落之间不说,还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反抗的”学校文化,诸如公开地拒绝学习、违反纪律、挑战权威。最后,为了维护教学秩序,乡镇政府的教育治理何以可能?洪成的研究指向了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的预设与合理性、合法性;二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与义务教育法的推行;三是基层政权围绕教育目标的竞争。
根据上述问题及洪成给出的回答,我的问题与假设也渐渐清晰起来。我的分析先从“他们为什么要辍学”这个问题开始,分析之前我先提出一个假设:在非经济贫困的原因下,一般学生发生辍学主要是源于学业失败。学业失败导致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校的生活成为一种煎熬,因此厌学情绪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样来看,傣族学生辍学应是源于厌学,而厌学又源于学业失败。学业失败应是辍学的主要原因。从洪成的调查情况来看,傣族学生对于学校中的学习有两种不同的学业失败取向,一种是主动接受学业失败者,这些学生在调查中占多数,即当地老师对这些学生所评价的“傣族学生不爱读书”,学业失败是他们辍学的最好的理由,这样他们可以回到“自由”的乡野生活中去;另一种是被动接受学业失败者,这些人占少数,他们的主观意愿是想好好学习,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实际的情况是,不管他们如何努力想学好,总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一是老师的注意力不在教学,而在“控辍保学”的琐碎的事务中;二是学生破坏课堂纪律常常会干扰老师的讲课,于是老师经常会停止讲课而管理学生;三是无论怎么努力学也考不到乡镇的重点高中,所以只有混到初中毕业再说。
以上的假设以及给出的理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些客观事实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学生的厌学和辍学呢?于是,我尽可能在洪成研究事实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二是教育与治理的关系。
对于第一对关系,我们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知道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关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从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矛盾性》中我们知道了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正在取代传统文明,让我们正在失去对传统的忠诚、时空开始分离、历史走向终结。同样,洪成所研究的德宏州傣族村寨并不是世外桃源,依然处在现代性的裹挟之中。于是年青的一代人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傣文了,傣族人受教化的场所“奘房”也成为老人们常去的地方,年轻人都去学校接受现代知识和文化的教育了。如果现代学校教育能为傣族人带来经济和生活上的富裕和实惠,人们当然是要重视教育了。可事实是,傣族人的经济和生活还是依靠着传统的方式维持着,没有困难到非要改变什么不可。所以当地人当然要重视傣文的学习和传授,以及对他们的生存和信仰有着积极教化功能的“奘房”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现代性强大的驱力下傣族文化仍会保留下去。正是傣族人主观上都愿意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辍学”也许是傣族人对现代性的一种抵制,也因此,基于现代性的“教育下乡”难就难在这里了。当然,我不认为傣族人拒绝现代文明,只是现代文明的传播不应以牺牲传统文明为代价,探索一条文明间的和谐之路比冲突的结果更加重要。
第二对关系是本书的关键所在,教育的功能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修身,例如在《学记》中就提到了“长善救失”之说,因此教育的本身就有“教化”之意,也可引申为对自然人的社会性塑造和改造。但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重在教授、引导和养成。再说治理,其本身就是一种政府的职能,反映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行政隶属和分层职能关系。如果将学校教育纳入政府的一种治理结构之中,这样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概因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治理”完成的,它是通过教学实现的。但就像本书中所谈到的,学生都辍学了,你还教谁学呀?让辍学者复学不用政府治理能行吗?此话有道理,但只谈其然,未谈其所以然。“所以然”是,为什么我们不深刻地检讨一下这样的学校教育是否有问题?把学校办成了乡公所、村委会不说,学生学的知识文化也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无关。还有当地人最担心的是,在学校待的时间越长,就越不会干农活也不想干农活了,也应了陶行知先生早年批判这种“新式教育”的结果是“让农民不种田,让工人不做工”这样的说法了。另外,傣族学生在被迫返校后的“反抗”行为和消极怠课行为,难道不也是对基层政权的这种“治理”的一种反弹吗?强制他们返校后,确实在行政任务上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保障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法的实施,但实际的教育后果为什么在治理之后就不再强调和追责了?对乡镇政府和治理者来说,“控辍保学”是第一步,那么,我们想看到第二步、第三步……洪成最后一章的结论和讨论很有启发,要走好第二步、第三步,那就好好读读吧!
钱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