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我在二三十年以前就开始对家庭教养问题产生了兴趣,直接诱因是对父母教养行为的观察。有些父母教训孩子是不分场合的,孩子有什么不对,当着外人的面也是要施加管教的,这就给我提供了观察的机会。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些年轻父母不负责的态度,好像孩子生下来就大功告成,照顾和管教孩子不是他们的事情。更加过分的是,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马上会认为是帮助照看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错,而他们可以坐视不管。另有些父母,不是不关心,而是实在不知道怎么教养孩子,高兴了就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了就又打又骂,孩子好像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工具。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禁不住摇头,心里难免对下一代的成长感到担忧。

那时候我还生活在美国,偶尔回国一次,回来后就免不了要东奔西跑,乘坐出租车是常事。有一次刚在出租车里坐下,就被司机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他上初中的儿子不爱学习,也不听话,只喜欢打电子游戏,同其他孩子一起胡混,他问我该怎么办。之所以问我,是因为我看起来像个有学问的人。我给他讲了一大番儿童发展的道理,但心里想,你这时候着急是不是有点晚了,孩子现在的状态说不定正是你之前管教不力的结果,这时候想弥补,恐怕没有多少办法了。当时我就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做个关于儿童教养的研究,帮助做父母的了解如何正确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在美国接触过很多关于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的研究,自己也做过一些。我曾经工作的单位是美国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所属团队专攻儿童教育和福利研究,接过很多政府的项目,包括全美最大的由国会直接拨款资助的儿童虐待调查。当时的美国是民主党执政,前第一夫人希拉里非常关注儿童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小就被父亲遗弃的前总统奥巴马也同样关注这个问题,但关心的重点是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美国政府委托,我们的研究团队做了很多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帮助相关机构确定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最佳教养和教育方式。工作之余有时也思考我在国内观察到的现象,觉得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里也存在,也需要研究。

2010年我回到澳门大学工作,终于可以把多年的夙愿付诸实施。到澳门大学后申请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关于父母教育和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研究。项目计划书提交以后需要外审,结果还算顺利,第二年就拿到了澳门大学研究及发展事务办公室的资助。既然是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项目,那就一定要讲科学、重质量,因此,我和团队花了很大的功夫设计这个项目,执行的时候也不敢有半点疏忽,项目从头到尾采用了很多国内外最先进和可靠的研究方法。第一个项目接近尾声时,我们又申请了另一个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和第一个项目相似,但研究的对象偏重于同座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该项目也得到了资助。本书内容就是这两个项目的研究结果。

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中收集的实证数据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统计数据,而是与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交谈。有一次,一位家长在访谈后拒绝离开,非要知道她的女儿都给我们讲了些什么。我们告诉她已向参加研究的学生做过许诺,保护他们的隐私,但那位妈妈仍然不愿意走。她说女儿近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行为上也出现各种问题,但女儿什么都不给她讲,她多次责问,仍得不到任何答案。她实在希望我们能够告诉她为什么。很多教师也有同样的疑惑。教师关心的不只是一两个学生,而是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的问题。有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教的学生普遍基础很差,却又不爱学习,上课时不专心,课后贪玩,一放学就失去了联系,不回家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他们觉得没有能力帮助这样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多介入一下,但又不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

我们不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不敢说擅长解决具体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提供一些青少年教养和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供家长、教师以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使用,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假若有机会阅读这本书,那个沮丧到绝望的母亲可能会领悟到以何种教养方式可以获得女儿的信任,使她愿意和自己分享内心的感受和生活经历;那些忧心忡忡的中学教师会懂得如何与学生父母合作,共同促进流动青少年对学习的喜爱和投入。如果本研究能提供此类帮助,也算是对社会做贡献了。

李德

于澳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