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经久不息。但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总会保留它所属时代的印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不但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家庭运作机制(family process)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数量更少、父母教养方式更多元等)。这些变化让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经历了由传统家庭教育向现代家庭教育转型的一个过程,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养方式难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相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西方现代家庭教养方式涌入中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接受。可是,基于文化背景滋生的不同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可以被中国父母所借鉴?借鉴的成效如何?这些变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当前国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纵观我国学术界,关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也不够全面和系统,尚未能深入地理解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内外在成长的作用及影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补充和完善。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步,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舒适的生活,从农村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47亿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流动人口仍将高达2亿人以上(魏佳羽、汪欢、陈梓曦、王会,2014)。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流动儿童数量达3581万人,且城镇儿童中有四分之一是流动儿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诚然,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城市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预防和控制流动青少年的偏差及犯罪行为。有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家庭成员众多的流动家庭里成长的青少年(Xu,2013;吴鹏森、邓俊,2011)。
尽管影响青少年内在心理健康和外在行为发展的因素众多,但犯罪学家们普遍认为:家庭运作机制以及相关的青少年个体内在发展才是最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与偏差行为的作用机制。但因为缺乏实证研究,人们对中国家庭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如父母教养行为、父母婚姻冲突等)与青少年的个体内在发展(如心理健康、自控力等)和外在行为发展(如偏差、犯罪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本研究将通过对中国普通青少年家庭和流动青少年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弥补我国学术界在此类问题研究上的缺陷。这对探讨预防中国青少年的偏差或犯罪行为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同时,本研究将进一步确认哪些家庭和个人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外在行为表现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这对改进父母的教养行为、预防青少年出现内在心理问题和外在行为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较之以往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的是混合研究方法,这是我国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个体内外在发展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和进步。我国过去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个体成长发展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单一的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基础之上。诚然,定性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却局限在研究背景之下。相反,定量研究通过采用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够很好地保障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但是它无法深入捕捉到研究对象的细节特点。因此,当前研究方法的最优选择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让定性与定量研究形成优势互补,这极大地保障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具体到本研究而言,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结论既能反映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发展关系的普遍特征,也能有效地展示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