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以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资料相互印证考述柔玄镇的地望
柔玄镇史料缺乏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柔玄镇地处北边,北魏迁都洛阳后其战略地位急遽下降,尤其是六镇起义后,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后世修史的资料便难以收集。
(2)记载南北朝史实的《北史》《南史》《北齐书》《周书》等正史中无志,《魏书》虽然有志但显疏略,《地形志》中又缺乏有关柔玄镇的任何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南史》根本没有提及柔玄镇,而其他正史对柔玄镇的记载,都散于本纪和列传中,描述简略,难以佐证。
(3)唐代的重要志书中,《元和郡县图志》只记载了六镇的位序,并未涉及柔玄镇的地望;《通典》中有关柔玄镇的记载及地望的考证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4)五代以后,北魏柔玄镇之地相继陷于辽、金、元,这一时期的志书均未提及该地(《大清一统志》“古迹”条下载柔玄镇城在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东南)。
近年来,诸如毛明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等集北魏镇将或有关人物墓志大全的碑校专著,也难以从中探寻到柔玄镇地望的任何线索。
现存历史典籍中关于柔玄镇地望的记载,只有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最为详尽,尤其是《魏书·郦道元传》中有关于柔玄镇的一段描述:“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16]这段史料是说,北魏末年,随着北边诸镇的扩大及地理位置的重要,肃宗(即魏孝明帝元诩)准备将柔玄等镇合并为州,任命郦道元为参加诸镇调整计划的大使。[17]这项工作后来因“六镇起义”半途而废,但肩负着国家使命并立志注《水经》的郦道元到过距平城最近的柔玄镇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在《水经注》中对柔玄镇的描述应是真实可靠的,因而是笔者考证柔玄镇地望最为可据的文献资料。
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灅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于延水出县北塞外,即修水也……”[18]
《水经注》为我们提供了“于延水”“塞”“长川城”“梁渠山”等与柔玄镇地望息息相关的几个地理标志,因而欲考察其地望则必需先确定这些地理标志的具体位置。
“于延水”为灅水(今桑干河)的支流,《水经注》记载其发源于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因而首先得确定“于延水”源头的位置。《大同府志》载“于延水即今东洋河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标注今东洋河的源头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北部,东南流至河北怀安县境与南支流银子河汇合,现称为后河或后沙河。[19]
《水经注》说于延水出自塞外,关于“塞”的概念古代是不断变化的,早期是指边界险要形势之地,汉代的塞则多以长城而言,北魏因袭汉代之用法。
《魏书·太宗纪》载:(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20]这里的“塞”,指的是北魏泰常八年(423)第一次修筑的长城。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21]这里的“塞”指的是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第二次修筑的长城,艾冲先生称其为“魏南长城”。[22]
太和八年(484)中书令高闾又上表奏请:“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23]孝文帝虽曾“优诏答之”,却未明确记载是否兴筑。而《水经注·鲍丘水》记载:“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24]此段史料说明太和年间确曾第三次兴筑长城。
《水经注》记载的于延水出塞外之“塞”,李逸友先生万里跋涉实地考察后认为是泰常八年“北魏王朝第一次修筑的长城,是将赤城至五原间的秦汉长城加以修葺而成。其东起自河北省赤城县独石口北的大山上,西行经崇礼与沽源之间的山岭,再经张北县南、尚义县南、怀安县西北角而入内蒙古”。[25]
高鸿宾先生持相似观点,他根据实地勘察结果,认为“今张家口市张北县与万全县交界的坝头沿线,确有古长城遗迹存在,它东起张北黄花坪、狼窝沟一带,向西经东营盘、台路沟,到大河乡南缘入尚义县甲石河乡鱼儿山,折西南行,经万全、尚义、怀安交界转而向西,从怀安桃沟出境向北,入内蒙古兴和县,全长约100公里。这段长城在历史上曾先后为秦、汉、北魏及明代修缮利用,其中明代遗迹最为明显,但早期长城遗迹还随处可寻,曾采集到战国时期的夹砂红、灰陶片及釜足等”。[26]《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集》也记载:“经调查和核对有关地方志后,发现此段长城(北魏泰常八年所修)大部被明长城复缮利用了。”[27]
根据以上史料及实地考察分析,《水经注》中“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的“塞”当指北魏泰常八年(423)在秦汉长城基础上修缮利用,后经明代复缮叠压的今蜿蜒于河北尚义县南境与万全、怀安交界处而入内蒙古兴和县的长城。
而确定长川城南小山的地望,对于考证柔玄镇故址的确切地点更为重要。内蒙古兴和县的常谦先生热心乡土史地,他多次到土城滩实地考察,认为长川城南小山,即土城滩元山子。他说:“古代的土城滩,有季节性内陆湖(汗海子),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经研究分析,古于延水是从这一内陆湖溢出的溢水河,于延水的称谓可能与之有关。不知什么时候,河槽冲深,内陆湖水随之而去,形成了原来的土城子沼泽地带。……土城滩又称元山子滩,元山子位于滩的中南部,离土城子故城5里。元山子平地而起、特别明显。而郦道元随同魏孝文帝北巡时在《水经注》中所描述的长川城南小山,即土城滩元山子。古于延水发源处则为元山子。……从考查结果看,既然于延水的发源地是元山子滩(南小山),那么,内蒙古乌盟兴和县土城子遗址则是北魏长川城确定无疑了。土城村南5里的元山子就是郦道元所指的:‘长川城南小山。’”[28]
长川城遗址位于今兴和县西北15公里处的土城子村,东距集兴公路2公里,东南距大青山8公里,东北距团结乡政府2.5公里,西北距大五号行政村1公里,西8公里之外是台基庙村。
常谦先生通过进一步考证,认为《水经注》中的“梁渠山”即今日南北向耸立于河北尚义县与内蒙古兴和县交界处但大部分在尚义的大青山。他说:“经考查发现了多处古人采水晶、脉金、蓝宝石、矿洞遗迹,并发现北魏早期摩崖石碑。碑文所指(大青山)即当时七宝山,并指出七宝洞的位置,这和《山海经》描写的是一致的,没树少草,有金矿,有宝石。同时又发现了卜沟鲜卑墓群。这充分证实了今大青山即战国梁渠山、修水发源地;北魏长川城拓跋鲜卑族墓地就建在本县大青山下。”[29]
大青山属阴山支脉大马群山,东汉时称弹汗山,北魏时呼东木根山。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鲜卑民族纵横捭阖的广阔历史舞台。东汉桓帝时,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统一了各部,“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即于延水)上,去高柳(今山西阳高西北)北三百余里,……”[30]开创了中古北方鲜卑世纪。这里也曾是鲜卑拓拔部走出高山深谷,历经“九难八阻”而步入文明国家征途中的“龙兴之地”。史载“惠皇帝讳贺傉立,桓帝之中子也。……四年(325),帝始临朝。以诸部人情未悉款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即是明证。[31]
通过以上对文献的分析并结合历史的变迁,可以大体上确定柔玄镇所在的地理范围,即在北魏泰常八年(423)所筑的位于今河北省尚义县南境与万全县、怀安县交界处而入内蒙古兴和县的长城之北,其故址地处今兴和县团结乡土城子村的北魏长川城的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