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戏曲到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邸报

王象晋正在哈哈大笑之际,徐云看见有人走了过来。

“老爷,朝廷的邸报来了?”

“有什么特殊的消息吗?”

“老爷,邸报上说,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黄道周大人,因指斥兵部尚书杨嗣昌等私下与建奴议和,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好,我知道了,你去吧!”

此人将邸报放在王象晋的面前,立刻就离开了。

“徐公子,你是从京城来的,你说一说,此事是否妥当?”

王象晋的话让徐云一愣。

“王大人,这是朝廷的军机大事,我怎么能私下里评论?”

“徐公子,虽然是军机大事,但涉及到朝廷的安危,你不妨说一说,这是咱们私下交谈,不碍事的?”

“王大人,那你先让我让说哪方面?”

“你对议和之事如何看法?”

王象晋喝了一口茶。

“议和?王大人,依我个人的浅见,此事就像是水中月、镜中花?”

“哦,为什么?”

徐云的话令王象晋眼前一亮。

“这些年来,大明与建奴的征战,大大小小可以说无数次了,无论是关外到关内,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九年,一次比一次危险。”

“徐公子,你说的确实是实情?”

“如果说,建奴有议和的想法,就不会一次次的攻打大明,这是其一,其二,王大人,从古至今,那一次议和是在敌强我弱时成功的?”

徐云说到这里,看着王象晋的脸色。

“徐公子,如今大明是内忧外患,不议和大明怎么办?”

“王大人,我是说议和不可能真成功,就算假如签订了和约,你觉得,这样的和约有多大的可信度?”

“徐公子,看起来你是主战了?”

“王大人,主战确实是我的想法,不过,我的想法并不是去关外攻打建奴?”

“哦,徐公子,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主战,为什么不去关外攻打建奴?”

“王大人,这些年,大明在关外对建奴用兵,那一次不是大败,当然了,其中的原因太多了,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总不能视若无睹吧?”

王象晋想不明白,徐云为什么会这样说。

“王大人,攘外必先安内,大明境内的乱匪,到处烧杀劫掠,如果不能平定了他们,你想一想,腹背受敌可能解决掉建奴吗?”

“徐公子,就算是我们不去关外攻打建奴,要是他们来了怎么办?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九年,他们可是来了四次?”

“王大人,你说的好,劳师远征,我们需要考虑粮草、军械等问题,如果他们来到了关内,我觉得,要是计划周详,也韦必不能大胜一次?”

“徐公子,是吗?快说一说你的想法?”

王象晋激动的站了起来。

“王大人,如果他们来到关内,天时、地利、人和这3条,我们有地利、有人和,天时对双方都一样,只要用兵得当,胜算还是有的。”

“徐公子,守城倒是胜算的可能性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守城啊,城外面的老百姓怎么办?”

“王大人,野战对决我们不占优势,如果夜袭的话,我认为,似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要是能歼灭建奴的大部分,让其伤筋动骨,如此一来,或许能给大明赢得数年的喘息之际。”

“徐公子,我好像明白了,这就是你的攘外必先安内,不过,安内又该如何实行呐?”

“王大人,这个问题不是你问我,答案就在你这里?”

“在我这里?徐公子,你的意思我不明白?”

“王大人,六月柿你知道吧?”

“那当然了?我怎么会不知道六月柿,这与安内有什么关系?”

“王大人,民以食为天,大明内部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你想过没有,一株六月柿能产多少斤,一亩能产多少斤,一个村、一个县,要是种植的多了,是不是也算是有吃的了?”

“徐公子,我之前可不知道,这六月柿还能够吃,对了,我忘记问你,味道怎么样?”

“王大人,非常好吃,简直是美味至极!”

“唉,老夫一生对蔬菜、粮食等耗费了大量心血,竟然不敢尝试一次六月柿,《群芳谱》看起来是白写了?”

王象晋一脸的失意。

“王大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已经比大多数人,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要是再接着试验,说不定会有巨大的发现?”

“徐公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了,我年逾古稀,辞官回乡后重新考虑写《群芳谱》,你说的对,民以食为天!”

“王大人,你的老家是什么地方的?”

“徐公子,我是山东新城人,怎么了?”

“没有什么,王大人,刚刚咱们说到建奴入关的问题,你家在山东,一定要多加小心才是?”

“徐公子,依你之见,建奴还有入关烧杀劫掠的可能?”

“王大人,我只是提醒你一下,建奴入关的问题,我不过百分百说有,但是,根据前几次的经验,可能性比较大。”

“徐公子,那你说一说,建奴什么时候会入关?”

“天气冷的时候,是建奴出兵的最好时机,天气炎热对他们不利,秋收之后,田地庄稼没有了,利于骑兵的行动。”

“徐公子,老夫在写《群芳谱》之前,不仅试种成了六月柿,还有一种东西叫番薯,经过几年反复观察实践,我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

“王大人,你还会种植番薯,在哪里?这个菜圃里有吗?”

“徐公子,看起来你听说过番薯?”

“是啊!数年之前,我在京城听别人说,徐光启大人写了个《甘薯疏》,好像是专门说这个东西的?”

“徐大人与老夫都对番薯情有独钟,老夫将种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种、育苗、繁殖、储藏等事项,在《群芳谱》都做了详尽的记载。”

“走,我带你去看看,徐公子,距收获的日子还太远了,要不然,我一定请你品尝、品尝?”

王象晋的菜圃有一亩多地,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的徐云认识,有的徐云叫不上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