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积极养育:保障孩子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害行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孩子心理健康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协同联动作用,提升孩子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国家关心、人民关切、社会关注的大事。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在遇到各种困难、挑战和负性事件时,容易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概念、升学等方面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6~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但很多家长、老师和孩子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了解和不予重视,当孩子表现出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信号时,他们不能及时识别和早期干预。有些家长和孩子甚至对心理健康问题存有偏见,害怕孩子被贴上心理不正常的标签,影响未来升学和就业,因此拒绝向专业心理人员求助或不配合咨询和治疗。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正视并加以解决。
筑牢孩子心理健康的“免疫墙”,提升孩子心理健康素养,需要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以“五育并举”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做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
家庭教育在提升孩子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掘孩子心理潜能,激发孩子成长积极力量,有助于孩子找到自身的价值,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在意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分数,看重如何让孩子考上一所好高中、好大学,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品格、价值观、成长、做人、做事的综合培养。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的确很重要,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和高效学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责任。
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能够反映出这个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也能够说明这个孩子具有勤奋的个性。然而,这种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和分数的家庭教育,或者说把孩子考试和升学作为唯一目的的家庭教育,却是一种狭隘和片面的家庭教育,从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要求来看,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
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的责任。虽然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孩子的吃穿玩不用愁,但孩子的快乐感、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有的甚至出现了下降和滑坡,还有的出现了被心理学者称为“空心病”的情况。这里所说的“空心病”是一种比喻,是指一些青少年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缺失,比较焦虑和迷茫,没有生活方向,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具有“空心病”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意志力,不敢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学业方面缺乏成功的经验和愉快的体验。
无数的家庭教育事实表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孩子各种心理问题和学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父母采用暴力型、放任型、溺爱型或过度干涉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情绪、行为、人格、精神、社会交往问题等。例如,一个经常对孩子苛求、指责、打骂、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替代、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的父母,其培养出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懦弱、暴力或奴性十足、不善良、不懂是非、懒惰、喜欢埋怨、脾气暴躁、过于敏感多疑、孤僻、自私自利等性格问题,没有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但一些父母很少去认真思考问题的核心症结在哪里,很少从父母自身的角度深刻反思自己所采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
积极养育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前沿教育理念,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培育和影响。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和优势,是一门关于幸福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长处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组织环境的科学,其目标是提升个体的生活品质、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其宗旨是关注人性中的那些积极特质、长处与潜能以及让人们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是孩子人生幸福的源泉,“积极”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快乐,“积极”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积极”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积极”让孩子生活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通过积极养育,让孩子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读书的快乐、交友的快乐、运动的快乐、助人的快乐、成才的快乐。
2014年12月,由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塞利格曼教授倡议,来自各大洲包括中国在内的积极心理学工作者,成立了“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决定把积极教育作为全球教育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宗旨,是致力于对儿童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提升其学业能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教育,并实现上述教育之间的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2016年7月,召开首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大会”,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围绕积极教育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以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在全世界推动一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
2019年6月,第一届全国积极教育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大会以“积极教育,心智发展”为主题,针对中国积极教育的应用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推动中国积极教育理念的实践进程,促进积极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积极教育的普及与传播。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积极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把积极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高度重视积极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例如,对孩子实施抗逆力训练、将幸福课程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上课前学生进行10分钟的正念放松练习、感恩教育等项目。国际上一些国家推行的积极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积极教育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预防和减少抑郁、焦虑、网络成瘾、自伤害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孩子的缺课率和退学率,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意义感。
当前,积极养育正呈现强大的力量和蓬勃发展的态势,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也被更多的父母认同、接受和使用。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助力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传播和宣传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培养孩子具有更多的优势、力量、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孩子在人生成长中过一种有意义的幸福生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当前,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父母消极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状态,是父母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所持有的功利主义观念和态度,是父母把考试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全部的狭隘做法,是父母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素养,是父母自身的消极情绪、消极认知、消极思维和消极语言。具体表现为父母存在过度焦虑、压力过大、功利心重、输不起,以及过度关注孩子的缺点、找孩子的毛病、夸大孩子的问题等消极心态和消极行为。
家庭教育不应该仅仅看孩子的问题,而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积极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业能力,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加注重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
学习、应用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能够更好地赋能家庭和父母,能够指导父母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能够提升孩子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积极养育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在形式和方法上要积极,在内容和效果上更要积极。尤其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父母要在传统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幸福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利他亲社会教育。
面对孩子及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父母采用积极的养育策略,秉持积极的教育心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采用积极的教育语言,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做出积极的解释,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积极的品质,促进积极的成长,取得积极的效果,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业成功、快乐幸福的人。
积极养育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心理成长技能、学业成长技能和幸福成长技能。目前,我国的江阴中学、广东增城高级中学、清华附小以及江浙地区近千所中小学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积极养育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研究者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发现,积极养育实验组的孩子幸福感显著提升,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业成绩和自我积极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自我接纳度、积极主动感、目标意义感、勇气和毅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个人成长能力方面,积极养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量实践表明,积极养育能培养出宽容、乐观、感恩、善良、快乐、幸福、内心充满正能量的孩子,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积极养育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和学习活动中,可以有效渗透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课堂、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之中。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线下的培训、讲座、沙龙、研讨、读书会以及线上的微课、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课程,学习、理解和掌握积极养育的理论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实施积极养育,通过对孩子及周围人、事、物所持有的积极心态、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积极感受、积极体验、积极观点、积极语言、积极解释、积极反应、积极思维和积极应对,对孩子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