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演变(1931—194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际秩序下的中国东北

中国东北地区,今指由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构成的广大区域,因历史沿革及外力入侵,无论辖区还是区划,近代以来变动较大。

一 地理区域变迁及封禁状态的松动

清初东北疆域,东至日本海,南濒黄海、渤海,西接蒙古高原,北至外兴安岭,疆域面积广阔。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鸭绿江、辽河等水系流淌而过,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耸置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为代表的肥沃土壤带,适宜垦殖,便于开发。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林业资源、牧业资源及开发潜力巨大的农业资源。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曾孕育了诸多民族政权,无一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及至16世纪末,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崛起于此,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奠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在这一过程中,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各民族很大一部分迅速与女真族人融合。皇太极废女真族名,改称“满洲”。从此,这一族名又成为中国东北的代名词,出现在中外历史典籍之中。

16世纪晚期,沙俄开始东扩,17世纪中叶东侵加剧,此时正值明亡清兴之际。在此紧要关头,以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等为首的哥萨克武装在沙俄政府支持下,先后侵入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面对沙俄的侵扰,东北军民积极配合,有力地打击了入侵者。此后,双方于1689年议定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边界走向以外兴安岭为界,扼制了沙俄的侵略势头,从而为东北地区赢得了一二百年的和平稳定。然而,边疆稳定也助长了清代统治的保守性,使之在东北长期施行封禁政策,这不仅延误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也为日后的外敌入侵和边疆危机埋下了隐患。

及至近代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沙俄乘机迫使清政府订立《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两国国界推至黑龙江流域。国势日益衰败,列强加紧入侵,清政府内外交困,已无暇顾及东北。至咸丰末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北部分地区,招民垦种。[2]从此,中国东北地区不得不进入列强争夺的竞技场中。

二 营口开港与各国贸易迫来

作为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王朝自建立始,便采取了“封禁”政策,限制对东北地区的开发。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地处东北的牛庄口岸开放,这标志着东北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列强最先把口岸设在牛庄,后来发现营口更加适合作为港口,于是便强行在营口进行贸易。列强选择营口作为港口的主要原因是营口港深水阔,适宜停留较大的船只,交通更为便利,同时营口的商业较牛庄更为发达。

营口开埠之初,英国的势力最为突出。英国在营口设立了多家银行机构,主要有老沙逊洋行、瑞林洋行和远东洋行。1862年,英国人法米尔在营口西北河岸设公司经营航运和保险代理业,1867年,英国人在营口设牛庄豆饼厂,1890年英国太古银行在营口设立分公司也经营航运和保险代理业,1896年英国人在营口设立太古元机制油坊。[3]丹麦商业资本渗入东北时间稍晚,1884年丹麦的苏尔兹洋行(Schultze & Co.)在营口设立了一个榨油厂,把蓖麻子榨成麻油,当时市场上麻油需求量大,但由于其他原因,麻油厂没能进一步发展。[4]在入侵中国东北的各国力量中,基于地理上的临近,俄、日两国不能忽视。俄国在1896年设立华俄道胜银行,并获得了修建中东铁路的权利,俄国的经济势力进入东北铁路。日本的经济势力范围主要在营口地区,如1892年进入营口开展贸易活动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银行机构有1899年的横滨正金银行营口分行,“1903年,营口日商主要有经营豆类和豆饼商9家、杂谷商4家、杂货商12家、钟表及贵金属商2家、酒商2家、洋服商2家、药材输出商1家,合计32家”。[5]

美国对华贸易可追溯到1784年。美国商人通过“中国皇后号”与中国展开贸易,只是当时贸易量很小,商品种类也很少。由于中国南方沿岸的市场已经被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占领,而俄国紧靠中国东北,贸易仅限于在边境城市进行,日俄的经济实力又不如美国强大,所以美国选择在东北进行贸易,进而从东北扩展到其他地区。加之19世纪末期,美国在欧洲贸易的发展并不顺畅,欧洲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和设置关卡,限制进口美国的商品如棉纺织品、机器部件等,美国资本家看到东亚的中国、日本拥有巨大的市场,而东北还是一个刚刚开放的地区,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因此,美国商人把东北作为他们销售商品的市场,积极开展同中国东北的贸易。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各国的贸易争夺战渐次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