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兔子麻痹自大,乌龟坚持不懈,大家普遍宁愿做乌龟也不做兔子。但是,反思现代社会很多人的生活现状,被经济利益牵制后不断追求速度和效率,又何尝不是在扮演追求时间和速度的兔子的角色?经不住诱惑一味向外界索取资源,来不及驻足又要匆匆赶路,来不及思索又要仓皇行动,来不及适应又要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正因如此,有人开始感慨“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我们需要借助空间这一缓冲域,在此放慢脚步,喘口气,让灵魂与行为同步,适应时代节奏。
但是“空间”并非意味着慢和放松,而是意味着紧迫和焦虑。现实生活中“空间压缩”随处可见,人流和物流在狭窄的通道穿行,密密麻麻的高楼不断向空中延伸……这一系列空间压缩导致环境压力增大,人们的生存受到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创造的虚拟空间甚至可以无限延伸人类的思维空间,扩大人类认知,提高工作效率,人们的生存思路转向开发抽象空间和内在精神空间等无形资本领域,以实现低成本高产出。再回头看看人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因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并且大量信息混乱堆积,凌乱不堪,却无暇顾及,或无法顾及。这给个体造成极大压力,紧张和焦虑成为生活常态反应。
无论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面对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干预工作者经常需要探寻他们内心世界发生何种变化,治疗师又该如何进入其内心世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在临床心理学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内在空间,笔者也是带着这份疑惑和好奇着手探索的。当把日常谈论较多“心灵空间”作为关键词检索资料时,发现对这一词很多资料只是泛泛而谈。当查阅“心理空间”相关资料时,发现福克尼尔(G.Fauconnier)语言学相关文献,以及哲学领域的想象空间、现象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系列相关理论。笔者之所以确定核心概念为“心理空间”有一个意图是突出空间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空间,百人百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突出自我特性,才能更加接近生活现实,以第一人称视角诠释内在世界,而自我是心理学重要概念,尤其是临床心理干预的核心,所以本书尝试围绕“心理空间”,将哲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和意义,其中尤其强调心理空间的关系性特点——无论是我与我、我与人际,还是我与自然,尝试厘清这些关系,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建构一定秩序,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目的
当确定核心概念为“心理空间”后发现,福克尼尔所言的“心理空间”其实是“概念空间”,因为他将多种概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分层,并进一步分析各层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与笔者用意不同。心理空间研究第一个目的是定义心理空间内涵,论证其存在性并诠释其结构特点。心理空间从心理内容角度与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概念空间相似,从功能结构来说又与想象空间、现象空间和心理场相近,这里意欲突出关系性,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实性,突出其服务于内外互动的功能性特征。心理空间研究第二个目的是增强心理空间秩序性。借助认知语境理论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不同语境维度,尝试厘清当个体进行认知加工时,各维度的心理运行机制是如何围绕不同语境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和有序加工并与外界实现和谐互动的。心理空间研究第三个目的是探讨其在实践领域,尤其是在临床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本书意图探寻心理空间本质,倡导人们接纳多元化心理现状,为认识自我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将心理空间作为咨询师和患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建构临时第三者心理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心理治疗领域。
(三)学术价值
1.提出心理空间的语境模型理念
前人大量的研究集中关注物理空间,而目前从空间认知化转向认知空间化的研究已初现端倪,少数研究者尝试提出认知和心理的空间化思想。语言学家福克尼尔立足于语言学,详述心理空间中概念与概念的空间关系;拓扑心理学家勒温立足于心理学,通过心理生活空间诠释人类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这些研究缺乏对认知、语境和心理之间动态关系的阐述,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而且第三人称视角的研究范式无形中构筑了一道屏障,与常识心理空间现状脱节。笔者尝试立足于认知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学科交叉的视角,结合认知语境论、现象学和建构主义思想,从动态拓扑心理视角构建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理论体系,分析认知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原因,解释常识心理学理念中心理空间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现状,从而补充认知哲学领域中心理空间研究的不足。
2.对认知哲学领域中4E+S理论的整合
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的延展认知、嵌入认知、生成认知、具身认知和情境认知(4E+S)理论已将认知研究延伸至身体、心理、行为和环境研究之中。五种相关理论有各自的拥趸者、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当前既各自独立也彼此交混,这种状态反映了当代认知科学研究重心的变迁。这五种理论像五朵鲜花顿时开放,认知领域界异常芬芳。如何整合?对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挑战。正是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一种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整合目前认知哲学领域4E+S研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人们的真实生活多元化并存,兼容性和容错性极强,这是一种整合的功能性认知模式,认知研究的方法也是再现“事物的整体”思维过程。建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心理空间研究,正是顺应这一语境要求,提出一个整合性思路。
3.尝试整合“物理域”、“生理域”与“心理域”三域关系
无论哲学还是心理学都在尝试解决物理域、心理域和生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部分研究者借助心理表征解释表征对象是什么、如何表征,在解答这系列疑惑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由具体和抽象等组成的多元化信息是无法一一穷尽的,尽管已借助丰富的语言符号,还是无法言明,总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三者关系已经不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理论下客观主义所认为的一对一镜像映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相互协作。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提出具身认知概念,认为身体是衔接三者关系的纽带,躯体和大脑将物理域和生理域连接,具身宽或窄的空间体验又将生理域和心理域融合,因此,可以弥合表征理论的裂隙,但是融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主体何在?这些疑惑还是未得到解答。本研究所述心理空间,不仅同时具有物理、生理和心理三种成分,而且其在运行中随时组织和协调三者关系,加之认知语境也贯穿在三者之间,在自我的作用下随时呈现语境叠加和语境同一。这些元素携带物理、心理和生理三种成分,以拓扑动态结构形式不断建构、解构再建构,推动着心理空间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发展,新的心理空间不断生成。
(四)应用价值
1.人们的生活、思维与空间息息相关
当今世界,从政治经济环境到日常生活,从区域到全球,从实用技术到话语表达,从客观环境到主观世界,从外界感官感知到内心体验,从身体到思维,从思维的意识到思维的无意识等所面对的诸多难题及危机,都与空间这一因素密切相关。空间危机会以地震海啸灾难、边境武装冲突、道路拥堵以及外空间竞争日趋激烈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危机不应该理解为只是局部危机,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空间哲学或者空间理论试图探讨应对现实危机的策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空间作为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各种状况,这时空间不仅体现一种属性、一种关系,而且代表一种感觉、一种思维和一种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新空间论的呼声。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从一个新视角来审视和反思空间隐喻研究,对于认知哲学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人们的生活被意识垄断,看书是在思维,对话是在思维,讨论是在思维。人们惯于用有限经验去推断客观事实,惯于用自身经验推测他人的心理现状,忽视个体化特点,忽视具身认知的价值,常常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和冲突,陷于多种思维困境之中。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与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交谈时,经常感觉到对方内在思维之偏执、心理内容之贫乏、心理边界之混乱,这些状况经常让来访者难以自我调适。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目前有一些认知治疗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由于受学科领域的影响,只局限于心理层面的干预,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避而不谈,如果交流这些内容,将被称为越心理学之界,可是恰恰许多心理困惑的根源正在于此。因此,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发现思维盲区,调整思维模式,还可以有助于观念澄清、价值定位、人生观调整,成为一件急迫的事情,成为心理治疗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任务。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尝试提供一种与认知哲学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从心理健康的理念出发让心理障碍患者能更好地理解身体的感受和体验,借助心理空间全面认识自己,清晰认识内心世界复杂关系特点,进一步接纳自己的心理现状,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动态
1.福克尼尔的心理空间
语言学家福克尼尔于1985年最早提出“心理空间”这一专业术语,[1]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人们在执行思维和交流任务时大脑是如何对语言进行加工的。因此,他将心理空间概念界定为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概念集合(概念群)或信息聚焦点。但是这些概念群并非凌乱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模式存储,如类比、类聚和递归等,他依据心理空间中这些概念的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输入类、合成类和类属类等空间,输入类空间是最基本的空间,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时间、空间、域、假设等空间类型,也可以分为时态、语态等,这些最基本的输入类空间存在最基本的语言映射关系,如时空关系、因果关系等,它们也是心理空间的核心关系。如果这些核心关系有共同的抽象概念就会形成类属空间,类属空间的共性结构组成合成空间,当然,合成空间也包括整合和拓宽后形成新的结构。所以概念从基本空间转为类属空间,最后合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结构空间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完善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这三个过程可以随时调整,相互补充。福克尼尔结合现实人际沟通中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总结出语言认知处理过程所遵循的六项原则:将各成分整合为一个意义单位的整体优化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各成分之间有拓扑性质,所以有保持拓扑不变化的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 principle);各关系空间存在相互映射关系的网络联系原则(web principle);使用者可以通过心理空间中特定知识的概念结构进行意义推断的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 principle);所有空间必须遵守一定目的和功能的充足理由原则(good reason principle);可以借助转喻等方法结合心理空间一起产生意义的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 tightening principle)。国内语言学家运用心理空间研究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可能世界的语义、会话中的歧义、翻译现象、语用预设、反讽意义等。刘宇红运用心理空间理论解释了语用解歧和可能世界[2],张辉等把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3]。心理空间理论为语言学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为语词、语篇和语境研究创造了条件。
2.心理模型相关研究
传统理论认为人们与外界互动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是大脑存储和加工的结果,但是大脑是黑洞,如何存储加工?哲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回答迥异,克瑞克(K.Craik)提出心理模型理论,[4]假设大脑是一个不断建构模型的系统,可以将各种经验、语言对话和非语言思维等信息建构成知识(small scale models),即心理模型或称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当心理模型建构后,可以作为经验模型,进而对视觉经验等信息进行加工和预测,所以它是言语和非言语加工的心理基础。詹姆斯-兰格(Johnson-Laird)也提到心理模型理论,[5]认为该模型与外界相似,因此对外界事物或各种关系进行推理时,心理模型扮演核心角色。霍兰德(J.Holland)认为心理模型是历时和共时规则的集合,[6]也是层级和范畴集合。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借助心理模型可以对复杂现象进行简单化解释,从而可以认识外界世界。但是一对一映射的心理模型理论能否全面解释或认识外界世界,而且经验或信息的复杂程度不同,大脑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信息的呢?相关研究者只能用低层次的心理模型解释较高层次的心理模型。那么较高层次心理模型是怎样建构的?心理模型理论无法清晰解答。
国内学者徐盛桓借助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7]尝试为语言理解过程所涉及的复杂的语用推理提供解释框架。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机制与他多年来探索的“常规关系”相似,他认为首先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形式和功能,也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特点,再就是与事物相互作用时,会与周围事物共同建立条件、空间、时间、因果等规约性关系,这就是常规关系,可以借助该关系推断其他事物之间深层的隐意关系,实现高层次推理。由于显性表述通常有不完备性,要对语言全面理解,就必须通过其隐意加以补足或阐释,常规关系是补足和阐释的有效途径。所以语言的隐意不仅是修辞,而且在表达中具有本体地位。由此可见,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就是常规关系语用推理机制和心理模型相结合产物,尤其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此关系中不仅有内容层次性,也有形式相异的范畴特性,其中涉及的错综复杂关系给了本研究启示。
3.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或生活空间
人们与外界互动时,个体内在并不只是一些事物或关系等心理内容参与加工,而是存在一种整体的情景,以此为基础理解外界。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勒温(K.Lewin)提出心理生活空间概念,[8]假设个体内心存在心理环境,由人和环境共同组成心理事实,个体以心理环境为基础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他进一步借用拓扑学和向量学诠释心理环境的结构特性,进而表明其动态性特点。他所描述的心理生活空间存在区域,个体心理活动是在不同区域发生。因有区域则就有边界,由此区域限制活动的范围,也保护该范畴内的活动不受影响。有的心理活动在区域内加工,有的心理活动跨区域进行,所以区域之间的关系并非静态,各种心理活动经常跨越边界,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区域,这时就会产生位移。主体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即心理生活中经常产生不同位移。因心理生活空间是在区域、位移等概念影响下的空间,所以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空间,而非人们理解的物理空间,也正是因为区域和位移,心理生活空间可以阐释心理事实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关系。勒温借用拓扑学语言对心理事实的空间属性描述不仅解释了静态的心理表征现状,而且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心理活动的目的性、动力性蓝图,对当今认知哲学理论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借用行为环境的概念说明心理活动状态,认为人们的行为不是由物理环境决定,而是由个体当时所意识到的心理环境决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被个体意识却产生影响的无意识事实,行为环境无法解释这一点。[9]勒温所说的心理环境并不限于意识环境,还包括无意识产生作用的事实。所以心理环境比行为环境内涵更广。同时,勒温以动力性为基础,将知觉和身体等因素包容在内,又将客观环境、意识中的环境和心理环境区分开,避免了意识局限性所造成的困扰。但是他关注焦点只是行为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非事物本身,也不是空间本体论意义,有一定局限性。
4.巴尔斯意识剧院——心灵的工作空间
与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相比,心理学家巴尔斯(B.J.Baars)的意识剧院更加形象生动。[10]他认为意识像一个大剧院。既然是剧院就应该有基本的成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舞台,属于个体内心领域,包括内心言语(inner voice)和视觉想象(visual image)等,在那里可以存储记忆内容,也可以演绎人生一段段精彩故事。意识体验的内容是前台演员,即将进入意识的内容是后台演员。意识的内容就像聚光灯(focus),聚焦在工作记忆某个演员身上时,意识的内容则产生。作为代理者和观察者的自我(self as agent and observer)是后台操作员(operator)或导演,执行主管任务,随意调控工作记忆的内容,随时控制即将上场剧情或者临时改变当下剧情。台下的观众是无意识的内容。巴尔斯的意识剧院生动地说明意识的空间特性,意识演绎过程,尤其将自我融入其中,体现心理现状的主动性。但他只关注意识部分,无意识现状在现实生活如何体现并未涉及,这也是笔者在心理空间中要补充的部分。再就是生活中当下状态不只有一个主角,有时几个主角同时表演,这也是本书将探讨的内容。
(二)国内研究动态
1.认知的集合
罗志野在著作《我是谁——对人的心理哲学思考》中对心理空间进行了解释,认为人类运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外界世界时,多种多样的认知就形成了复杂的心理空间,心理活动在心理空间进行。[11]通过与宇宙空间比较,他提出了心理空间特点。第一,心理空间有力的作用,是符号与符号之间力的作用。符号是一种具有形体和意义并能够引起个体的感觉、情绪和身体需要的非实体东西,包括图像、语言和情感。此外还有压力、缓解力、腐蚀力、诱惑力等,其中主要的作用力是思维语言力,并且可能运用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第二,心理空间的构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零开始在无限增大和扩张,直到个体消亡。第三,心理空间包括意识与无意识内容,包括使人类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罗志野把影响人类不健康的内容称为“黑洞”。第四,心理空间有气流或波动,这就是情绪波。人的思想是意识流,这些意识流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情绪波,个体的心理素质不同,情绪波的影响程度不同。罗志野的心理空间不仅提到心理内容,而且涉及心理空间的动力来源及意义,在动力推动下,心理空间才能体现真正意义。动力来自情绪还是认知?两者只是心理过程的产物,可以引发心理空间中认知机制运行,并非动力源。动力源到底为何?有可能与身体和自我有关,本书将进一步论证。
2.内在空间
张沛超在探讨内在空间(inner space)时提到,内在空间也是心理空间,是语言维持下的意象塑造结构,与其他心理空间相互作用,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12]它与机体关系紧密,是机体接收到刺激后的内在表征。心理空间又是在语言作用塑造下形成的,它所具有的丰富性和精致性与主体语言的复杂程度相关,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内在空间的支柱。反之,语言的深层结构深受心理空间的影响。心理空间无法像现实空间那样被测量,是第一人称自我适应性功能结果,以经验式容纳内心现实并给予其秩序和意义。通常个体为了区分自身和他人,会使心理空间维持一定边界,通过边界与外界互动。张沛超借助边界提出了心理空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即良好的边界是确保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总之,他给心理空间绘制了一个轮廓图,其中有身体和语言作用,也有边界和第一人称个体性,而且他所强调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意义,但是心理空间中各元素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何,他没有进一步阐述,更没有论证其存在性,即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心理空间研究是缺失的。
3.心理学的意义空间
赵宗金在《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一种隐喻视角的考察》一文中提出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他认为当从隐喻的角度来考察心理学的建构过程时,心理学所表达的意义构成的意义空间。意义空间的构成是在理解种种隐喻过程中实现的。[13]同时他认为隐喻分析隶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强调“隐喻分析关键就在于如何理清话语的‘表达层’、‘意义层’和‘行为层’之间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话语的字面含义、隐含义和言语行为的关系”[14],即使对话语进行分析,也需要分析语境,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把握表达和意义的关系。可见他的观点是立足于语境学的基础之上的。
4.心理表象和表征研究
在心理表象和心理表征相关研究中,也会发现心理空间相关属性的痕迹。心理学研究者在探讨表象或心象表现形式时,对于是借助语言还是非语言进行了讨论,其中非语言包括图像或空间表征等,他们通过心理操作、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实验,说明了心象不仅包括视觉空间推理,而且具有内在的空间属性。部分研究者认为心象表征不是图像,而是人们对场景进行详细心灵语言的“描述”,如菲利什在解释心象本质时认为心象是借助语言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灵语言,所有与心象相关的现象,必须借助心灵语言的表征来解释。然而部分认知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心象是非语言形式的表征。科斯林通过计算机图形的类推处理模式,提出了视觉心象类似绘画的计算加工理论。计算机加工图形文件时,是以非绘画的形式压缩并储存,输出时就转换为视屏上的图形。同样,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视觉信息以简洁文字描述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信息只有在视觉缓冲区产生视觉空间二维图画时才能被体验为一个图像,心象经验以及对心象的认知过程就是视觉缓冲中的功能性图片。这些理论为心理空间的视觉经验提供实验基础。
总之,对于“心理空间”,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较多,以福克尼尔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概念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心理空间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心理空间的结构、原则和多个空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借用这一理论探究认知语用、认知语义、语法化、概念合成、翻译、教学等,对国内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心理学界心理表征、心理模型和内在世界相关理论影响下,笔者思考意欲阐述的心理空间是突出心理内容,还是强调心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果强调内容,则本研究的核心是论证其存在。如果强调关系(关系意味着关系物和关系体,是功能结构),则预设心理空间是功能空间。这个疑问引发另一个疑问,本研究意欲突出本体论还是价值化?结合上述理论和心理现实性,笔者将本研究定位于关系空间。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关系空间,但理论较散,没有成为一个体系,没有论证关系本质含义,而且应用面较窄。认知科学视角相关关系空间研究缺乏认知、情景、环境和自我之间的整合性,缺乏认知、心理与情绪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本研究尝试弥补以上不足,以语境为背景,进一步提出心理空间本体论及结构特性,运用拓扑几何研究方法,进一步论证其动态关系,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立足于认知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首先厘析空间哲学相关研究,探讨心理空间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现象学基础,提出心理空间概念,诠释其渊源、核心、结构、边界等特性。其次,论证心理空间存在三重认知语境维度,建构拓扑性心理空间认知语境模型,探讨每个维度认知机制和认知语境模型的特性。最后,将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应用于临床心理学评估及治疗中,补充空间隐喻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的不足,体现其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概念分析法
现有研究中,与心理空间相似的概念有“精神空间”“社会空间”“概念空间”“逻辑空间”“网络思维”“认知图式”“认知模型”“元空间”“心理场”等,本研究在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结构和语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空间概念,运用各种理论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
2.语境分析法
笔者认为一个心理空间,一方面包括语言、语用和语义这些显性语境,也包括社会语境、主观语境等隐性语境。心理空间不仅由身体觉知、语言空间和逻辑空间等显性因素构成,而且包括第一人称语境隐性关联语境,并随着主观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包括社会语境等客观语境。这些语境承载着认知心理、思维表达和无意识现象等。某种意义可以说一个语境对应一种心理空间,用语境解释空间是非常恰当的。
3.拓扑几何研究法
本研究运用拓扑几何的定义来阐释心理空间的拓扑几何特点,论证心理空间存在拓扑不变性,存在区域性、位移性和边界性特点,论证心理空间中诸元素具有拓扑结构特性。结合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诠释心理空间各元素间的动态关系,一个区域表示一个空间,拓扑边界分别表示心理空间边界,运用向量学和位移理论说明心理活动的多种意向性,进而体现心理空间的变化性。这种将静态和动态结合的研究方法,给予核心理念视角感、丰富感和生动感,使得概念和模型更加清晰。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立足认知哲学视角探讨心理空间概念
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关键词“心理空间”查阅,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1277条相关文献信息,其中属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有382条,属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有196条,列第三位的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领域,共113条,列第九位的是心理学领域,共31条,哲学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极少。目前收集到的认知语言视角的心理空间相关资料,多是集中于语言概念之间的关系解释,少部分研究从美术或文学角度对心理空间的内涵、运用、形成过程、功能进行探讨。本书试图契合认知哲学学科发展需要,探究心理空间的本质,推进认知哲学学科发展。
(二)拓扑几何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拓扑几何主要受拓扑学、向量学和操作主义的影响。借助拓扑几何这些概念,心理空间也有了心理区域、心理边界和心理位移等概念。拓扑心理学首先强调规律性,其强调任何事件都有规律可循,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总之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的函数。其次强调整体性,强调一个有边界的整体区域。再次强调变化性和方向性,拓扑心理学的向量学就提到了区域之间的位移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描述心理空间内部各元素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线性关系,还包括非线性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意向性,是多重意向性的交叉。最后增添了视觉感。当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仅有思维逻辑推理,而且也有视觉感参与,可以说“线”“面”“体”均有,而拓扑心理学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种视野。总之,用拓扑心理学来研究心理空间的语境模型有重要意义,但是认知哲学领域的文献中谈论得极少。
(三)建构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
本书基于认知语境视角尝试建构心理空间。看似复杂混乱的心理空间,总会因不同的事件或情感,隐性或显性体现不同认知层次的认知语境,因此可以借此厘清这一关系空间,服务于认知科学研究。
[1] 王文斌、毛智慧主编《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第55页。
[2] 刘宇红:《心理空间与语用解歧策略》,《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
[3] 张辉、杨渡:《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K.Graik,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3).
[5] 胡竹箐:《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述评》,《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4期。
[6]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外国语》2007年第3期。
[7]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外国语》2007年第3期。
[8] 郭子仪:《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9]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黎炜译,商务印书馆,1936,第8页。
[10] 巴尔斯:《在意识的剧院中——心灵的工作空间》,陈玉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页。
[11] 罗志野:《我是谁——对人的心理哲学思考》,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第28页。
[12] 张沛超:《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心理治疗的基本范畴及其应用》,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第42页。
[13]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一种隐喻视角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第4页。
[14]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一种隐喻视角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