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简历写作的基本原则
了解了企业筛选简历的逻辑,我们就很容易总结出几条关于简历写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贯穿整个简历写作的始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换位思考,把简历当成一件产品,从阅读者的体验出发,思考如何提升对方的阅读体验,降低对方的阅读成本,避免阅读上的歧义,确保你想要传达给对方的东西都能如实地被对方读懂。
我进一步把这句话拆解成7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履历vs简历:突出匹配性,一岗一简历
建议同学们在做简历之前,先做一个“履历”。履历是流水账,无差别地把所有的经历都列出来,形成一个个人档案数据库。履历的内容会很多,篇幅也会很长,它不是用来投递的。
简历是履历的升级版本,应结合应聘的目标岗位,从履历中有意识地筛选有价值的(匹配的、有相关性的)经历,然后重新排版组合成可以用来投递的版本。
小提示
不建议大家一份简历海投所有岗位。如果你在整个求职阶段的目标有多个,比如目标1是互联网产品+运营,目标2是快消的市场和品牌,目标3是房地产公司的投资拓展,那你应该准备3个版本的简历,分别对应这3类岗位。这3版简历主体内容基本一致,但在相关经历的选择上应该是有差别的。即便所选的经历相同(比如目标1和目标2都选择了一段市场营销方面的实习经历),但在经历的具体描述,尤其是关键能力点(关键词)上的表述也应该是有差别的,这样才能使每版简历都尽可能地匹配到岗位要求,提高简历过筛的成功率。
2.实事求是:不要无中生有,不要夸大事实
“简历美化”是我在各种讲座和授课中被同学们问到最多的话题。到底如何美化?美化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其实操作起来是较难拿捏的,程度也不太好界定,但在我看来有2个底线是不能逾越的。
①不要无中生有。做过就是做过,没做过就是没做过,千万不要虚构或者把其他人的经历抄过来自己用,这是彻头彻尾的造假行为。
②不要夸大事实。是参与的就不要说成领导的,是做辅助性工作就不要说成是突出贡献,这种所谓的美化可能会提高简历的过筛成功率,但面试时给企业的感觉会非常差。求职毕竟是个完整的流程,拿到offer(录取通知)才是目标,单纯为了简历过筛而夸大事实是不可取的。
3.力求简洁:应届生一页纸,经历丰富也不要超过两页
简历的篇幅对于校园招聘来说一般要控制在一页纸内,在社会招聘中,则可根据自己的过往工作经历,酌情控制篇幅,但最好也不要超过两页。
如果做完简历发现内容超过一页,最好再重新检查一下内容,大概率是可以找到一些不必要的、没价值的、跟求职目标匹配度不高的内容,可以直接删除。如果删了之后,还是超过一页,但超出的部分不多,这时候则可以通过排版技巧来压缩篇幅,把内容都控制在一页之内。
某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应聘岗位专业性极强,需要大量学术科研项目来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时候简历可以超过一页,但仍然建议控制在两页内。
4.表述专业:在职场语境下跟对方对话
学生写简历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述不专业,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是职场跟学校的话语体系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很多公司非常看重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的语境中,学习能力经常被理解成学习成绩。所以当一个学生在面试中被问及“说一个过往经历来体现你的学习能力”时,往往会以“在校学习成绩好、绩点高”,或者“担任学习委员、拿了奖学金”等作为证明自己学习能力强的经历。
但在职场语境下,多数企业期待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快速学习、活学活用”甚至“现学现卖”的能力。职场人的成长模式看起来都有那么点“野蛮”,最常见的模式是:接到一个完全没做过的任务→压力很大→从头学起、边学边做→磕磕绊绊、摸爬滚打、终于交差→能力和经验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按照这个模式,循环往复,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一路升级,最终成为强者。
5.有主有次:亮点突出,让对方第一眼落在有价值的“黄金区域”
简历上应该有全篇突出的重点,称之为“黄金区域”,它应该是整个简历上篇幅占比最大的部分,至少占50%的篇幅。而50%的篇幅里需要放的,就是你与应聘岗位之间匹配度最高的内容。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应该是各种经历,根据应聘岗位的不同,可能是实习经历,可能是学术和项目经历,可能是创业经历,也可能是校园经历。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看简历的人在读到这部分内容时能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而不是一扫而过。如果简历全篇没有这样的“黄金区域”,每个模块的内容占比都很平均,给人感觉很松散,那么看简历的人就很容易对每块内容都一扫而过。
6.由近及远:所有经历都务必倒叙
倒叙是写简历的基本规则,简历中所有经历都应该按照倒叙的方式排列,先写最近发生的,然后再由近及远写更早之前的事情。比如:教育经历就应该从最高学历开始写起;实习经历就要从最近的一份实习开始写起。
7.换位思考:不要把“问题”丢给看简历的人
我从2011年开始给包括学生、职场人在内的各行各业各岗位求职者做生涯咨询和就业辅导,看过的、改过的简历不下万份,让我最头疼的简历就是那种把“问题”丢给我的人,这个“问题”指的就是“您觉得我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简历一片空白,另一种是简历中的各种经历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第一种情况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李小小
178-7788-8877 | 1234567@qq.com
教育经历
2016.09-2020.07 ×××大学 会计学 本科
•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中取得好的成绩,并且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
• 管理学成绩76分
• 专业会计课获得82分
• 财务管理,统计学,审计等课程成绩优异
实习经历
2017.01-2017.02 ×××会计师事务所 税务实习生
• 通过电话沟通养老保险公司,并配合领导办理4笔退税业务
校园经历
2016.06-2016.06 Night Noodle Market(×××市最大的美食节) 成员
• 组织7人团队,在为期两周的美食节活动中推广中国传统小吃
其他信息
• 英语:熟练,可作为工作语言
• 计算机:熟练使用MS Office中的Excel、Word、Powerpoint,可使用统计学知识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案例中“李小小”的简历大量空白,经历也非常单薄,几乎看不到任何求职意向,除专业外也无法识别其他任何能力。
这类简历,单从呈现的内容来看,完全看不出求职者的求职意向,这点在应届生身上非常多见。很多同学由于不同的主客观因素,在校期间没能做好职业探索,也没有很深的自我认知,对于将来要做什么浑然不知,自然就没有有意识地塑造简历的想法,只是照着网上的模板,把上学期间的这点事都列了上去,完全没有指向任何一个行业或岗位。企业看到这样的简历,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同学在问我:老师,您觉得我适合做点什么?给我随便安排一个就行”。这样的简历,大概率被淘汰。
第二种情况则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王小二
188-8888-8888|xiaoer_wang@163.com|立即到岗|每周出勤5天|可实习3个月以上
教育经历
2019.09-2021.05 纽约大学NYU(QS:35) 大数据分析(3.4/4.0) 硕士
• 主修课程:商业分析和数据可视化(SAS)、网页分析、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营销、整合营销、数据库管理与建模、竞争战略、营销管理、统计与测量、营销财务决策等
2015.09-2019.06 浙江师范大学(双一流) 人力资源管理(top 5%) 本科
• 校一等奖学金(2017) 团优秀学生干部(2018)
实习经历
2019.10-2020.05 ××集团 财务实习生 北京
• 负责银行对账工作,核对200余笔银行账户流水,核实每笔投资款项的金额,每月月末根据银行对账单,完成32家子基金的银企对账;
• 负责涉及银行存款业务的记账工作,完成60余笔业务的凭证填制和记账,整理凭证300余张,并结转32家子基金当月损益,导出财务报表;
• 帮助投资风险控制岗位的同事整理20份合同协议,进行合同的初步审核,提炼关键合同信息及内容,并用Excel进行汇总。
2018.12-2019.05 ××公司 人力资源实习生 北京
• 招聘粤西区域工程档案资料员以及培训经理岗位,两周内筛选200份简历,获得有效简历共10份,约面6人,到面率100%;
• 计算并核算5–7月公司30名员工工资并制作工资表,工资计算及发放全程无误;
• 指导15名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归档保管。协助公司处理辞退行政综合部员工1名,并妥善处理相关赔偿事宜;
• 策划2021届安永校园招聘,招募校园大使,撰写6篇招聘主题公众号文章,协助开放包括招聘网站、社交媒体、校园论坛等校招渠道,监控并统计渠道ROI。
2017.06-2017.09 ××制造总公司 销售计划与订单管理实习生 上海
• 使用SAP系统对接并监控全国数百家经销商日/周/月销售数据,并制作百余份日/周/月报表;
• 完成1000+台车辆的销售调剂调度工作,解决经销商在车辆批售过程中的近百个问题,大幅提升批售效率;
• 每日跟进30000+台资源车的车辆信息与销售动态,制作表格,并与财务部门核对数据;
• 通过邮件对接工厂跟进项目订单情况,提醒并督促项目进度进展,实习期内每月交车率100%。
项目经历
2018.09-2018.11 ××公司双十一节日活动策划 创意策划负责人
为××酒店策划双十一节日活动,提升自助餐厅品牌影响力以及流量热度
• 消费者调研:带领8人团队,利用5天国庆假期时间,于市区CBD和重点商圈等年轻人聚集区域开展线下消费者访谈和调研,并在当地高校投放线上调查问卷。累计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00+份,回收率达65%;
• 创意方案撰写:分析调研反馈和数据,结合酒店实际,设计了“找锦鲤不如吃锦鲤”和“修泳池不如排水造派对”2个双十一创意活动,并撰写创意策划方案。方案最终从8个预选方案中脱颖而出,被酒店正式采纳。
其他信息
• 计算机:熟练使用Xmind、Vision、墨刀、Axure绘制产品原型图、产品功能逻辑图和用户体验流程图。熟练使用PPT制作产品介绍文档,能使用Excel中的数据透视表功能进行简单的产品和业务数据分析,使用切片器功能制作简单的动态数据看板。
• 外语:英语CET-6(506),日语N2。
• 兴趣爱好:读书、骑行、长跑、电竞游戏。
案例中的“王小二”背景很好,经历也很丰富。但市场、销售、人力、财务全都涉及,其他信息中又透露出对互联网产品的兴趣,完全不知道王小二同学的职业发展目标。
这类简历上各类经历很多,但是每段经历似乎都跨度很大,过于分散,缺少内在联系,让人看不出这个同学到底想做什么,哪个方向才是他认准的职业发展方向,这种情况在优秀学生的身上比较多见。这些同学跟前面的情况正好相反,很早就意识到要多尝试、多体验,做了很多实习和项目,体验过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但由于这些经历过于分散,关联性不强,一旦都体现在简历中,就会让人觉得很迷惑。这种简历也会让企业对求职者的稳定性以及求职动机产生怀疑。
总之,不要把诸如“您觉得我适合做什么”这样的问题,通过简历丢给企业HR。作为雇主,既没有责任义务,也没有动机去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做好深入的个人经历梳理与挖掘工作,遵照第一个建议,先做流水账式的履历,再针对目标岗位提取匹配度高的内容去设计用于投递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