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必经之路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量信息都是通过各种互联网设备传播。如果企业不能尽快进行数字化转型,就无法及时获取用户的产品偏好,产品销量可能因此降低,利润可能随之下降,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营。所以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
1.3.1 什么时候应该做数字化转型
企业何时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实施成本也很高,有些企业便因此停滞不前,不敢迈出第一步。其实,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越早越好。根据剪刀差理论和马太效应,企业越早开始数字化转型,可以尝试的路径就越多。一旦转型成功,就有很大机会成为业界领先者,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1.剪刀差理论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在转型初期,数字化成本高于人力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过某一节点后,数字化成本开始低于人力成本,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大大增强,如下图所示。

剪刀差理论
因此,企业要趁早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2.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的是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成了新的生产要素,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一样重要。当企业扩大规模时,数据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企业在发展初期就重视数据,那么其数字化转型之路会很顺畅。
虽然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越早越好,但现实情况是部分企业尚未开始转型,部分企业已经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并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这也就意味着,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是不同的。
例如,媒体、金融等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受数字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最早开始数字化转型;娱乐、零售等行业受数字经济的影响较小,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是第二批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医疗、教育等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受数字经济的影响不大,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比较慢;建筑等传统行业几乎没有被数字经济影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寥寥无几。
那么,不同的行业是否存在最佳的数字化转型时间?企业是否应该在同类企业都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再采取行动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就像一场赛跑,先到终点的人就是胜利者。转型成功的企业有更多机会建立颠覆行业的竞争优势。正因如此,尚未开始转型的企业必须把握机会,综合考量自身数字化实力,加速内部数据沉淀,立即制定转型方案,着手转型。
1.3.2 数字化转型牵头者:董事会与CEO
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有牵头者,较为合适的是董事会与CEO。首先来说董事会是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董事会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全面推进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1.梳理数字化转型方案
董事会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位于科层制的顶端,其工作重点在于战略的制定。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除了要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外,董事会还要持续跟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转型方向。因此,董事会要对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方案进行梳理,并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的业务特点为基础,确立战略目标及阶段目标。
2.设立监督组织
持续跟进转型过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董事会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组织,用于了解转型进程及效果,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作为战略的制定者,董事会不直接参与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工作。因此,董事会还要选用合适的人才作为执行团队的成员,从而保证执行团队的业务能力及调控能力。
3.聘请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浪潮不仅会颠覆传统行业的业务及管理模式,还会对董事会的组织架构产生影响。为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董事会要聘请数字化人才,增强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引入具备数字化转型经验的新成员,优化组织架构,制定有利于数字化业务开展的模式及制度,从而由内而外地推动数字化转型。
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董事会还要依据企业的业务特性判断转型目标是否合理,并利用技术优化自身业务和产品,借鉴行业领导者的数字化转型措施,充分挖掘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来说CEO应该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的“脉搏”,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CEO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组织架构的方式,协调各方资源。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企业资源分配、业务开展、落实管理制度的基础。组织架构的搭建,可以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使不同员工之间的配合更默契、更规范,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搭建组织架构的过程中,CEO要对团队的职能进行梳理,并根据每个员工的岗位为其分配不同的工作内容。另外,CEO还要考虑数字化转型的预算成本、现有技术水平及当前的经营模式,从而有序、稳定地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组织架构搭建完毕后,CEO就要选择各项业务的核心负责人。核心负责人要配合CEO搭建组织架构,并带领团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挑战。这样不仅加强了各位负责人的合作与交流,还为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3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分析
华为通过瞄准1个目标、做好3项工作、实现5个转变,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价值,支撑办公、营销、服务、制造、采购等业务,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数字化转型。
1.瞄准1个目标
大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业务增长。立足于这一目标,华为制定了一系列转型策略,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更多动能,保证企业能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2.做好3项工作
华为将目标具化为3项工作,即服务好用户、服务好业务场景、建立好数字平台。华为的数字平台可以为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提升各项业务的完成效率。
3.实现5个转变
华为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引入新技术,而是帮助企业“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其转型涵盖意识、组织、文化、方法、模式5个方面。
(1)转意识。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信息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工作,因此,不应只由CIO(首席信息官)或CTO(首席技术官)牵头,而是要由企业的董事会或CEO牵头,共同思考企业的未来。企业上下需要共同转变意识,明确企业要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哪个环节的效率需要提升、需要引入什么技术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科学的工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因此,企业要懂得对症下药。
(2)转组织。企业除了要转变组织结构外,还要建立管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组织。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由CIO负责,而华为成立了变革管理委员会,由轮值董事长负责,从战略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
(3)转文化。如今,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中台的重要性,但因其没有显性价值,所以企业中的IT人员更愿意做前台开发、调试等工作。因此,华为从这一方面转变企业文化,提升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价值,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转方法。华为将数字化转型总结为3条主线,即业务对象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业务规则数字化,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指导业务部门和IT部门开展转型工作。
(5)转模式。大部分传统企业不是云原生企业,如何将之前经营中积淀下来的模式、流程等迁移到云端,是很多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华为使用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近30年,如今每年创造近千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为全球17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将其迁移到云端,相当于换掉一架正在飞行中的飞机的发动机,其过程非常复杂。这需要在管理好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评估未来发展与现有系统的关系。
华为在全球约有19.5万名员工,很多业务均需要全球协同。例如,一些手机需要在武汉进行测试,如果没有合适的远程研发、办公平台,业务必然受到影响。对此,华为的IT部门和数字化部门调整了远程办公方案,解决了研发体系异地多场景的协同问题,保证了日常办公的开展。WeLink(华为云)是一个全场景数字化办公平台,融合了视频会议、即时通信、智能邮件等功能,在会议并发高峰中做到了零事故。
在营销方面,华为打破了传统的现场宣传模式,将展会、展厅搬到了线上。用户在家中通过数字化展厅,就能够观看华为所有的产品发布会,聆听新技术、新趋势的讲解,甚至能与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
我们可以从华为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看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要有战略决心、信心和恒心。企业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还要有行动力,遇到问题时及时调整。除此之外,在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组织要充满活力,要有统筹转型全过程的领导团队和充满激情、干劲的执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