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孤独中凝望世界的“边缘人”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小镇——津德尔特。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出身于落魄的贵族家庭。梵高的母亲懂得绘画和文学,这对于梵高童年时期的艺术启蒙有着一定的影响。
梵高的出生并不像大多数新生儿一样,为家庭带来的是幸福和甜蜜。相反,他的出生成为这个家庭再次被撕开的伤口。这是由于梵高出生的这一天,恰巧是他早夭哥哥的忌日。正因如此,梵高自出生起就一直活在哥哥的阴影下,连名字都是继承哥哥的,他仅仅是这个死去孩子的替代品。父母将对已故哥哥的怀念与期望强加在了幼小的梵高身上,让这位稚嫩的少年承受了许多本不该他承受的压力。梵高自己也承认这种不幸,他说:“发芽的种子绝不会裸露在凝霜的寒风中,而那正是我的人生一开始就面临的状况。”
《狗》

1862年
实际尺寸:无记录
现藏于:私人收藏
《牛奶壶》

1862年
实际尺寸:无记录
现藏于:私人收藏
这两幅画作是已知的梵高最早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梵高的作品主要以素描画为主。在画面中可以感受到梵高对于绘画世界的初探,以及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
另外,由于梵高母亲自带的优越感,她不允许孩子们跟“下流社会”的人来往。她认为,与出身良好的人为伍,幸福与成功就会源源不断;一旦交友不慎,失败与罪恶便会紧随其后。由于梵高母亲的干涉,梵高在幼年时期几乎没有朋友,即便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被老师和同学排挤。家庭的压力与学校的冷暴力,使梵高从小便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而这些不幸仿佛是梵高的原罪,伴随了他悲剧的一生。
在梵高的童年时期,他仅有的温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弟弟提奥·梵高(Theo van Gogh)对他的支持。提奥自小就是梵高的精神支柱,只要他有烦恼时,就会找提奥倾诉,而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梵高去世。据统计,梵高一生中给提奥写了900多封信,可见弟弟在他心中的分量。另一方面,梵高的快乐是去田野间游逛,广阔的地平线、黄色的土地、辛勤的农民,都给梵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元素也是后期梵高画作中常见的灵感来源。
《谷仓和农舍》

1864年
实际尺寸:20cm×27cm
现藏于:私人收藏
这幅画作是梵高为父亲庆生而作的乡村风景,略显生涩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景象,也记录了梵高童年时期的生活场景。
在经历了辍学、在家接受教育、寄宿之后,1869年7月,16岁的梵高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了叔叔在海牙的公司,成为古庇尔和西公司的一名职员,负责售卖画作和艺术品。仿佛想为童年时期的孤僻和散漫赎罪一般,梵高很快适应了新生活,且百般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一时期,梵高对艺术领域的兴趣愈加浓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关于各地艺术家、艺术史及艺术收藏类的书籍,还经常去参观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件中写道:“多看些古董画是件好事。”
1871年,梵高第一次遇到了爱情,一位名叫卡罗琳·汉尼贝克(Caroline Haanebeek)的女子走进了梵高的内心,但不幸的是,这位女子心有所属,她已经和自己的表哥确定了婚约。
《车道》

1872~1873年
实际尺寸:18cm×22.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运河》

1872~1873年
实际尺寸:26cm×25.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梵高的这两幅画作笔触随意,他更注重的是对身边景物的情感投射,而并非要将这些场景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
《埃顿的教堂和牧师住宅》

1876年
实际尺寸:9.5cm×17.8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这一时期的画作并不多,其中教堂题材的画作占据大多数。这些画作充分反映了梵高当时内心渴望成为一名牧师的愿望,他想通过为世界做些善事来忘却孤独与忧愁,完成自我救赎。
1873年,卡罗琳出嫁,20岁的梵高因为种种原因,从海牙被派往远在英国的伦敦。在这里,梵高遇到了第二次爱情——房东的女儿尤金妮亚·洛耶(Eugénie Loyer)。这一次,梵高依然没有得到爱情的眷顾,尤金妮亚并没有回应梵高热烈的感情。经历了两次情伤之后的梵高内心受挫,对生活刚刚燃起的热情被迅速扑灭,这也间接影响到他原本看好的职业生涯,开始迷上宗教,愤恨艺术的商业化。他开始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传教,把卖画的事情抛诸脑后。
于是,在1876年,23岁的梵高被解雇了。
1873年,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提到:“不断朝成为‘诚实的人’的目标努力是对的,但你必须明白,要做到这一点,你得首先成为‘崇尚内在精神的人’。如果你坚信自己是这类人中的一分子,你就会默默地、从容地坚持自己的道路,从不怀疑自己一定会赢得最好的结果……重返自己的工作,不再困惑与动摇……就我来说,我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师,对世界做些有用的事。”这时的梵高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值得为其献身的工作,就是成为一名传教士,他希望带着善意去生活。
《麦比拉洞》

1877年
实际尺寸:7cm×15.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这幅速写的笔法和构图都很随意,但画面的场景却十分丰富,洞穴、树木及飞鸟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是梵高从童年时期起就非常感兴趣的。
1876年,梵高被解雇之后,曾先后从事过代课老师、书店店员等职业,但都没有激起他的兴趣。于是在1877年,梵高的家人将他送到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叔叔家中,希望作为神学家的叔叔能为梵高指引方向。于是在这一时期,梵高开始准备入读阿姆斯特丹大学神学系,但遗憾的是入学考试落榜了。1878年7月,梵高离开叔叔家,前往拉肯的一个传教士培训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培训,但最终再次以落榜告终。
《煤矿咖啡馆》

1878年
实际尺寸:14cm×14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这幅速写以一个咖啡馆为创作主体,这里是梵高日常散步会去的地方。同时,来自博里纳日的矿工每天去煤田之前,也会在这个咖啡馆聚集。画面中的屋檐低垂、泥墙灰暗,给人带来沉郁之感,但梵高用一轮新月为画面增加了一抹柔和色彩。梵高画完这幅速写后,将其寄给了提奥,并在信中写道:“我将被煤矿咖啡馆带领着进入煤田。”
《赞得尼克之家》

1879~1880年
实际尺寸:23cm×29.5cm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 美国国家美术馆
尽管放弃了上学的计划,梵高“为主服务”的信念仍坚定于心。于是,他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前往比利时寻找新的机会,并于1879年1月接受了一份到比利时南部工业区博里纳日的小瓦姆村做业余传教士的工作。
在这里,梵高给病弱的矿工上课,为他们读经。同时,梵高在博里纳日与矿工和他们的家人同住,分担他们的穷困之苦,他几乎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物质全部给予出去。梵高深深地同情这些底层社会的人们,他给提奥写信说道:“那是个昏暗的地方,第一眼望去,周遭弥漫着一种阴沉的死亡气息。矿工基本上都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憔悴苍白。他们看起来筋疲力尽,面容枯槁,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之下未老先衰。女人们则面色蜡黄而干涩。”
《房子》

1879年
实际尺寸:23cm×29.5cm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 美国国家美术馆
在1879年,梵高因为职业的原因和家人产生隔阂,并就此与家人断绝信件来往约一年的时间。1879年9月到1880年6月之间并无相关信件往来记录,直到1880年7月才与提奥恢复了通信。但是,从这两幅有关房子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梵高的孤独感,也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但是,梵高此般悲天悯人的性格与极端强烈的宗教情感,却令福音布道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认为梵高不适合成为一名传教士。因其邋遢的外表和落魄的生活,会令人们不愿意信仰上帝。他们说:“你应当引导矿工认识上帝,而不是成为矿工的一分子。”成为传教士的梦想破灭之后,绘画成为梵高唯一想做的事情,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在这一时期,梵高用绘画代替传教作为自己的职业,矿工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矿工》

1879年
实际尺寸:无记录
现藏于:荷兰奥特洛 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梵高对劳动人民抱有深深的怜悯之情,他希望能用画作引起世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梵高试图在艺术中表现生命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以富有写实意味的艺术形式突出表现社会中平凡的劳动人民。画面中,矿工孤独落寞的形象在幽谧的空间中得到强化,同时幽暗的画面放大了其内心的落寞与生活的艰辛。
《矿工们》

1880年
实际尺寸:44cm×55cm
现藏于:荷兰奥特洛 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黎明雪中的矿工》

1880年
实际尺寸:15cm×20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