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发展:历经沧桑实现城镇化巨变
文成县珊溪镇原党委书记、镇长 严东一
我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担任珊溪镇镇长、党委书记,后来还担任过文成县民政局局长等职务。
珊溪城镇化建设,跟县里其他乡镇大致差不多,可以看出文成县城镇化的历程。那个时候,我感觉总体跨度不是很大,建设进度也不是很快,后来主要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才有了明显变化。其次是项目带动,珊溪镇城镇化建设。比如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自来水厂。一个自来水厂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的路、住房等一些设施的建设。文泰公路开建到建成,是比较大的一个动作,也提升了珊溪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当时还是20世纪80年代,文泰公路通车并经过珊溪镇的主要街道,沿街的房子拆了很多,这样一来,带动了一个村乃至一个镇的重要设施的建设。最后,就是群众自发的行为,有些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从山区搬到城镇来居住,加快了人口的聚集,这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下排坦村变荒滩为开发区,“光棍村”的村民娶到了老婆
我感觉那个时候城镇化的总体速度不是很快,就珊溪镇来讲,最有名的就是下排坦开发区,当时不仅是全县,甚至在温州市乃至浙江省也小有名气。
因为珊溪镇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只好向沙滩要地。水流经珊溪镇的时候,到百万山下突然来了一个90度的拐弯,一大片沙滩形成了冲积平原,山后边就是一个叫下排坦的村,著名的“光棍村”就在这里。
下排坦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离珊溪镇有一定的距离,山区海拔不是很高,在半山腰,地处偏僻。这个光棍村有112户人家,大约440多人,大龄娶不到老婆的单身汉就有40多个。后来,村里的单身汉只剩两个,这是他们自愿不娶,其余的全部有了对象。这是“光棍村”的传说。
“光棍村”背后的故事,主要在这个下排坦开发区,这个事情发生在1984年到1985年之间。当时文成县还没有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区下边再按各个乡镇的样子设置。
区委书记叫叶蔚华,那是一个很难得的书记,工作上很有思路。当时村民连宅基地都没有,在山上困着,他就想把沙滩填起来,造一个“开发区”。这个工程很大,有1500米长,要建的拦水坝5米高,12米宽。但那个拦水坝建好了,又被大水冲掉了,之后再建再冲,前前后后反复好多年。下排坦建坝工程是1985年正式开工的,我是1992年去珊溪工作的,当时区扩镇并乡,区的建制没有了。
我们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有次省领导来了,站在那个大坝上说了一句话:“上海有个外滩,珊溪镇有个下排坦。”开发区形成后,山上的村民全部搬下来居住,搬下来的可以种香菇,还可以开店,开发区带动了珊溪镇周边偏僻山区的农民搬进来建房居住。
下排坦“光棍村”还没从山上搬下来的时候,是很原始的生活状态,都80年代了,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电灯,没有现代化设施,路没有通,是原始的羊肠小道,自来水也没有。所以村里许多人讨不到媳妇,一个是家里穷,一个是居住偏僻,谁家姑娘愿意嫁到半山腰受苦?
后来,下排坦社区建设时,这些人陆续搬下来居住了,直到整村全部搬下来,山上一个都不留。有几户靠种香菇发家致富,有的是外出打工,做生意赚钱,发展挺不错的。
下排坦社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基本上建好了。现在住的,不仅仅是半山腰上搬下来的村民,连在他们边上那些偏僻山区都搬过来住了。这个村原来是440多人,现在有1600多人。“光棍村”这个故事,当年的村支书还到全县各乡镇巡回去做报告,就讲从原来的“光棍村”成了现在“富裕村”的过程。
二、珊溪水库建设移民,提高城镇化比例
珊溪水库的建设,对珊溪的城镇化推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珊溪水库是国家重点工程,投入也大。当然珊溪镇乃至文成县是付出代价的。比如说首期移民,大坝那段的移民,就移在镇政府边上的一个移民区。这个移民区,还是联合国亚洲银行给予的资金帮助和支持。
还有其他具体设施,比如说水库的办公区和一些附属的设施等等,对珊溪镇城镇设施建设是有一定的促成作用的。珊溪镇原来是有名的水上交通的货物集散地,现在没了。这也是一个事实,所以说,文成珊溪镇对水利工程是做出贡献的。
我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珊溪镇工作,那个时候的珊溪跟现在比,完全是两个样子。以前镇区范围很小,老镇的镇区面积才两点多平方公里。由于水库建设,特别是下排坦村的沙滩开发起来。还有对面的坦岐村也是沙滩,原来有句话叫“冲走林百万,涨起坦岐洲”,现在两边都开发起来,两座大桥贯通后,房子林立,再加上白鹭广场,小镇很漂亮了。坦岐村是文成第一个成立党支部的,是我们县的老革命根据地,那个地方现在的面貌日新月异,跟过去比,变化真是太大了。
珊溪水库的建设,对库区周围的乡镇产业变迁也有影响,比如说我老家黄坦镇,养猪的规模很大。但为了保护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保障500万人的用水,当地百姓真的为大家舍小家,猪的养殖都禁止了。
黄坦镇现在资源也相当贫乏,也在苦苦寻找出路。这几年在谋求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办了一些民宿,搞了一些产业,加上旅游开发,市场经济活了起来。现在黄坦镇已经建设了新的项目,新上来的项目规模很大,可以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跟21世纪初,文成各地城镇化速度快,区划调整后,城镇化程度上来了。加上新区建设,沙滩开发建设,带动了偏僻山区的农民搬到镇区来,这也提高了城镇化的比例。
三、红色文化场馆建设,成为推进城镇化重要节点
20世纪90年代,刘英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对于城镇化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刘英纪念馆的建设跟开放,即便放到现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时有这个设想,并在珊溪镇搞这个项目,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刘英同志在1935年9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的政委,粟裕是司令。他们两个带领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的围剿,攻占了珊溪镇,在浙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确立了以珊溪为枢纽向平阳、泰顺、瑞安方向发展的战略构想。
在珊溪镇翁山头村有个旧房子,我妈妈都亲眼看到过刘英同志。我妈妈就在珊溪镇的上游,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见过的。当时我们在想,要不要建一个刘英纪念馆?这是刘英同志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1994年1月11日,国家计委批准珊溪水库立项。我们想这个机会来了,当时我还是镇长,我们书记很有政治头脑,他马上就想要抓住这个机遇,建一个刘英纪念馆。为什么要搞刘英烈士纪念馆呢?第一,这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缅怀先烈,凝聚奋进的力量。第二,为了扩大镇区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第三,要借这个机会搞一个红色的旅游景点,作为一个配套设施。所以从这些方方面面来想,觉得这个事情值得去做。当然我们也历尽千辛万苦,很多干部想不通,当时我们刚并进来,全是山沟,路不通,水没有,你还有什么闲钱去搞刘英纪念馆?确实也是的。
纪念馆选址原来确定在一个小山岗叫鲤鱼山,山形像一条鲤鱼,那边是有名的文物的旧址,历史上可追溯到宋朝、明朝的。我们在那没有路上山,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后来还是确定就建在百万山。百万山在李井村,需要用到百万山48亩的山地,李井村的村民听说要在这山上建设刘英纪念馆,说补偿款一分钱都不要。
这中间的过程是曲折的,刘英纪念馆选址定下来之后,我们想取得省里的支持,但是省领导认为,文成县作为革命老区,过去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但老百姓生活还那么穷困,首先要发展经济,要让老区的人富裕起来,而不是先建纪念馆。我们一听都傻了,怎么办?
省领导不给予支持,但我们建纪念馆这个事情已经启动了,选址都选下来了,馆名的题字都写好了,而且是高级别的领导题的馆名。
当时我们考虑馆名谁来提?我们想请当时的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馆名。那时候,我们有个老乡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我们就想通过老乡转达给刘华清主席这个题字的请求。后来我们把这事情跟老乡讲了,我们要建刘英纪念馆,想请刘华清题馆名,他同意试试看。
过了一两个月,1994年的5月14日,一个大信封来了,上面写的是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我们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小心翼翼地拆开一看:“刘英纪念馆”。那个字写得很漂亮,在场的大家真是激动。小镇建个馆,国家领导人题馆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真的实现了。
虽然有刘华清题的馆名,但建起来还是要经费的。当时我们首先让镇机关干部带头捐资,书记、镇长带头捐,然后是部门单位,再然后是各行政村,党员干部是自发捐的。还有文成县进修学校的师生捐,第一笔捐资就是他们捐的。我还有几个党校同学也捐资,市里边我记得有温州日报社、温州市教委,然后是扶贫办、鹿城区组织部,接下来是友好乡镇街道的松台街道、景山街道等,大家都支持。我跟镇党委书记两个人到市里争取到5万块钱经费,相当于各处去“化缘”了。
建馆中用到大量的灯,大厅那一盏灯当时就是1万多元钱,灯荧光闪闪的很漂亮,也是我们“化缘”来的,找市委组织部部长跟东方集团讲好,请他们支持文成县的刘英纪念馆建设,解决一下灯具设备。我们去矮凳桥那边的东方灯具厂,董事长滕增寿说:“你们这个项目好,灯具我们支持。”我们预算了一下,大概要5万多块钱。
整个项目大概花了200多万,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出了,因为那个沙洲开发区后来也强大了,有钱了。刘英同志的雕像用石头雕刻,因为山上没有公路通不进去,为了运石头像,特地造了一条简易的山路。将石像分为两段,好不容易把它运到山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装好,结果却装得不协调,我们都泄气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弄,村里的书记和主任叫了几个人过来,还挑好时辰,他对刘英同志很崇拜,像敬神一样地敬重他。
然后又去了杭州,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就在西湖边上,联系了一个教授给我们制作一个刘英的铜像,雕像要纯铜的。那个教授叫杨奇瑞,当年32岁,副教授,年轻人挺帅的,他说可以,他先做好模型,做好了通知我们去看。
模型做好了,通知我们去杭州,可我们没见过刘英同志。后来把照片拍过来,我们找省长刘锡荣,想请这位革命后代看看刘英铜像是否相似。他说:“我连我爸都没见过,我爸走的时候我还在我妈肚子里,我给你介绍两位我爸的朋友,张金发和郑嘉顺。”两位老同志中,有一位是刘英同志的警卫员。把他们两个找过来看模型,再做了修改,修正好了算是正式通过。杭州没有铸造厂,用铜铸造,需要到南昌铸造厂把它做起来。
铜像运到珊溪镇,我们用大的树木,动用几十个人把铜像抬到山上。铜像总共是五米多高,用一根很长的木头,几十个人慢慢抬,路很陡,台阶更陡,有200多级台阶。我们当时设计台阶时,想要有个寓意,刘英同志1942年牺牲,享年36岁,我要求师傅,一段做36级,另外有一段做42级。然后中间还有两个平台,平台是什么?革命事业是有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中前进。下面的牌坊就叫怀英门。怀念先烈和英烈,包括刘英和所有为国捐躯的先烈。大家觉得这个门还是有寓意的。那个对联写得很好,温州市文联三个重量级作家写的。
1996年的5月18日开馆。为什么选这天?因为5月18日是刘英同志牺牲的日子。那天,温州市委原书记郑嘉顺老同志特地从杭州赶过来参加开馆仪式。开馆以后到现在,珊溪镇又做了两次大规模的提升。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温州市乃至浙南地区有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和打卡点。
四、曾经历经沧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刘英纪念馆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一个核心硬件,珊溪镇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颇有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解决了镇中心一块三角地十多年的纠纷,这是当时三个单位征地以后留下来的,涉及十几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其实就是一分或两分地。
当时那一块地产生的纠纷没得到解决,也无人管理,垃圾满地,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我们把几个生产队召集起来,说不要再争所有权了,这个地已经由国家征过去了,那就把它拿出来作为工业用地建设街心花园,就是街道当中一个的花园。这样一说,大家都同意,边上有干个体工商户的小青年,我很清楚地记得,他说:“如果这里做公园,我就捐2000块钱。”那个时候2000块是不得了的。
方案很快就定下来,然后请来了设计师,做了喷泉和雕塑,是一个少女身戴花环手指前方,寓意奔向21世纪。那么一个构图,不锈钢的少女雕塑,然后有花、有草、有树、有喷泉,我觉得应该是飞云江上游是第一个街心公园。
后来这边搞白鹭广场,现在坦岐山作为文成县革命的红色摇篮,专门有一本书的,还搞了阅兵广场,还搞了红色餐厅。
除了这些文化场馆的建设,这几年文成的教育、交通推进的速度也非常快,说实话,我离开文成县的岗位已有多年,到温州市区工作生活20多年了,对文成当下发展感受不多,也提不出高屋建瓴的思路和建议。
过去也有人讲,穷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观念上,所以就要穷则思变。应该说这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历届的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克难攻坚做了大量的工作,曾经的文成历经沧桑巨变。现在的文成,以水为媒,破茧成蝶,以生态路线、工业前线、旅游新线的三维度推进,实现了由原来国家级贫困县到现在全面奔小康的突破,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对于城镇化建设,我个人的想法要坚持这么几个原则。第一是要坚持优势原则。最近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也提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要素合理流动,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推进和提升。所以,刚才讲的要坚持发挥优势原则,每个乡镇要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乡镇。过去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文成这几年,我感觉做得挺不错的,民宿也好,有特色的农业基地也好,建设项目挺多,外地来文成的人也反映不错,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效益,这是第一。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以人为本,围绕农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抓手,比如村庄道路、电网、自来水管网、有线电视,还有中、小学布局,以及方便群众办事,加快补齐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短板,让广大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老百姓为天。
第三,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以前有些部门,包括乡镇、县、市里的一些领导,后任不管前任事,一届管一届,这个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对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我觉得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也不影响下一代的基本需求,我们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