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返程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晨曦轻轻揭开夜色的帷幔,士兵们迅速结束了早餐,紧接着便忙碌起来,整理营地,为即将的启程做着最后的准备。刘赟矫健地跃上马背,一马当先,引领着队伍向前行进。

时至晌午前夕,一名士兵匆匆而来,面带急色地禀报,称距离延南郡驻地的平溪县已不足五里。刘赟闻言,当即果断下令停止行军,并迅速派遣使者前去传唤文钦。

不久,文钦快步赶至,俯身恭敬行礼。刘赟端坐于马上,神色平和,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文钦,缓缓启齿:“文县令,我已然明了你与义勇军随我军同行的缘由。昨日之事突如其来,我初次遭遇此等情形,一时之间难免有些茫然。所幸身边不乏有识之士,为我指点迷津,使我得以了解你和义军的处境。”

“世子殿下……”文钦刚欲低头,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欲要辩解,却被刘赟轻轻抬手打断。

“我并无阻拦你和义军随我军入驻军营之意。只是,我绝不允许你在首领或是邺州郡守面前提及我晋国世子的身份。我不过是念及你们奋勇镇压土匪之功,分发些粮食以示嘉奖,此事与你们追随我军并无直接关联,你可明白?”

“是,世子殿下,我定当铭记于心。”文钦满脸敬畏,小心翼翼地回应。

刘赟心中暗自思量,中郎将和邺州郡守恐怕不会轻易接纳文钦和义军。毕竟,官军已然平定永川的土匪,平定延南的土匪想来也不在话下。若中郎将和邺州郡守能够接纳文钦和义勇军,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可若是拒不接纳,文钦等人又无处可去,不妨来晋国。自己身为晋国世子,理应能够接纳他们。

文钦听闻此言,不禁满脸惊愕,抬头望向刘赟,欲言又止。

“殿下,这……”

打发走文钦后,刘赟再度翻身上马。杨阜见状,连忙驱马靠近,脸上挂着玩味的笑容,打趣道:“世子殿下,您可真是贪心呐。”

“杨先生,此言何意?”刘赟一脸茫然,转头看向杨阜。

杨阜笑意更甚,解释道:“昨日您还心心念念着许将军的侄子,今日又惦记上文县令和他的义军了。”

刘赟一听,不禁回想起昨晚之事。许褚,乃是许炎的侄子。得知许褚就在眼前,刘赟内心的欣喜难以抑制。

刘赟暗自庆幸自己身处晋国,其中一个缘由便是《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猛将许褚正是晋国人。昨晚听闻许褚是许炎侄子时,他内心的震惊可想而知。

刘赟本想着一回到晋国,便即刻吩咐许炎将侄子带回。可转念一想,如此行事未免过于草率,便强压下内心的激动,询问许炎有无将侄子召来晋国的打算。

许炎表示,自己也期望侄子和宗族里的年轻人能来侍奉左右,只是侄子年纪尚幼,打算三年之后再将他召来。

刘赟竭力掩饰住内心的失望,询问许褚的年龄,当听闻是十六岁时,差点脱口而出脏话。“十六岁!这里可不是现代,在这个时代,已然是能独当一面的年纪了。我如今也才十六岁啊。”刘赟内心激动难抑,但想到要在许炎面前保持风度,以便招揽许褚,便叮嘱许炎一有时间就给侄子写信,多讲讲晋国和自己的好话。

“错失眼前的人才,实在是可惜。我对文县令了解虽不多,但从他昨日的表现来看,此人胆识过人,令人钦佩。追随他的义军,同样值得赞赏。”刘赟感慨道,“此番行程,不仅让我与陈到、许炎的关系愈发亲近,日后,许炎的侄子、文县令和他的义军,想必也会成为我的得力助手。看来上天都在助我成就大业。”

刘赟身为晋国世子,又是王室成员,这话若是传出去,难免会被人误解。他赶忙压低声音,对杨阜说道:“杨先生,我日后定当继续以您为师,凡事都与您商议。只是这类言语,还望先生莫要在他人面前提及。”

杨阜意识到自己失言,急忙应道:“殿下,是我疏忽了,日后定当谨言慎行。”

刘赟与杨阜一边骑马前行,一边交谈,不知不觉间,已抵达平溪县。

平溪县,乃邺州太守的驻地所在。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邺州太守王允以此为据点,全力剿灭邺南的黄巾匪患。

这邺州太守王允,便是日后巧施连环计,让吕布诛杀董卓的那位智者。黄巾之乱时,王允担任邺州刺史,亲自领兵镇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黄巾之乱平定后,王允却遭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张让陷害,险些性命不保。幸得大将军何进知晓王允蒙冤,极力营救,才让他得以逃脱劫难。

不仅如此,左中郎将皇甫嵩也曾因拒绝张让的贿赂要求,告发十常侍之一曹节贪污之事,反被张让、曹节联手陷害,惨遭罢官。北中郎将卢植同样在黄巾军尚未完全平定之时,因拒绝给前来视察军营的宦官左丰行贿,被左丰诬陷,遭到免职。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内部是何等混乱不堪。

当刘赟一行抵达平溪县时,王允、皇甫嵩、朱儁三人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确切地说,他们等候的是那批至关重要的军需物资。在军粮尚未启程之时,晋国便已派人前来通报,好让诸位将领和邺州刺史知晓军粮即将送达的消息。

刘赟自报家门:“我乃晋国世子刘赟。”随后,他恭敬地拜谒了各位指挥官和邺州太守。皇甫嵩、朱儁、王允三人,虽身为臣子,但与刘赟祖父年纪相仿,且都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邺州将军、封疆大吏,刘赟对他们充满了敬重。

皇甫嵩、朱儁、王允在接受刘赟的问候后,纷纷自我介绍。

“我是左中郎将皇甫嵩,能拜见世子殿下,深感荣幸之至。”

“我是右中郎将朱儁,多谢殿下不辞辛劳送来军需物资。”

“臣是邺州太守王允,拜见世子殿下。”

一番寒暄过后,三人迫不及待地前去查看那批军需物资。望着满载而归的粮车,三人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

“一支补给线无法稳固的军队,断无可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延南之地,远离洛阳足有六百五十里之遥,自洛阳长途跋涉运送军需物资至此,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也难怪他们见到军粮时会如此欣喜若狂。”刘赟在心中暗自思量。

对于这批珍贵的军粮,不仅将领们满心喜悦,王允更是将其视为稀世珍宝。将官军的粮草物资全部自洛阳运抵延南,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故而剩余的粮草物资不得不从邺州紧急调拨。官军人数众多,达数万之众,而王允麾下亦有不少精兵强将,为如此庞大的人数筹集粮食,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如今能够得到晋国的军粮物资支援,王允自然是满心欢喜,喜不自胜。

正当中郎将与王允满心欢喜地检视着这批军粮之时,白县县令文钦步履匆匆地走到了王允的面前。,连忙上前阻拦。文钦眼见此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向王允诉说着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统领义军的艰辛历程。

刘赟见文钦正向王允陈述情况,便转身走向杨阜,说道:“杨主簿,我等此行任务已然圆满完成。军粮已安然送达军营,将领们亦是颇为满意,我等是否就此启程返回晋国?”

杨阜闻言,一脸惊讶,疑惑地问道:“殿下,您是说我们连一日都不休息,即刻返程?如此一来,岂不是会让士兵们过于劳顿?”

“我等一路行来,路途尚算平坦,士兵们也不至于太过疲惫。若是他们真的累了,今日便可早些扎营休息。剿匪之事尚未尘埃落定,我等在此逗留越久,对中郎将等人越是不利。”刘赟解释道。

杨阜思索了片刻,点头赞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我等逗留越久,邺州太守恐怕会心生不满。”

刘赟听后,当即下令让陈到和许炎准备启程返回晋国。陈到和许炎接到命令,心中欢喜不已。他们也盼着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的国家,不愿一直留在政府军的军营之中。

许炎下令士兵们开始返程之时,刘赟带着杨阜前去向皇甫嵩和朱儁辞行。

“我已遵照父王的命令,将军粮安全送达军营,如今打算启程回国。”刘赟说道。

听闻刘赟即将离去,皇甫嵩和朱儁露出了意外的神情。

“殿下,您不留一日再走,怎能如此仓促离去?”他们挽留道。

“今日暂且歇息一日,明日再启程也不迟啊。”他们继续劝说着。

“左右将军肩负朝廷重任,忙于剿匪之事,我又怎能留在此处添乱?我与晋军即刻返程,我军此前亦历经苦战,击败土匪,晋国内尚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刘赟婉言谢绝了他们的挽留。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便强求。还请殿下转达对王爷的谢意。”皇甫嵩和朱儁说道。

刘赟从他们的言辞中听出,他们并非真心挽留,不过是出于礼貌而已。“虽说我送来了军粮,他们却连一顿便饭都未挽留。看来,他们看重的不过是这些物资。王爷未曾亲自前来,他们恐怕也不愿与我这世子过多打交道。”刘赟心中暗想。

辞别王允,离开军营,踏上返回晋国的路途,刘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此次运输军粮之行,让我经历了许多,也让我意识到,以往我有许多想法过于天真,行事也太过草率。看着文钦,我愈发觉得,那些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或是名字未被历史铭记的人里,必定隐藏着不少才华出众之士。我如今亟需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要积极主动地招揽人才。不能只着眼于历史上留名,或是出现在《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我要亲自去寻觅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人。距离184年黄巾之乱爆发,190年诸侯混战全面开启,尚有一段时日。我定要在此之前,多多观察天下局势,思索招揽人才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