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正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7章 卷一百五十·后唐末帝纪(下)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春正月初一辛卯,皇帝驾临文明殿接受朝贺,仪仗侍卫依照礼仪进行。初五乙未,百济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初八戊戌,皇帝前往龙门佛寺祈求降雪。十三癸卯,任命给事中、充任枢密院直学士吕琦为端明殿学士;任命六军诸卫判官、尚书工部郎中薛文遇为枢密院直学士。十五乙巳,因为上元节夜晚京城张灯结彩,皇帝便微服出行,在赵延寿的府邸设宴饮酒。十七丁未,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重美被封为雍王。二十九己未,任命前司农卿王彦镕为太仆卿。

二月初八戊辰,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李可久加官检校司徒。李可久原本姓白,前朝赐姓为李。初十庚午,监修国史姚顗,史官张昭远、李祥、吴承范等修成《明宗实录》三十卷进献朝廷。(《五代会要》记载:一同修撰的官员中书舍人张昭远、李祥,直馆左拾遗吴承范,右拾遗杨昭俭等各自得到不同赏赐。)任命大理卿窦维为光禄卿,任命前许州节度判官张登为大理卿。十七丁丑,任命太常卿李铃为兵部尚书,任命兵部尚书梁文矩为太常卿。二十庚辰,任命前鄜州节度使皇甫立为潞州节度使。二十一辛巳,任命前均州刺史仇晖为左威卫上将军,保顺军节度使鲍君福加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二十七丁亥,因为昭义节度使安元信去世而停止朝会。

三月初十庚子,中书门下上奏:“依照阁门分析的内外官员辞行、朝见、谢恩的规定:各州判官、军将进奉财物来到京城,旧例是在阁门朝见和辞行;今后只让他们朝见,依旧在阁门辞行。新任命的各道判官、书记以下官员按旧例不进行朝见谢恩,一并免去谢恩和辞行,任期结束到京城按旧例不朝见;今后两使判官允许朝见谢恩,赴任时在阁门辞行,书记以下官员依旧按照旧例。朝臣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按旧例朝见谢恩,以下官员按旧例不进行应对谢恩;如今请求依照天成四年正月敕令,凡是升朝官都允许朝见谢恩。各道都押衙、马步都指挥、虞候、镇将、各类场院官员,按旧例不谢恩和辞行,都进呈奏状免去谢恩和辞行,任期结束到京城,按旧例不朝见。在京城的盐曲税官、两官巡官允许朝见谢恩,新任命的县令、录事参军都朝见谢恩,第二天在阁门辞行,同时有皇帝口谕告诫勉励。文武两班所派的吊祭使以及告庙祠祭官员,只在正衙辞行,不前往内殿。各道进奏官到京城,朝见,请假,进呈奏状在阁门辞行。”皇帝同意了。十一辛丑,暂代主持福建节度使事务的王昶上奏,节度使王延钧在去年十月十四日去世。当时王延钧父子虽然在闽岭僭越称帝,但仍向朝廷称藩,所以有此奏报。十四甲辰,任命右神武统军杨汉章为彰武军节度使。十六丙午,任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裔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二十七日丁巳,任命端明殿学士吕琦为御史中丞。(据《通鉴》记载:吕琦与李崧提出与契丹和亲的策略,被薛文遇阻止,吕琦改任御史中丞,大概是被疏远了。)二十八戊午,御史中丞卢损被贬为右赞善大夫,知杂侍御史韦税被贬为太仆寺丞,侍御史魏逊被贬为太府寺主簿,侍御史王岳被贬为司农寺主簿。当初,延州保安镇将白文审听说岐下起兵,擅自杀死郡人赵思谦等十多人,已经伏法认罪,又被御史台追回拘押审讯,尚未结束。恰逢去年五月十二日颁布恩赦令,除十恶五逆、放火杀人外都予以释放。卢损轻易地打开刑具释放了白文审,皇帝大怒,逮捕白文审并将其诛杀。御史台声称是奉恩赦令释放,不能追回传讯作证。中书省责问说,恩赦令说“不在追究枝节问题”,没有“不能追回传讯作证”这六个字,是擅自改动敕令的话。大理寺判定以误放罪人的罪名论处,所以有了这样的处罚。这个月,有蛇和老鼠在师子门外争斗,老鼠存活而蛇死去。

夏四月初一己未,任命左卫上将军王景戡为左神武统军,任命右领军上将军李顷为华清宫使。初十戊辰,任命太子詹事卢演以工部尚书之职退休。十三辛未,任命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张昭远为礼部侍郎;任命前沧州节度使李金全为右领军上将军。这个月,有熊进入京城抓人。

五月初五辛卯,任命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驸马都尉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为赵国公。任命河阳节度使、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初八甲午,任命前晋州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副总管张敬达充任西北面蕃汉马步都部署,免去副总管之职。初九乙未,下诏:“各州两使判官、京城附近赤县的县令有缺额,从省郎、遗补、丞博、少列宫僚中选拔任用。”任命忠正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河阳节度使,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任命彰圣都指挥使、饶州刺史符彦饶为忠正军节度使,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初十丙申,因为雍王重美与汴州节度使范延光结亲,下诏让兖王从温主持此事。十一丁酉,因为国子祭酒马缟去世而停止朝会。

十二戊戌,昭义上奏,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任命鸿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王景崇为卫尉卿,充任引进使。十六壬寅,削夺石敬瑭的官爵,命令张敬达进军攻讨。二十九乙卯,任命晋州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不久改为招讨使;任命河阳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太原四面马步军都指挥使;任命邢州节度使安审琦为太原四面马军都指挥使;任命陕州节度使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任命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为壕寨使。三十丙辰,任命定州节度使杨光远为太原四面兵马副部署、兼马步都虞候,不久改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马步都虞候之职照旧。任命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兼排阵使。当初,皇帝怀疑河东有反叛的意图,和近臣谈及此事,皇帝说:“石郎和我是近亲,本应没有嫌疑,流言蜚语、诋毁赞誉,我心中自然明白,万一双方失和,如何和解呢?”左右大臣都不回答。第二天,想要将石敬瑭调任郓州,房暠等人坚决说不行,司天监赵延乂也说星辰运行失度,尤其应该保持安定,因此此事稍有延缓。恰逢薛文遇独自在宫中值宿,皇帝召见他,把太原的事情告诉他。薛文遇上奏说:“我听说在道路上盖房子,三年也盖不成,国家的利害,由陛下圣意决断,依我看来,石敬瑭即使被调任也会反叛,不调任也会反叛,不如先下手为强。”皇帝高兴地说:“听了你这番话,让我心中的闷气都消散了。”在此之前,有人说国家明年会得到一位贤能的辅佐者主掌谋划,平定天下,皇帝心里也怀疑这位贤能辅佐者就是薛文遇,就命令他亲手书写任命文书,半夜送到学士院起草制书。第二天,宣布制书的时候,两班大臣大惊失色。过了六七天,石敬瑭上奏章说:“明宗的社稷,陛下继承,尚未符合民意,应该推举贤明的君主。许王是先朝的血脉,在皇宫中修养德行,如果遵循当立为君的预言,就可以避免兄弟相争的非议。”皇帝看了奏章不高兴,用手把奏章扔到地上,召来马裔孙起草诏书回复说:“父亲拥有社稷,传给儿子;君主有祸难,依靠亲人。你和鄂王,原本关系并不疏远。往年卫州之事,天下人都知道;如今你提到许王的话,又有谁会相信!英雄贤能之人做事,怎么会像这样”等等。

六月初五戊申,张敬达上奏,西北面先锋都指挥使安审信率领雄义左第二指挥二百二十七名骑兵,连同部下共五百骑兵,劫掠百井,叛逃进入太原。又上奏,大军已抵达太原城下。下诏将安审信以及雄义兵士的妻儿子女一并处斩,家产没收充公。在此之前,雄义都在伏州屯驻戍守,其指挥使安元信谋划杀死伏州刺史张朗,事情泄露,戍兵自行溃散,投奔安审信的军队,安审信和他们一同进入太原。太常寺上奏,在河南府东面暂且设立宣宪太后的寝宫,皇帝同意了。初六己酉,振武节度使安叔千上奏,西北界巡检使安重荣驱赶劫掠戍兵五百骑兵叛逃进入太原。任命新授任的河东节度使宋审虔为宣州节度使,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初九壬子,邺都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驱逐节度使刘延皓,占据城池反叛。第二天,张令昭召集副使边仁嗣以下官员,逼迫他们奏请朝廷授予节度使旌节。

六月初一辛酉,天雄军节度使刘延皓被削夺官爵,勒令回到私宅。初三癸亥,任命天雄军守御、右捧圣第二军都虞候张令昭为检校司空,行右千牛将军,暂代主持天雄军府事务。初六丙寅,皇帝驾临敷政殿,派遣工部尚书崔居俭将宣宪皇太后的宝册送到寝宫。当时陵园在河东,恰逢战事兴起,所以暂且在京城修建寝宫并奉上谥号。初九己巳,任命西上阁门副使、少府监兼通事舍人刘颀为鸿胪卿,官职依旧。初十庚午,下诏说:“雨水稍有延迟,对庄稼颇有损害,分别命令朝臣祈祷降雨。”十一辛未,以工部尚书之职退休的许寂去世。任命暂代主持魏府事务、右千牛将军张令昭为齐州防御使,任命捧圣右第三指挥使邢立为德州刺史,任命捧圣第五指挥使康福进为鄚州刺史。十四甲戌,任命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代理主持天雄军府事务。十六丙子,任命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副招讨使兼兵马都监。下诏将河东将佐节度判官赵莹以下十四人的家产一并抄没。

秋七月初一戊子,范延光上奏,率领军队抵达邺都攻城。初二己丑,诛杀右卫上将军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他们都是石敬瑭的儿子。当时石重英等人藏在百姓家中的井里,被抓获后诛杀,藏匿他们的人家也被灭族。奚族首领达剌干派遣通事介老上奏,奚王李素姑谋划叛逃进入契丹,已经处斩完毕,达剌干暂代主持本部落事务。初四辛卯,沂州上奏,诛杀都指挥使石敬德,并将其全家灭族,石敬德是石敬瑭的弟弟。初八乙未,任命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潞州节度使,充任太原四面招抚排阵使;任命潞州节度使皇甫立为华州节度使。初十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上奏,本月二日夜晚,步军指挥使桑迁发动叛乱,率兵包围内城,沙彦珣突围出城,占据西山的雷公口。三日,召集兵士入城诛杀叛乱军队,军城恢复原状。十四辛丑,任命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县令。十八乙巳,任命卫尉卿聂延祚为太子宾客。二十一戊申,范延光上奏,本月二十一日收复邺都,群臣表示祝贺。二十二己酉,任命礼部侍郎张昭远为御史中丞;任命御史中丞吕琦为礼部侍郎,充任端明殿学士。二十三日庚戌,中书省上奏:“刘延皓的宾佐等人,主帅既然已经被削夺官爵,其行军司马李延筠、副使边仁嗣以下人员,希望下令让他们回归乡里。”奏疏呈入,皇帝大怒,下诏给大理寺说:“主帅失守,已经被削夺官爵,他的僚佐应当判什么罪?”不久最终还是依照中书省的奏请。二十五壬子,下诏让范延光诛杀张令昭部下的五个指挥以及忠锐、忠肃两个指挥。接着范延光上奏,追兵追击张令昭部下的败兵到邢州沙河,斩首三百级,并献上张令昭、邢立、李贵等人的首级。又上奏,抓获与张令昭一同作恶的捧圣指挥使米全以下各位指挥使、都头共十三人,一并在府门前车裂。二十六癸丑,左卫上将军仇晖去世。洺州上奏擒获魏府作乱的捧圣指挥使马彦柔以下五十八人。邢州、磁州相继擒获乱兵,一并送往京师。彰圣指挥使张万迪率领部下五百骑兵叛逃进入太原,下诏在怀州本营诛杀他的家属。

八月初一戊午,契丹派使者摩哩入朝。初二己未,任命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任命西京留守李周为汴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初六癸亥,应州上奏,三千契丹骑兵逼近城池。下诏让端明殿学士吕琦前往河东忻州、代州各屯戍营地犒劳军队。任命左龙武大将军袁嶬为右监门上将军,任命振武军节度使安叔千充任代北兵马都部署。十二己巳,云州沙彦珣上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里,纵酒欺凌军都行人,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殷、都指挥使党行进,李让勋已经被处斩。张敬达上奏,正在建造五龙桥攻打太原城。二十一戊寅,任命镇州节度使董温琪充任东北面副招讨使。二十二己卯,洺州进献野茧二十斤。二十四辛巳,张敬达上奏,贼城内派出三十队骑兵、三千名步兵冲击长连城,高行周率军袭击,将敌军赶入壕沟,大半敌军溺水而死,擒获贼将安小喜以下一百多人,缴获战马一百八十匹。

九月十七甲辰,张敬达上奏,本月十五日,与契丹在太原城下交战,朝廷军队战败。当时契丹君主亲自率领部族前来救援太原,高行周、符彦卿率领左右厢骑兵出战,蕃军撤退。巳时过后,蕃军再次列阵,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等人在贼城西北列阵,倚山横向布阵,众将奋力攻击,蕃军屡次后退。到了傍晚,我方骑兵准备转移阵地,蕃军如山般压来,朝廷军队大败,丢弃的兵器和相互践踏而死的士兵堆积如山。当晚,收拢残余部队,退保晋祠南的晋安寨,蕃军挖壕沟将其包围,从此音讯隔绝。朝廷大为恐慌。当天,派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兵驻扎河阳,下诏让范延光率兵从青山路奔赴榆次,下诏让幽州赵德钧从飞狐路绕到敌军后方,辉州防御使潘环集合防戍军队从慈州、隰州出发救援张敬达。任命前绛州刺史韩彦恽为太子宾客。契丹君主将营帐转移到柳林。十八乙巳,下诏定于二十二日驾临北面军前。二十一戊申,皇帝从京师出发,途经徽陵,皇帝亲自前往拜谒祭奠。傍晚抵达河阳,召集群臣商议进军策略,卢文纪劝皇帝驻扎在河桥。二十三日庚戌,枢密使赵延寿先赶赴潞州。二十四辛亥,皇帝前往怀州。召见吏部侍郎龙敏询问机密事宜,龙敏劝皇帝拥立东丹王耶律倍(赞华)为契丹君主,派兵护送他进入蕃地,那么契丹君主就有后顾之忧,不能长久驻扎在汉地了。皇帝深以为然,最终却没有施行这个谋略。(《辽史·义宗传》记载:“耶律倍虽然在异国,常常思念亲人,问候的使者不断。后来明宗养子李从珂弑君自立,耶律倍秘密报告太宗说:‘李从珂弑君,为何不讨伐他!’可见是东丹王开启了战端,后唐君臣或许知晓他的阴谋,所以龙敏的建议没有施行。)皇帝从此酗酒悲歌,神情凄惨沮丧。臣下劝他亲征,他就说:“你们不要提石郎,让我胆战心惊!”他就是如此怯懦疲惫。

冬十月初一丁巳夜晚,彗星出现在虚宿、危宿之间,长一尺多。初六壬戌,下诏在天下征集马匹,又下诏每十户百姓出兵一人,兵器铠甲自备。(《契丹国志》记载:后唐征发百姓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甲兵器,称为“义军”,共征得马匹二千多匹,征夫五千人,民间大为惊扰。)十二戊辰,代州刺史张朗破格授予检校太保,因为他屡次杀敌众多,所以用这个任命来奖赏他。十七癸酉,幽州赵德钧率领本军三千骑兵与镇州董温琪从吴儿谷奔赴潞州。

十一月初三戊子,任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任命赵延寿为河东道南面行营招讨使,任命刘延朗为副使。初五庚寅,任命范延光为河东道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任命李周为副使。皇帝因为吕琦曾经在幽州幕府任职,于是命令他携带都统的委任状去赏赐给赵德钧,同时犒劳军士。吕琦到达后,不慌不忙地宣示皇帝委任的旨意,赵德钧说:“既然把军队委托给我,怎敢怕死!”赵德钧意图兼并范延光的军队,上奏请求与范延光会合。皇帝下诏告知范延光,范延光没有听从。十二丁酉,延州上奏,节度使杨汉章被部下杀害,任命前坊州刺史刘景严为延州留后。十五庚子,赵德钧上奏,大军抵达团柏谷,前锋杀死蕃军五百骑兵。范延光上奏,军队抵达榆次,蕃军退入河东川界。潘环上奏,隰州击退蕃军。十七壬寅,赵德钧上奏,军队出了谷口,蕃军逐渐后退,契丹君主现在驻扎在柳林寨。当时赵德钧多次上奏请求授予赵延寿镇州节度使的职位,皇帝发怒说:“赵德钧父子坚决索要镇州,如果能击退蕃戎,就是要取代我的皇位,我也甘心。如果玩弄寇贼要挟君主,只怕两败俱伤。”赵德钧听闻后很不高兴。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春正月初一丙申,后唐末帝李从珂驾临明堂殿接受朝贺,仪式上仪仗侍卫一切依照规制进行。初五,百济派使者前来进献当地特产。初八,因久未降雪,后唐末帝前往龙门佛寺祈雪,渴望能缓解旱情,让百姓的庄稼得以滋润。十三,后唐朝廷进行人事任命,任命给事中、充任枢密院直学士吕琦为端明殿学士,任命六军诸卫判官、尚书工部郎中薛文遇为枢密院直学士,期望他们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十五上元节,京城张灯结彩,后唐末帝微服出行,前往赵延寿的府邸赴宴饮酒,感受民间节日氛围。十七,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重美被封为雍王,这一册封也彰显着皇室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地位确认。

二月,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李可久获加官检校司徒,他本姓白,前朝赐姓为李,此次加官或许是因其在地方治理或军事方面有一定表现。初十,监修国史姚顗,史官张昭远、李祥、吴承范等完成《明宗实录》三十卷并进献给朝廷,这一史书的修撰有助于后人了解明宗时期的历史。同月,朝廷还有诸多官职调动,如大理卿窦维改任光禄卿,前许州节度判官张登任大理卿等,这些人事变动影响着朝廷各部门的运作。

三月,中书门下上奏关于内外官员辞行、朝见、谢恩的规定,后唐末帝同意这些规定,以规范朝廷礼仪制度。此后,各地陆续传来消息,如潞州节度使安元信去世,朝廷为此停止朝会,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同时,还有其他节度使的任命与变动,朝廷在不断调整地方权力格局。

四月,朝廷继续进行官职调整,左卫上将军王景戡任左神武统军,右领军上将军李顷任华清宫使等。当月,京城出现异常现象,有熊进入京城抓人,给百姓带来了恐慌,也让人们感到不安。

五月,朝廷对石敬瑭进行职务调动,将其由河东节度使改任郓州节度使,进封为赵国公,同时任命河阳节度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这一系列举措似乎暗示着朝廷对石敬瑭的警惕与防范。不久后,石敬瑭反叛,后唐朝廷迅速做出反应,削夺其官爵,并令张敬达进军攻讨,一场战乱就此拉开帷幕。

六月,张敬达上奏称西北面先锋都指挥使安审信率部叛入太原,朝廷下诏将安审信及相关兵士的妻儿子女处斩,家产没收,以儆效尤。同月,邺都发生变故,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驱逐节度使刘延皓,占据城池反叛,后唐朝廷又陷入新的危机之中,不得不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叛乱。

七月,范延光上奏已领军至邺都攻城,展现出朝廷平叛的决心。同时,朝廷还发生了多起诛杀石敬瑭亲属及相关人员的事件,如诛杀右卫上将军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等,这些举措旨在打击石敬瑭的势力,维护朝廷的权威。

八月,契丹派使者摩哩入朝,这一外交举动或许预示着局势将更加复杂。后唐朝廷继续进行官职调整,以应对内外局势的变化,如任命范延光为天雄军节度使等。

九月,张敬达奏报与契丹在太原城下交战,朝廷军队战败,此后被契丹军围困在晋安寨,消息传来,朝廷大为恐慌。后唐末帝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如派遣各路军队救援等,但局势似乎越来越严峻,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十月,彗星出现,被视为不祥之兆。朝廷下诏在天下征集马匹,并要求每十户百姓出兵一人,自备兵器铠甲,这一举措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百姓们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

十一月,后唐朝廷任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等一系列官职,试图组织力量对抗契丹和石敬瑭。然而,赵德钧与范延光之间存在矛盾,赵德钧还屡次上奏请求授予赵延寿镇州节制,引起后唐末帝的不满,这使得朝廷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影响了抗敌的行动。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闰月,冬至日,群臣在行宫向皇帝称贺,后唐末帝想到晋安寨内的将士,不禁感慨他们或许也在思念家国,一时悲从中来,泣下许久,展现出他对将士的关切之情。此后,朝廷继续进行官职调动,如以岢岚军为胜州,任命李从昶为左龙武统军等。

不久后,丹州刺史康承询因所率义军作乱且自己奔逃鄜州而被停任并配流邓州,这反映出当时局势的混乱以及朝廷对失职官员的惩处。接着,太原行营发生重大变故,副招讨使杨光远杀招讨使张敬达于晋安寨,并率部投降契丹。当时晋安寨内粮草乏绝,军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毁居屋茅、淘马粪、削松甗来喂马,可见处境之艰难。杨光远劝张敬达血战,张敬达想再等待时机,最终杨光远趁其不备将其杀害并投降,这一事件成为局势的重要转折点。

随后,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双方约为父子之国,改元天福。契丹与石敬瑭南行,赵德钧父子与诸将南奔,后唐军队在蕃骑的逼迫下,溃不成军,投戈弃甲,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后唐的局势急转直下,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后唐末帝听闻晋安寨被陷,先是下诏移幸河阳,当时有人建议前往邺城,认为魏府军尚全,契丹或许忌惮而不敢南下。后唐末帝召李崧商议,薛文遇不知也前来,后唐末帝见到他变色,李崧踩薛文遇的脚示意其退出,后唐末帝甚至表示见到薛文遇就肉颤,想抽刀刺他,可见对其的不满。李崧劝后唐末帝归京,最终后唐末帝到达河阳。

后来,晋高祖石敬瑭与契丹到达潞州,契丹派蕃将送石敬瑭南行。后唐末帝回到京城,左右劝其固守河阳,但符彦饶、张彦琪奏称不可城守。一天晚上,后唐末帝至东上门,小黄门鸣鞘于路却索然无声,这似乎也预示着不祥。后唐末帝遣马军都指挥使宋审虔率千余骑至白马坡,诸将认为此地不适合作战,宋审虔便请后唐末帝还宫。

最终,晋高祖石敬瑭到达河阳,后唐末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元武楼。(资治通鉴记载,李从珂有可能当时带着传国玉玺一起自焚了。)晋高祖入洛后,在火中找到后唐末帝的烬骨,次年三月,下诏将其葬于徽陵之封中。后唐末帝在位共二年,享年五十二岁。

史臣评价后唐末帝,认为他有神武之才与人君之量,但通过武力夺权即位,内心或许有愧疚之意。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方面起初并未有大的失误,但无奈天命不佑,人谋不善,最终只能坐以待毙,实在可悲。他曾在河壖之际身着金甲,在梁垒之时斧眺楼,英勇无比,然而到了覃怀之日,面对汾晋的危机却只能涕泪沾襟,怯懦之态尽显。这也说明时运到来时,如雕虎可生风;时运离去时,应龙也不免被做成肉酱,就如同当年项羽在帐下悲歌,这一切并非毫无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