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0章 一旦归为臣虏 一
第50章 一旦归为臣虏 一
一语道破天机,其实也是彻底撕破了脸皮,好让眼前这个不知好歹的书呆子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在哪儿,在和谁说话!
徐铉沉默了,历史上记载,这位江南才子“惶恐而退”。但我想,这一定是宋朝的臣子们在为老主子遮羞,试问普天之下有谁被逼到赤祼祼拿刀剑说事,把仁义道德扔到一边,承认自己就是因为你的钱财土地才见财起意、不安好心的? 除非那本身就是个仗势欺人,没有廉耻的强盗鼠辈!该惶恐的不应该是徐铉而应该是赵匡胤!
徐铉又败了,他默默无言地在赵匡胤面前转身。他仍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金陵,还是要回到已经势尽力穷,注定亡国的李煜身边。
却说曹彬统率兵马,自蕲州乘船驶入长江后,官兵同心协力,鼓棹扬帆快速前进,绕过江州直扑池州。麻痹轻敌的南唐沿江守军,误将北宋的突然袭击当成平日例行的江上巡逻。先是闭垒观望,继而又奉牛酒前去犒劳。等到发觉来者不善,再想抵抗,为时已晚。池州守将戈彦见势不妙,弃城逃走。宋军兵不血刃,轻取州城。曹彬深知兵贵神速,传令水陆各军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再鼓作气,乘胜东进。没出一月,便连克铜陵、芜湖和当涂,最后屯兵采石,待机大举渡江。
在此之前,赵匡胤已令八作使郝守带领大批丁勇工匠,乘船押运数百艘黄黑龙船,以及满载棕缆、竹索、铁链等连接、固定船只和木板的大舰,直驶石牌口试造浮桥。待到浮桥造成,曹彬也攻下了采石,随后会同新任池州知州樊若水,协助郝守运载造桥材料,由石牌口经皖河至安庆入长江,到采石搭建浮桥。时值长江枯水季节,浪平滩浅,工匠们只费两三个昼夜,就将数百艘大船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并在船上铺上宽厚的木板,于是在“一风微吹万舟阻”的浩瀚江面上,架起一条衔接长江两岸的通途。
宋军在采石赶造浮桥奏报传入禁内,南唐人立即笑场了。浮桥,不是这么搭的!全江南的人都知道,水流的力量有多可怕,你可以在小河,小溪里搭临时性的浮桥,可长江是什么,万里水流有多大的冲力,再加上江面足有几百米宽,自有人类以来就没人想过要在长江上架桥,不管是浮桥还是什么桥! 饱学之士张洎,平日最喜读书,当他得知来自采石的消息后,颇不以为然,用极为轻蔑的口吻对李煜说:“臣自幼苦读,但有记载以来,还未闻造浮桥以渡大江之说,宋军实在是异想天开!”李煜也漫不经心地附和:“朕亦以为这纯属儿戏。”
等到北宋兵马沿着采石浮桥源源渡江,军械粮草跟踵而至时,李煜才感到大难临头再无退路,只有困兽犹斗死命抗争。他命镇海军节度使郑彦华为主将,遴选精锐水师二万人乘大小战船溯江西进;另遣天德都虞侯杜贞为副将,率领步骑军一万五千沿长江南岸西进。水陆两军配合,进兵采石迎战宋师。出师之日,李煜亲临江岸执酒壮行,殷切叮嘱郑彦华:“二位爱卿要鼎力合作,互为表里,精诚协力迎击宋师,我朝成败在此一举。望尔等深解朕意。”郑彦华跪拜谢恩,信誓旦旦地回答:“臣遵旨效命沙场,粉身碎骨在所不惜。”杜贞亦慨慷陈词;“愿血染沙场,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潘美刚过长江,迎头就遇上了南唐兵。人不多,只有一万五,带队的正是杜贞,双方二话没说就杀到一起。潘美纵横沙场,百忙中觉得身后不对劲,他回头看了一眼,发现长江里也一样的热闹非凡。
那是南唐的另一路救兵,由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领,全是水军,任务是要在第一时间里把宋朝的浮桥毁了。李煜现在很清醒,只要浮桥在,宋朝就能把无数的军队源源不断地送过长江来……所以必须毁掉它,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想郑彦华贪生怕死, 他在长江里眼看着杜真和潘美浴血厮杀,逐渐崩溃,直到最后所剩无几。他不仅没去助战,更没去救援,而是迅速后撤,脱离了战场。
郑彦华率军后撤,金陵西南方向的新林寨、白鹭洲、新林港被一路攻破。曹彬尾随着潘美弃舟登岸,同时派出两支偏师迂回到南方,从背后攻击金陵外围的溧水、宣州,把金陵城彻底地包围起来。
南唐统军使张雄系一员猛将。当初后周入侵南唐时,淮南民众举义自保,人称“义军”,张雄是义军首领之一,因其战功显赫,被李璟破格任用,先后任袁州、汀州刺史。李煜即位后,改任现职,继续驻守袁州和汀州。当他得知金陵告急,迅即率部北上勤王。出发之前,他老泪纵横视死如归,当着七个儿子的面对天明志:“吾此行义无反顾,必死于国难。尔辈亦当为国捐躯,否则便是不忠不孝。”他的七个儿子为其忠义之举感动,无不涕泣受命,发誓决不苟且偷生。张雄带兵走到溧阳城外,宋军前来骂阵,张雄愤然迎敌拼杀,父子八人全部战死。
老子英雄儿好汉,不过也不尽然。有位将领名叫皇甫晖,他虽然称不上英雄,却也算是兵痞流氓中的佼佼者。
皇甫晖最初在后唐的魏州军中当兵,勇猛无赖,敢于为先。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遣魏州军去戍守瓦桥关,戍守期满应当回魏州,但大军走到贝州时,却被命令留在贝州屯田。当时,后唐庄宗治国乏术,朝政紊乱,魏州军久戍不得归,士卒多有怨愤。
一天夜里,皇甫晖与其他士兵赌博,赌输了却没钱付赌债,也是逼急了,就想着搞点事抢劫一把,于是和同伙鼓噪谋叛。正值天下人心散乱,魏州军更是思乡心切,所以一经鼓动,军士群起响应。
不过起事者都是小兵出身,都想找个有名望能服众的军官做“带头大哥”。结果找了两个军官都不愿意,皇甫晖杀了二人,提着两颗脑袋去见裨将赵在礼,刀架脖子上问,你小子做不做?
赵在礼没辙,只好答应下来,带兵烧了贝州进入邺都。
赵在礼自称为留侯,任命皇甫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皇甫晖率领数百骑人马,在城中大肆抢掠,到一百姓家中,问姓什么,百姓说:“姓国。”皇甫晖:“我就是要破国。”立即杀他全家。又到一百姓家,问姓什么,回答说:“姓万。”这位屠夫大笑说:“我杀一万家足够了。”于是,又杀光其全家。
这些文字出自欧阳修的《五代史》,真实性很难说,但是颇能说明皇甫晖当年的草莽和杀性、好勇斗狠的恐怖习气。
因为皇甫晖发动兵变,引发了后唐统治阶层内部斗争。唐庄宗李存勖派遣李嗣源率兵讨伐叛乱,没想到讨伐军与叛军联合起来拥立李嗣源为帝,李嗣源挥兵反攻京师,唐庄宗被哗变的部下射杀……这一连串的叛乱都是由兵卒皇甫晖所引发的。
后唐明宗即位,为了论功行赏,将原本只是一介兵卒的皇甫晖提升为河南的陈州刺史。
后来后晋建立,皇甫晖从地方调到京师,担任卫将军。
当时已是节度使的赵在礼,也就是被皇甫晖推上帅位的那位,此时也在京城。皇甫晖日子过的拮据了,就前去拜访赵在礼,当面勒索他说:“当初没有我,你怎么会有今日的富贵荣华。看你现在挺阔气的,给俺分点钱呗,否则我今天就让你知道啥叫大祸临头”。
赵在礼在贝州就怂,现在有钱了更怂,立马送上数千钱物,还设酒款待他。皇甫晖于酒席上旁若无人地喝着酒,一点不怕赵在礼会搞什么花样,喝完谢都不谢得胜凯旋,带着东西大摇大摆地出了赵府。
后来皇甫晖又被封为山东的密州刺史,契丹南下时,他带着一拨人马投奔南唐。北人武将在南方历来是香饽饽,皇甫晖靠着自己的一股小势力,在南唐做到奉化军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守江州。
不过因为他的反复投靠以及北方背景,身在南唐的他也常被人诟病,南唐的大臣们私下里常以他的历史问题和叛晋投唐的行径来攻击他。某次他陪李璟在淮河上巡视,遭到同僚讥讽,皇甫晖愤而投水以示决心。李璟忙命人将他捞起,并亲加慰勉。自此之后,皇甫晖一为知恩图报,二为排除嫌疑,一心报效南唐,誓无二志。
等到后周建立,柴世宗定下国策,要先取淮南,于是统军南下。皇甫晖带兵抵抗,在滁州清流关下,和年轻帅气的太祖赵匡胤相遇。
皇甫晖部下号称十五万,太祖所部才数千人,却是毫不畏惧,带兵奇袭南唐军,将南唐军打退到滁州城下。皇甫晖砍断护城河上的桥想要固守城池,没想到后周军勇猛异常,涉水爬墙飞一样地冲上了城墙。
皇甫晖无奈,于是传语太祖:“你我各为其主,希望在城外空地上,摆开阵势一角雌雄。”此时的他还想依仗曾经的勇名,要和太祖来一局单挑,“有本事排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的来一场”。江山代有才人出,太祖尊重这员老将,于是笑而许之。
片刻后,皇甫晖整队出城,赵太祖效关羽刺颜良的故技,抱着马脖子一个猛冲,边冲边喊“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直接冲到还没缓过神来的皇甫晖马前,一剑劈在他脑袋上,将他砍落活捉,滁州立马被攻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