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引言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建构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意识形态”,是指既对小说叙事形态的形成产生影响又通过小说叙事表述出来的现代启蒙意识、批判意识、党派意识等政治观念方面的内容。
“意识形态性”是“五四”以来新小说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立的那一天起就为学者们所重视。1950年5月,教育部召开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中国新文学史”是各大学中文系主要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1]其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叶丁易《现代中国文学史略》、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新文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四人合编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42)》、李何林《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等论著和教材都极其重视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语境的限制,这些著作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因而不能全然自主地对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做纯学科性的梳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开始进入较为自由地研讨政治与小说关系的时期,著述甚多,但直到21世纪初大批学术成果才开始出现,这里仅取部分成果作一简要梳理。
朱晓进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新文学为政治文化的载体,分阶段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政治文化与现代文学社团、作家、主题、人物形象、体裁的关系。季广茂著《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以意识形态的视角,审视和阐释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的问题,揭示现代话语、文学观念与现代社会之间复杂多变的内在联系。唐小兵主编论文集《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学术影响较大,其中刘禾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了萧红《生死场》,黄子平通过丁玲《在医院中》解读了左翼作家从新文学作家向革命作家的转型的过程及原因,刘再复、林岗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性写作起始于《春蚕》成形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以《暴风骤雨》为个案解读了革命小说叙事的特点。黄科安《延安文学研究:建构新的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考察了延安时期完全形态的革命意识形态理论话语的建构。阐释了近现代文学建构的思想资源。李亚娟《“发现小说”:梁启超与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理论月刊》2011年第5期)考察了梁启超的小说政治工具论学说。华中师大周黎燕的博士论文《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2007)考察了乌托邦思维类型进入小说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天津师范大学徐先智硕士论文《想象现代中国的方式》(2007)考察小说如何运行于民族国家这一巨型话语。房伟《论现代小说民族国家叙事的内部线索与呈现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考察了民族国家叙事的线索及其对个体叙事的压抑。刘静《意识形态与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经典的输入》(《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考察了五四前后三十年两次外国文学输入高峰期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干预和控制。董学文、凌玉建《意识形态与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为意德沃罗基的一种”命题背景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论述了革命文学生成的意识形态背景。贾振勇《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厦门大学兰其寿的硕士论文《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左翼都市小说特质——以蒋光慈、丁玲、茅盾为例》(2007)、贾振勇《中国左翼文学意识形态观念的肯定性用法与政治坐标》(《现代中国文学论坛》第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戴嘉树《左翼小说书写中都市形态的失真》(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邵宁宁《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和我们》(《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分别考察了左翼文学意识形态观念及都市小说创作的特点。古世仓《中国现代小说“乡土”意蕴的流变与中国革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余小明《土改小说:意识形态与仪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兰州大学刘金良硕士论文《现代中国土改小说研究》(2008)分别考察了革命乡土叙事。石立干《现代小说政治象征功能浅论》(《名作欣赏》2006年第24期)、沈仲亮《在小说修辞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考察了现代小说意识形态叙事修辞。
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分别考察了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关系、现代意识形态性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作家作品的革命转型、现代识意识形态性小说叙事特点及叙事类型、意识形态叙事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左翼革命小说的城市叙事和乡土叙事、现代意识形态性小说叙事修辞等方面的内容,开辟了现代小说意识形态性叙事研究的多条路径,对我们认识现代意识形态对小说叙事形态建构之间的关系,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专门研究探讨现代小说叙事建构的学术成果甚多,这里仅撷取其中一部分略作梳理,李杭春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分析》认为现代小说文体革命的兴起和小说叙事意识的觉醒相关,主流叙事话语是充满象征、暗示和期待的现实主义,现代小说在叙事的技巧方面有多样化探求。马云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精神》认为古典小说关注历史,现代小说专注于现实,其故事多叙时事,叙事多用现代时态,现代小说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的意识比外国小说更直接。谢纳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的《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认为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灵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龙迪勇发表于《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的《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认为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尤作勇发表于《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从现代性的角度解析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形态,并将其归纳为两种叙事模式,重点论述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这两种叙事模式的纠缠与疏离,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这两种叙事模式的标本特质。徐德明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现代小说叙事的语言逻辑与人物关系》认为现代中国小说没有丢弃古代小说最为擅长的人物关系叙事,但是经典白话叙事中的语言逻辑特征更为突出。大师们的叙述中,语言逻辑的确立与人际关系的展开是一个严谨的互动过程。其逻辑内涵中不可缺失的是人与人、与社会的交往的张力,这种关系的内心张力更是一个现代向度。其表现方式可能是直言判断,可能既有表层的又有隐含的、在不同层面上的逻辑对话,也可能是富有戏剧意味的、隐喻性的形象语言。刘军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的《论现代小说的多元“家庭”叙事模式》认为“家庭”叙事模式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并且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家庭”叙事模式。诸如废名、沈从文作品中田园牧歌家庭叙事模式,巴金、老舍笔下眷恋与反叛的旧家庭叙事模式,也有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笔下光怪陆离的都会家庭。每一种家庭叙事模式类型背后,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汪平发表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8期的《五四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及其成因分析》认为在近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过程中,五四小说突破了中国古典叙事模式,在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方面明显具有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特征。这一转换过程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现代白话文运动、现代小说创作理论、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五四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王一燕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4期的《小说崛起: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叙事的百年互动》强调小说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担任的双重角色,既是表述20世纪以来民族国家愿景的主要媒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描绘了中国自19世纪晚期以来产生的虚构故事的图景,并且在历史、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语境中追踪了小说文体的演变,探讨了小说在形式、内容和主题方面的创始、革新和变形以及出版和收受过程的变化。讨论了近代、现代和当代小说个案,探讨了传统文化、国际政治、科技进步和媒介变化对小说这一文体产生的深远影响,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小说叙述何时并以何种特质进入“现代”,现代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哪些主要标志,中国作家用哪些方式改变了汉语的故事讲述,现代中国小说包括了哪些主要的体裁和分类,有哪些重要作者及作品,文学奖项的情况如何,发挥了什么影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王东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系统整理和论述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对中国古代小说“传奇叙事”传统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发展的历程与表现。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丛皞2009年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悲剧叙事研究》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主体的悲剧观念意识的生成与流变,中国现代小说悲剧叙事的类型化倾向,个性化特点,传统悲剧经典艺术因子的渗透、变异以及文本修辞特征等问题。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谢有顺2010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认为叙事不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也是一个人的在世方式;叙事不仅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伦理。论文探讨了叙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学不仅有关怀社会、现实、民族、人伦的叙事传统,也有面向存在、追问人生意义、超越善恶、走向生命的宽广和仁慈的写作路向,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即是这类作家的代表。论文还选取了“左翼文学”、40年代中后期的“自由主义文学”和“十七年”小说三个个案探讨了人民伦理、集体伦理下的个体命运。论文以现代小说为立论基础,认为文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小说写作既是一个语言事件,也是一个伦理事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军府2011年博士毕业论文《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精神轨迹,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叙事取得的精神成果做综合探讨分析,对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叙事伦理路向做比较分析,总结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所取得的精神价值。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陈婵2012年博士毕业论文《二十世纪上半期(1900—1949)中国历史小说主题类型及其叙事特征研究》分析了20世纪上半期不同主题类型的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等方面的建构特点,阐述了它们与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密切联系。南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田悦芳2013年博士毕业论文《巴金小说形式研究》重点分析巴金小说形式的特征、功能及其生成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诗学意义。东华理工大学文艺学专业杨捷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现代小说的叙事时空艺术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探讨时空与小说形态的关系,在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时空变化与小说节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探讨现代小说主要流派的时空艺术,最后一部分主要阐释通过对小说时空艺术的研究,进而发现这一研究所带给人们的启迪。
这些学术成果分别研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叙述精神、叙事结构、叙事现代性、叙事的语言逻辑与人物关系、多元“家庭”叙事模式、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及其成因、叙事与现代性互动、传奇叙事、悲剧叙事、叙事伦理、叙事时空等问题,对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建构帮助甚大。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初始建构”不过是尽一己之力,参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建构研究而已。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个案分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艺时期的小说叙事做较为系统性的考辨,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弥补以前研究系统性不足。虽然已有论者涉及现代小说的叙事建构研究,但还没有研究者对这一课题做有针对性的系统、细致的整理、考辨,因而打通近现代小说理论与实践建构以考察其起源,分阶段考察现代小说叙事在不同时期的个案特征以梳理其历史演进轨迹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厘清叙事理念与小说叙事的相互作用。尽管此前对现代小说叙事考索甚多,但多限于小说理念形象性表述的分析。而在作家个性、叙事理念、小说叙事三者之间的互动交融中,系统分析现代小说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叙事特质,有助于认知中国人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情感历程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最后,分析现代小说的叙事建构,既能把握现代小说家独有的文学思维方式及其小说叙事的理念认知功能,又能考辨现代小说叙事的审美特性及其本体特征,能最终解释既不同于古典小说又不同于域外小说的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形态形成的根源。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初始建构”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建构的初始历程。中国小说的现代叙事建构起始于晚清时期,奠定于五四时期,发展壮大于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其叙事类型的建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阶段,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人生写实派”和创造社“浪漫派小说”理论建构与实践阶段,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和“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创作阶段,20世纪40年代“延安革命文艺”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和“荷花淀派”与“七月派”革命主情小说创作阶段。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初创小说叙事类型且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经典小说家的代表作品的叙事原型建构和叙事特点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论述本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并解释文本分析个案选择的理由。
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国现代小说启蒙叙事的近现代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过程。
第二章分析鲁迅小说现代叙事的原型建构。鲁迅小说叙事是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起点,鲁迅以启蒙批判为小说的叙事目的,融域外小说叙事和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优长于一炉建构现代性的新小说叙事方式。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第一篇具有现代主义素质的较完全形态的意识形态性小说。鲁迅的《呐喊》《彷徨》从主题、人物等方面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原型。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共时性戏拟的叙事方式拆解了历史和现实的时间界限,建构起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历史文学表述方式。
第三章分析“问题小说”“人生小说”“乡土小说”和“抒情小说”叙事的意识形态性特征。“问题小说”是显性文学叙事与隐性意识形态性论述的融合。“乡土小说”是对鲁迅小说“乡土”意象的细化和拓展。“人生小说”和“抒情小说”拓宽了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深广度。这四类小说都承接鲁迅小说叙事建立起了启蒙民众、建构现代认知力、批判国民性、颠覆专制社会存在合法性的叙事表现力。
第四章分析左翼革命文学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者努力以“革命文学”取代“人的文学”,成功地将革命文学推上文坛的主流地位。左翼文坛茅盾建构了完全形态的政治小说叙事,他的《子夜》《春蚕》等小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文学表述。“左联”年轻创作群体,或以小布尔乔亚精神气质做革命空想叙事,或将启蒙和批判提升到革命层次以写实和抒情达成政治性叙事目的,建构了现代知识分子红色叙事的传统。
第五章分析巴金小说的社会批判叙事和老舍小说的社会批判叙事。巴金的《幻灭》是“无政府主义”革命理想的浪漫空想叙事,其代表作《家》以比喻性的家族叙事反抗专制社会。老舍小说写作起笔于讽刺老北京人的国民性,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则以社会批判呼应左翼革命叙事。他们的社会批判叙事分别通过爱情浪漫叙事和京味写实叙事实现,对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创作和京味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
第六章分析张爱玲小说诗性象征叙事和钱锺书小说反讽生活流叙事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其叙事的主要特点。
第七章阐述延安文艺时期“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建构及作家的革命整编过程,分析周立波、丁玲延安早期小说创作的言说方式,并对成功实现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平民白话文学理想的赵树理小说叙事特性进行分析。分析延安革命文学理论和创作如何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起点。
注释
[1]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