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库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国内对库切的研究经历了由冷到热的过程。在2003年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鲜有对库切及其作品的翻译和研究。2002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耻》,该作的出版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库切的关注,出现了围绕该作而展开的评论,如《耻》的翻译者张冲、郭整风的《越界的代价》、仵从巨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个人》等。之后,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库切作品的版权,陆续出版了库切的系列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和一些文学评论,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研究资料。国内对库切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甚至库切已经被我国许多权威外国文学史教材作为专节来加以介绍。因此,库切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库切研究日益深入,研究视角日渐多样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后殖民角度
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针对库切的流散身份、后殖民性等问题展开研究。如2006年王敬慧的博士论文《永远的异乡客》从库切流散者的身份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库切的流散不仅是一种生命的漂泊,更是一种精神的流散,库切的流散身份和多重文化背景,使其在审视南非殖民问题、社会文化问题时具有了一种超越性的视角。2007年高文惠的博士论文《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库切》,将库切的创作放至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分析了库切作为流散者的混杂性文化身份、流散写作的文本特征、对理性主体权威的颠覆、与历史权威的对抗和当下现实中的道德选择、反话语的文学实践等。2008年蔡圣勤的博士论文《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体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从文艺学角度对以库切为代表的帝国流散知识分子孤独无奈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探讨了库切作为“夹缝人”的文化身份与其他左翼理论家的差异,认为帝国流散知识分子既被帝国抛弃而处于流散境遇,又被殖民地误解而不被接受,从而处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人”状态。相关的期刊论文还有《两种帝国理念的对照》(王敬慧,《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探索殖民语境中再现与权力的关系》(任海燕,《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边缘处境中的自由言说——J.M.库切与压迫性权威的对抗》(高文惠,《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等等。
二 叙事学视角
在库切作品的叙事学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成果较少,但也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如段枫的博士论文《历史话语的挑战者》,从库切小说的整体形式特征及叙事策略入手,在梳理相关叙事理论模式和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库切四部小说的叙事特征,认为库切通过时态运用、叙述人称、叙述聚集和复调性修辞等不同叙事策略,对历史书写封闭性的独白模式及历史话语赖以运行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进行了揭露和对抗,认为库切小说以其开放性、对话性的话语形式,对独调封闭的历史话语提出深层次的挑战。相关的代表性期刊论文有《J.M.库切的新作〈灾年日记〉》(王敬慧,《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2期),该文分析了《灾年纪事》结构形式上的音乐学特征;《试析〈福〉的语言策略》(王成宇,《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认为库切利用转换叙事主体、变换人物身份、改变语言时态、作家直接出场等策略,彻底颠覆了笛福用语言构建的帝国大厦。
三 后现代性研究视角
库切作为一名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学者型作家,其博士论文就是以贝克特为研究对象的,而其几十年的学者生涯更加深了他对后现代思潮的了解和认知,并将这种认知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国内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如杨雪梅在其硕士论文《论J.M.库切小说的后现代性》中辨析了库切的小说真实观,并从情节、意义、文体三个方面所显示的不确定性角度,探讨了库切小说所具有的后现代特征;马莉在其硕士论文《不确定的世界》中,对《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体裁、叙事方式等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剖析。
除上述研究视角外,有些研究还触及库切作品的其他方面。有学者对库切的生态观进行了研究,如硕士论文《论库切的生态思想》(何兴华,青岛大学),分析了库切生态思想的形成历程,认为库切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和欲望根源,倡导建立一种类似生态主义的道德关怀;如李臻的博士论文《论库切创作中的生态意识》,以生态批评为理论视角,结合库切的个性气质、文化背景,探讨了库切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元素和生态意识,并从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挖掘出作品所具有的生态性特征。有些学者则从库切的翻译理念、传记观、伦理观等角度展开论述,这些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库切研究,但数量较少。
国外库切研究较国内而言,起步较早且研究较为深入,出现了大量库切研究的专著、博士论文和相关评论。由于库切小说主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西方对库切的研究几乎涉及了当今文学批评理论的所有途径,研究视角比较丰富,如后殖民批评、伦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等研究角度都有相关论文出现。
国外库切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在后殖民批评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库切研究的两部专著。1988年,戴维出版了库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库切小说:拉康式的寓言》,作品结合库切创作的南非语境,对库切小说中的寓言叙事进行了探讨。[8]1989年,戈拉赫的《南非故事:殖民语境中的库切小说》将库切作品放入南非的历史和政治中进行观照,认为库切通过作品揭示出南非意识形态与南非语言的密切关联。[9]之后,随着库切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关于库切研究的专著和博士论文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戴维·埃特维尔的《库切:南非与政治写作》,作品探讨了库切小说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库切小说带有一种明显的政治气息,并阐释了库切在小说中表现南非种族危机时所借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元素。[10]道米尼克·赫德的《库切》对库切兼有后现代和后殖民风格的复杂文本结构进行了剖析,认为库切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多元文化背景,这使他的作品既有西方文化的成分,也有非洲文化的成分,实现了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11]在博士论文方面,扎迦利·韦尔的《阅读的位置:文本之间和后殖民地产物》探讨了库切作品和朱莉娅作品之间的差别,认为库切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有趣和启发性的文本视角,这种视角不仅有利于他对后殖民地状况进行观照,而且也有利于对后殖民地的政治景观进行反思。[12]玛利亚的《后殖民地的田园之作》把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与其他国家作家的作品形成对照,探讨了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揭示出自然在小说人物生命历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13]朱莉的《想象的正义:后殖民文学中宽恕与和解的政治》将库切和加拿大作家乔伊·科加瓦、迈克尔·翁达杰以及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的作品进行比较,探索了他们在表达种族间的宽恕与和解方面的差异。[14]苏珊·皮歇尔的《论戈迪默和库切作品中的审美化政治》认为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对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性,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认为戈迪默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南非殖民暴力时更加具有现实感,而库切笔下的人物却与现实似乎保持了一定距离,库切着意塑造的是一些现代主义式的孤独者形象。[15]这些著作或论文结合南非的后殖民语境,立足权力、话语、历史等视角,或以专题的形式或在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探讨了库切作品的创作特征,以及库切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南非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对库切作品伦理学角度的阐释也是国外库切研究的重要方面。埃特里治的《库切与伦理阅读》从文学和伦理的角度对库切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作品表现出的对他人的责任、信任与背叛、忏悔、艺术承诺、对真相的质疑等一些伦理问题。[16]斯蒂芬·穆哈尔的《受伤的动物:库切和文学与哲学中的现实困境》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探讨了动物的权利问题,阐释了库切的动物权利观以及这些观点所面临的现实困境。[17]吉尔伯特的《伦理的坚持:关于塞缪尔·贝克特、普里莫·莱维、J.M.库切的伦理阅读》从伦理角度出发,认为三位作家的作品明显带有后结构主义的怀疑色彩和对人文主义的批判倾向。[18]伊丽莎白·安克尔的《世界文学、叙事伦理以及人权探讨》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对库切《耻》中所表现出的人权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19]休吉·苏德的《受伤的伦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语境中自我的伦理生态》关注到库切的《等待野蛮人》,揭示出作品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所表现出的伦理危机。[20]
对库切作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为西方库切研究的一大特色。约翰·西帕德的《论库切小说中的自我与政治》从心理分析角度探讨了库切面对殖民政治、种族隔离制度所采取的政治立场。[21]约翰·吉莱斯培的《库切五部小说中意识活动的风格》分析了库切小说中孤独主人公的个人意识活动,认为这种个人意识活动使得自我探寻与社会认知同步发展,呈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22]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学、艺术家的责任、传记写作、影响研究等视角对库切作品进行了研究。如艾琳·马奎斯的《论四位作家在女权主义、阶级地位、文化身份上的政治倾向性》对莫桑比克的米亚·古都、葡萄牙的何塞·萨拉马戈、巴西的利斯佩克托尔以及J.M.库切四位作家的作品,从女权主义、阶级、文化身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探讨了他们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异。[23]雷内·斯切特曼的《卡莱尔·菲利普斯、J.M.库切、迈克尔·翁达杰》论述了三位作家将后现代主义手法运用于表现后殖民语境中的特殊历史境貌,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后现代文学特征。[24]玛特的《现在时态叙事研究再谈》[25]、哈里森的《库切小说中的观点与时态》[26]等论文关注到库切创作中的时态运用问题。李塔的《想象不能想象的:库切、历史与自传》结合库切一些自传性作品,如《青春》《童年》等,论述了库切的自传观。[27]因为库切的作品涉及欧洲早期的许多作家,如卡夫卡、贝克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些文章就此进行了作家或作品间的比较研究。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已非常开阔,在研究内容上也日渐成熟、完善。纵观库切作品,其主题大都落脚在话语、性别、身体三个基本点上,三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统一于库切反殖民主义、反种族隔离的后殖民创作之中,从三个维度出发,库切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因此,本书从南非后殖民语境出发,借鉴后殖民、话语、性别、身体、空间等理论,从文本出发,采取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兼顾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从话语、性别、身体等多个维度,探讨库切的创作主题和形式技巧。通过这些探讨,本书意在说明:库切通过话语、性别、身体三个维度的书写,揭示出殖民史运作的话语机制、哲学和历史伦理基础,探讨了解构殖民主义的话语、性别和身体策略,建构起了自己的小说话语理论,倡导构建一种多元化的话语模式,表达出对性别、种族、文化关系的主体间性追求,并探讨了一种自然和谐、多元共生的新型历史伦理规范。库切的这些理论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其作品表达出的许多思想不仅对解决南非问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解决全球化背景下性别、种族、文化冲突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1] 生活在南非的荷兰殖民者后裔,他们自称为南非本地人(African),阿非利肯人由此得来。
[2] J.M.Coetzee,“Interview with David Attwell”,Dagens Nyheter,8 Dec.2003.
[3] Stephen Watson,“Colonialism and the Novels of J.M.Coetzee”,Critical Perspective on J.M.Coetzee,Eds.Graham Huggan and Stephen Watson,London:MacMillan,1996,p. 23.
[4] Dominic Head,J.M.Coetze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 50.
[5] [南非]J.M.库切:《青春》,王家湘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6] [南非]J.M.库切:《青春》,王家湘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7] [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3—54页。
[8] Teresa Dovey,The Novels of J.M.Coetzee:Lacanian Allegories,Craighall:Ad Donker Publishers,1988.
[9] Susan Vanzanten Gallagher,A Story of South Africa:J.M.Coetzee's Fiction in Contex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 David Attwell,J. M. Coetzee:South Africa and the Politics of Writing,Californi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1] Dominic Head,J.M.Coetze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2] Zachary A.Weir,The Place from When I Read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Postcolonial Present,Marshall University,M.A. Thesis,2004.
[13] Maria Jesus Cabarcos,Some Post-colonial Versions of the Pastoral,Kansas University,Ph.D.Thesis,1999.
[14] Julie Mcgonegal,Imagining Justice:Politics of Postcolonial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McMaster University,Ph.D.Thesis,2004.
[15] Susan Pearsall,Aestheticized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Nadine Gordimer and J.M.Coetzee,North California University,Ph.D.Thesis,1998.
[16] Derek Attridge,J.M.Coetzee & the Ethics of Reading:Literature in the Event,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4.
[17] Stephen Mulhall,The Wounded Animal:J.M.Coetzee and the Difficulty of Reality i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18] Guan-hin Yeoh Gilbert,The Persistence of Ethics:Ethical Readings of Samuel Beckett,Primo Levi and Coetzee,Harvard University,Ph.D.Thesis,1998.
[19] Elizabeth S.Anker,World Literature,Narrative Ethics,and the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Virginia University,Ph.D.Thesis,2007.
[20] Sujay Sood,Dharmic-ethics:The Ethical Sociality of the Self in Postmodernism and Post-colonialism,Emory University,Ph.D.Thesis,1997.
[21] John Shepard,Self and Politic the Novels of J.M.Coetzee,Illinois University,1994.
[22] John F.Gilespie,The Ethos of Conscious Life in Five Fictions of J.M.Coetzee,Illinois University,Ph.D.Thesis,1996.
[23] Irene Marques,Four Writers Being Political on Their Own Terms Feminist,Cla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Discourses Across Continents,Toronto University,Ph.D.Thesis,2005.
[24] Renee T.Schatteman,Caryl Phillips,J.M.Coetzee,and Michael Ondaatje Writ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colonial,Massachusetts University,Ph.D.Thesis,2000.
[25] Matt Delconte,“A Further Study of Present Tense Narration:The Absentee Narratee and Four-wall Present Tense in Coetzee'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and Disgrace”,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Vol.37,No.3,2007.
[26] James Harrison,“Point of View and Tense in the Novels of J.M.Coetzee”,The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Vol.30,No.1,1995.
[27] Rita Barnard,“Imagining The Unimaginable:J.M.Coetzee,History,and Autobiography”,Postmodern Culture,Vol.4,No.1,1993.